富士康:鸿海旗下的代工帝国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24喜欢:11

文章来源:富士康:鸿海旗下的代工帝国

鸿海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集团,也是台湾地区最大的企业。富士康,则是鸿海科技旗下的代工品牌,负责承接台湾以外的代工订单。

富士康的始人—郭台铭,历经数十年的经营,构建起庞大而神秘的“代工王国”,作为全世界智能手机的主要代工企业,鸿海科技也一跃成为全球五百强企业之一。

一、鸿海精密

1950年,郭台铭出生于中国台湾省一个普通家庭。1966年,16岁的郭台铭进入了海事专科学校,通过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在服完兵役后进入了航运公司做业务员。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用母亲筹集到的十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合伙创办了“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专注生产塑料制品。不过,公司在开业后不久便因经营不善而陷入困境,朋友也选择撤股,由郭台铭独资运营。

然而,在困境中,郭台铭抓住了当时台湾地区兴起黑白电视机的机会,转为生产黑白电视机旋钮,使得公司经营逐渐有了起色。1975年,郭台铭将公司更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简称“鸿海工业”,并主要生产电视机高压阳极帽组件。

之后,鸿海工业又成立了塑胶模具制造及开发部门,建立了标准生产线。1980年,鸿海工业新增设备专门生产家电产品的零组件,并成立了化学电镀部门。

随着80年代初台湾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实业老板都开始做起了炒房炒地的买卖。然而,郭台铭还是决定把所得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扩充工厂、扩张产能,同时提出了打造“先进制造力”的概念。

然而,由于彩色电视的迅速崛起,彩色电视不再需要旋钮,使得鸿海工业的生意大受打击,郭台铭不得不为鸿海工业寻找新的方向。在经过市场调查后,郭台铭了解到个人计算机与电子游戏机是未来的成长主流,计算机零部件很有市场需求,鸿海工业也开始从“制造导向”时代走向“市场导向”时代。

1982年,鸿海工业更名为现在的“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鸿海精密”。一年后,鸿海精密利用日本进口的新设备,开发完成计算机连接器,开始与计算机厂商建立业务关系,正式进入了计算机领域。

在全球个人计算机时代开始后,郭台铭依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从海外引入先进技术、设备,建立模具厂、冲压厂和电镀厂,以连接器、机壳、线缆等产品为重心,建立了价格优势和品质保证,迅速占领市场,成功打造出“连接器王国”。

1985年,郭台铭创立了自有品牌“富士康”(FOXCONN),作为鸿海精密旗下的代工品牌,承接台湾以外的代工订单。为了承接代工订单,郭台铭亲自跑到美国去开拓客户,几年时间下来跑遍了美国三十多个州,谈下了戴尔、康柏、英特尔等国际计算机大厂商的连接器订单。

之后,鸿海精密继续快速发展,到了1988年,鸿海精密台湾地区的员工数已经超过1000人,年营业额也突破了10亿元新台币。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陆开始对外开放,郭台铭也将眼光延伸至大陆。1988年5月,郭台铭跑到深圳进行投资考察,一个月后便在深圳市成立了“深圳海洋精密电脑接插件厂”,简称“海洋厂”,成为了外资(包括港、台资)最早进入中国的个人计算机代工企业。

当时,由于台湾当局禁止微波技术、半导体技术等赴大陆发展,鸿海精密便以富士康品牌,通过OEM代工业务起步,顺利从台湾当局拿到了赴大陆投资的许可。一开始,郭台铭只是在深圳租了一个5100平方英尺的厂房,招揽了当地超过150名员工负责组装工作,并从台湾和美国抽调干部。在海洋厂成立初期,郭台铭亲力亲为,不仅要管理人员手把手教员工操作,就连他自己也时常进驻车间,与员工一起解决问题,只要是赶进度需要,他能待在流水线上干三天三夜。

在郭台铭的努力下,到了90年代,几乎全球每五台计算机就有一台是富士康OEM代工的产品,依靠着大陆OEM代工基地的巨大人工成本优势和管理优势,富士康超越了许多原来的竞争对手。

二、全面扩张

1991年6月18日,鸿海精密在中国台湾上市,此时也已经成为了台湾制造业前300位的企业。有了钱之后,富士康在之后几年陆续于深圳黄田、苏州昆山等地买地建设新的厂区。

1995年,郭台铭又盯上了很多厂商看不上眼的计算机机壳制造。当时,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厂商康柏,一直是交由LG代工机壳,但LG总是无法承诺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订单。于是,郭台铭抓住机会,找到康柏沟通,通过拿出比LG工时更短,价格更低的优势,成功拿下了康柏的订单。通过多年累积下来的基础技术实力,富士康也顺利向康柏交付了机壳。后来,富士康还拿到了康柏整机组装的订单,甚至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只要康柏有新设计,富士康当天就能出来模型给到康柏。

此时,鸿海精密的营业额已经突破了100亿元新台币,位列台湾制造业1000大企业的第65位,戴尔、索尼等许多世界级计算机大厂商也成为了富士康的重要客户。

尽管如此,此时的富士康还只是一家结构件的供应商,郭台铭的野心,是想把富士康打造成像伟创力那样的EMS企业。

所谓EMS企业,是指提供电子计算机制造服务的企业,可以为电子计算机品牌商提供除品牌销售以外的一系列服务,包括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开发、原材料采购和管理、生产制造、测试及售后服务等。

想要成为EMS企业,富士康一定要能做计算机的关键零部件,必须要建设SMT产线从事电路板组装业务。SMT生产线,即Surface Mount Technology,也叫表面组装技术,以采用元器件表面贴装技术和回流焊接技术为特点,成为电子产品制造中新一代的组装技术,生产线包括了印刷机、贴片机(上表面电子元件)、回流焊、插件、波峰炉等设备。当时,如果富士康想斥巨资在中国大陆新建大量SMT生产线,获取更高利润,那么就必须要有现代化的高标准厂房。

1996年2月2日,富士康正式在深圳市龙华区开建新厂区,规划了几十座厂房,占地约1平方英里。在建成厂房之前,富士康便已经接到了一批电脑电路板的订单,所以富士康仅用4个月便建成新厂区并投入使用。当时,在新厂区周边还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郭台铭便在自己工厂周围构建社区,让公司员工都在新厂区里生活和工作。

1998年,在库克开始担任苹果公司运营主管后,便开始整顿苹果公司的制造和分销网络。当时,库克发现苹果公司的成本控制并不好,生产周期时间也不理想,工厂成本高但生产效率却很低。因此,苹果公司也开始考虑雇用外部制造商。两年后,富士康便开始接手生产苹果的iMac,之前富士康便有在为苹果生产成型零部件,现在则直接开始了整机的组装和制造了。之后,苹果的Mac mini、iPad mini等其他产品也交给了富士康生产,使得富士康成为了苹果产品制造环节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苹果也成为了富士康在美国最大的合作伙伴,双方实现了彼此成就。

1999年,鸿海精密一口气吞下华升、广宇等制造代工企业进行逆向整合,使得鸿海精密发展成为了“鸿海科技”集团,由地区性大厂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级的集团企业。

2000年,鸿海科技已经是在中国台湾前33大企业,富士康也成功掌握了电脑系统集成、连接器、机箱、机壳、关键零组件等生产工艺,具备生产完整电脑的能力。

三、大陆建厂

2000年,郭台铭首次提出要将“长期、稳定、发展、科技、国际”作为富士康的未来定位和发展方向。一年后,英特尔便选择富士康代替原来的代工厂,把生产英特尔品牌主板的订单交给了富士康。同年,鸿海科技也以营业额1748亿元新台币的成绩,超越台积电成为了中国台湾第一大民营企业。

之后几年,富士康又陆续在大陆建设了上海松江科技园、山西太原科技园、杭州钱塘科技园、烟台科技园、深圳宝源科技园、昆山科技园吴淞江厂区和上海富士迈厂。

2004年,富士康成为了全球第一大3C产品(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的代工厂。一年后,鸿海科技更是首度跻身《财富》全球500强,位第371位,富士康也超越了当时排名第一的伟创力,晋升为全球最大的EMS厂商。

在发展过程中,富士康不断拓宽产品线,利用规模经济和互补效应,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和行业对手的威胁。通过严格管理、技术积累和硬件升级,富士康最大程度地提升了生产制造能力,从计算机硬件、通讯设备到各类消费性电子产品,几乎无所不能生产,为客户制造高规格、高品质的产品。为了巩固与计算机厂商的关系,富士康专注到只为制造而不去打造自主品牌,使得全球最挑剔的企业都放心地将生产订单交给富士康。

郭台铭曾称富士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所以富士康的客户几乎囊括了IT行业所有著名品牌。

从2007年开始,苹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而富士康则凭借其规模庞大的生产能力及高品质的制造能力,成为了苹果首选的代工厂。随着iPhone热销,作为苹果最大代工厂的富士康业绩也跟着水涨船高。2006年,富士康对外出口额为345亿美元,2007年便增长至455亿美元,之后几年更是呈指数级增长,到了2012年已经达到了1295亿美元,富士康也在OEM代工领域做到了全球第一。

随着业绩与订单量上涨,富士康在大陆也一直处于疯狂扩张的状态下,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从西南到中南到东北建立了30余个科技工业园区,每个科技园区也都有各自负责生产的项目。

太原富士康厂区主打手机、电脑的组装,烟台富士康厂区则主打游戏机、数码光学产品、小家电等的制造,重庆富士康厂区则主要生产笔记本,武汉富士康厂区是富士康最大的台式电脑生产基地,成都富士康厂区则是富士康最大的iPad生产基地。

其中,最知名的要属郑州富士康厂区,其主要生产计算机、通讯、手机、消费性电子等零组件、机构件及系统软件,也是富士康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在郑州富士康厂区,富士康至少拥有3家工厂,包括了94条生产线和35万名工人,每分钟就可以组装约350部苹果手机,每天苹果手机产量达到50万部,全球大约一半的苹果手机都来自郑州富士康厂区。

富士康在大陆各地区建厂,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富士康在当地建厂也加速了当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帮助当地产业实现升级动能转换。

尽管有外界质疑富士康得到了当地政府为其提供的土地和税收的优惠,每年所缴纳的税收并不多,但富士康作为高端制造代工企业,既可以为政府解决大量就业,又可以赚取巨额的美金,甚至可以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这也是各地区政府欢迎富士康前去建厂的原因。

根据数据显示,1个类似富士康这种制造业装配线上的岗位,便能刺激供应链上增加6个岗位,并在制造业外的其他行业再另添3个岗位,可见富士康对于带动就业有多大帮助。

四、制造业难题

在发展过程中,郭台铭为富士康逐步确立了“扎根中国,运筹全球”的发展战略。在中国大陆外,富士康也陆续在东南亚的印度、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建造工厂,将部分手机组装、手机零部件组装、移动互联网等业务移到东南亚厂区。除了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外,富士康在日本、美洲和欧洲等地也拥有工厂和子公司,目前富士康在全球约有200余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

遍布全球的厂区,使得富士康拥有了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由于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制造代工企业能否把品牌商攻关下来,取决于代工厂的交货速度与稳定的质量,所以富士康的“工业+地产+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对于其抢占市场极具优势。

然而,在富士康庞大的代工帝国背后,却是富士康员工不断超时加班、精神状态紧绷等负面情绪增加。

2010年,富士康因多起员工自杀事件成为了媒体的众矢之的,外界普遍质疑富士康剥削底层员工,并为富士康套上了“精神血汗工厂”等称号。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郭台铭不得不出面在数百家媒体面前鞠躬道歉,并且在事后做出调整,将所有员工工资上调30%,并将部分工厂迁至距员工家乡更近的地方。富士康还设立了心理部门,定期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加大宣传公司文化,并邀请外部专家成立企业监察团监察富士康用工情况等。此外,富士康还优化了厂区环境,配备了消防队、医院、游泳池、健身房、餐馆、银行、杂货店和网吧等,以供员工日常娱乐活动。一系列的措施过后,富士康也将负面的声音给减弱了。

2013年,苹果开始拉入台湾另一大代工厂和硕生产iPhone,分走了富士康不少代工订单。此外,苹果公司在当年还以“外观不符合标准或者是出现功能不良”为由向富士康退回了500万部手机,使得郭台铭不得不提出了“提升良率、专业培训、凝聚士气”的主张,促使富士康在多次改进后提升了产品良率。

不过,富士康对外出口额还是在2013年首次出现下滑,由2012年的1295亿美元下滑至1249亿美元。随着国内其他品牌手机,例如华为、小米等开始兴起,苹果手机销售增长出现趋缓的势头,也使得富士康业绩进一步承压,2016年的对外出口额更是下滑至1159亿美元。

另外,富士康作为制造代工厂,同样需要配合智能手机品牌方进行工艺研发、材料更新、技术以及设备更新,这就导致了富士康的成本居高不下,刚投入生产的设备用不了一两年就得更新换代,极大地限制了公司利润率。

面对着低利润率、智能手机市场饱和、终端客户销售竞争力下降、制造代工行业转移等难题,转型也成了富士康不可避免的趋势。

五、工业富联

在种种问题下,郭台铭也对富士康的发展方向做出改变,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希望富士康从单一制造代工企业向研发和制造兼有的复合型企业转变。

其实,郭台铭在转型之路上也早有准备,在2003年时便创立了TFT-LCD面板专业制造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Innolux Display Group),简称“群创光电”。之后,群创光电在2009年又合并了台湾大型液晶面板厂商“奇美电子”、台湾著名液晶面板厂商“统宝光电”,跻身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供货商。

除了液晶面板制造外,鸿海科技还在2016年收购了日本老牌电子企业“夏普”,并将此视为获得先进技术并走向全球的契机,试图从制造代工企业转型为一家拥有自主品牌产品的生产商,想将夏普的专利转为技术、将技术转为产品。此外,富士康当时还购买了微软诺基亚收购的手机业务制造、销售和分销部门。

2015年,富士康成立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工业富联”,并在2017年创造了A股IPO最快过会纪录。2017年6月8号,工业富联正式登陆上交所,总共发行了19.695亿股,发行价为13.77元,当天一开盘股价便大涨了44.01%,达到了19.83元,总市值达到3905亿元。在招股书中,富士康将工业富联定位为“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希望将其与原来富士康的代工厂形象区分开来,实现富士康“互联网+”的转型。

然而,工业富联的“互联网+”故事却很难让投资者信服。在上市之后,工业富联的利润率便一直在4%左右,与母公司鸿海科技的毛利率相差无几,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也一直在2%左右。

尽管在上市两年后,工业富联便正式推出了工业云平台、专业云及工业人工智能的服务主架构,还确立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双轮驱动战略,但实际应用很大部分仍以鸿海科技内部为主,对外赋能只是局限于一些规模相对小的中小型企业。所以,在不少人看来,工业富联仍是披着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外衣的代工厂。

此外,富士康在近几年也开始朝着新能源汽车赛道发展。

2020年,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科技,与裕隆汽车集团合资成立了“鸿华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鸿华先进”,开始进军电动车制造行业,并定下要在两年内推出首款电动车,五年内抢占全球10%市占率的目标。裕隆汽车集团,是中国台湾汽车专业制造商之一,纳智捷便是旗下品牌之一。

2021年,富士康与吉利汽车合资成立了公司,专为全球汽车提供代工服务。此外,鸿海科技还首度发布了自研的SUV、轿车和电动巴士三款新能源汽车。

2022年,富士康以6.9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汽车初创公司Lordstown的工厂,并推出了MIH开放式电动车架构平台,即针对传统汽车产业痛点,如费用太高、开发期长、资源不足等,通过硬体开发平台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少代价开发出客户所需要的车型。

2023年,英伟达与富士康宣布共同开发电动汽车,由英伟达为富士康电动汽车生产电子控制单元,双方还会以开发高性能计算平台为核心,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此外,富士康还拿下了英伟达GH200、L40、L40S等产品的独家制造代工订单。

然而,截至目前,富士康一连串的收购与布局都还未能真正把造车落地,与其合作最深的伙伴苹果也于2024年2月宣布停止造车,使得富士康在电动车制造的未来走向令人担忧。

尽管如此,富士康依然是强大的存在。

2022年,富士康营业收入约为1.49万亿元人民币,进口总额约5400亿元人民币,占了中国大陆进口总额的3%,出口总额约849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5%。在2023年位居《财富》全球500强第27位。

随着AI风潮席卷全球,国内外大型云服务商掀起AI应用浪潮,一时间大量增加服务器需求,导致市场供不应求,工业富联的春天也来到了。目前,工业富联在服务器业务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且与多家科技巨头深度绑定,缔结战略同盟的公司有微软谷歌英伟达等,且AI服务器作为工业富联云计算业务的核心产品,也很快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工业富联的股价也是接连上涨。

现在,工业富联已经提出了“2+2”的经营策略,即在核心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上,加速推动公司“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能力向半导体封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延伸,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外溢,同时围绕大数据、机器人等进行新事业布局。

工业富联,这家肩负着富士康转型使命的企业,工业互联网、云计算、AI等新技术的兴起是其新起点还是昙花一现,还有待未来检验。

参考文章:

《富士康记忆:在大陆33年锐变史》

《八卦一下富士康的前世今生》

《神秘的“代工帝国”鸿海精密与郭台铭的成功三部曲》

《鉴古通今,富士康30年开启重大蝶变》

《中国电子往事:与华为、富士康、光弘、小米、比亚迪有关的科技史》

《代工之王鸿海发家史》

《工业富联:从转型挫败到AI风口幸运儿》

图片来源:

网络

#工业富联#

全部讨论

$鸿腾精密科技(06088)$ 今后鸿腾将从工业富联这里得益最多。工业富联的2+2战略,即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富联目前AI服务器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鸿腾的连接器也因此大卖。工业富联未来布局机器人的智能制造,既制造机器人,又是机器人生产线,这个极具想象力的市场不但给鸿腾连接器打开市场空间,也为鸿腾机器人工厂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
目前来看,鸿腾增长最快的会是汽车电子和AirPods。汽车电子今年基本上翻倍增长,AirPods从无到有,基本上取代歌尔原有份额。单单这个业务,估值就远超目前鸿腾的市值。
鸿海发展EV汽车已经布局多年,今年又和$英伟达(NVDA)$ 加强无人驾驶研发,对于EV代工,鸿海是势在必得。鸿腾配合鸿海大的战略,这几年也在汽车电子领域不断并购研发,目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产品布局。未来鸿腾的汽车电子发展空间巨大。
鸿腾是目前鸿海系里最值得投资的。鸿腾在鸿海系里估值最低,但发展空间巨大。
$工业富联(SH601138)$

工业富联是内资控股的还是台资的?

06-16 07:36

机器人未来几年发展至关重要!

06-17 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