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上瘾模型”的一些粗浅感想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66回复:225喜欢:553

到底什么是好的赛道。有一个思路就是黄赌毒。利用人性弱点,提供成瘾的产品或服务,或用文雅的字眼来说,叫培养用户习惯。巴菲特说,看一个企业牛不牛逼,就看她在产品提价上痛不痛苦。越成瘾的产品,越有定价权,提价越不痛苦。这么来说,烟酒、直播、游戏、博彩,都应该是好赛道。卖白粉自然也是好赛道,可惜公序良俗与成文法典都不太支持;一旦支持,参考北美大麻概念股的表现。


我们总喊痛点痛点,致力于要解决用户的痛点;而优秀的痛点其实不是痛点,更确切地形容,应该是痒点。因为痛点频率不够,而痒点反复发作、无微不至。比如娃得了手足口病,痛点足吧,但用户治愈一个就流失一个,因为一生可能只需要你一次。有家叫Gilead Sciences的公司,其产品丙肝药牛逼到把病魔都干死了,于是客群大减,业绩就见顶。而痒不一样,痒点非常高频;将痒点成瘾化,培养出那种一日不日如隔三秋的感觉,那这个产品就非常到位了。


最近看了本书叫 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里面提到,你首先要决定是做“止痛药”还是做“维生素”,大多数人觉得好公司应该做止痛药,但这本书作者告诉我们互联网产品里估值高的都是维生素。而估值高的原因都很直白,就是下钩子(hooks),把产品做上瘾。书里面讲了一个简单的框架,叫上瘾模型(hook model),这个模型循环四步:触发(trigger),行为(action),可变的奖赏(variable reward)和 沉淀(investment)。


(上瘾模型简单图示)


触发是念头的产生,分内部与外部触发。内部触发是你自发的原需求,比如孤独或无聊。而外部触发的典型就是APP的推送,当然小到发一条推送,里面的水都可以很深。根据Localytics研究了1亿条推送后的结果,在美国市场发推送效果最好的是周四,最好的时间是上午十点到下午一点,此时从push到click的转换点击率大概是15%。


狡猾的外部触发也直接作用在你的内部触发上,比如探探推送的标准模板是“某某喜欢了你”,或某些电商“你有¥100已入账,请查看”,都属于此类。触发形成行为,然后你用各种奖励去激励这个行为,让你产生满足感,进一步肯定行为的意义,最后形成行为沉淀。毕竟你对一个APP投入的时间越多,你对其付费的可能也越大 (sunk cost fallacy),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你自认的投资。当然最好的沉淀是用户的反哺行为,比如UGC,用户愿意自发为你生产内容,说明他瘾头很大,而吭哧吭哧生产内容的大V往往是重度用户,此时良好的大V养成机制就很关键,比如抖音、雪球、哔哩哔哩


上瘾的行为机制就是如此,循环往复,但为什么我们会上瘾?


机器成瘾的最好案例是老虎机。我美国的基友很多都乐衷于去掰老虎机,我会自作聪明地加以规劝:老虎机背后都是代码,程序会让你赢上几次,但时间玩久你必属无疑,这是个简单的期望问题。他们都会回答我——这老子当然知道。后来我才发现不是他们不懂老虎机,而是我不懂他们。纽约大学的Natasha Dow Schüll 研究了拉斯维加斯的老虎机15年,她发现成瘾于老虎机的赌徒们真的是想赢钱吗?——其实不然,大多数只是为了进入一种状态,Schüll称之为进入machine zone(机器区)。在machine zone里短时间内不断重复上述“触发-行为-奖励-沉淀”的过程,让你爽比嗑药、无比舒适、欲罢不能。


许多人会认为玩老虎机的人是想找刺激,而他们的日常太单调了。其实不对,许多人玩老虎机其实尽然是为了逃避日常的无常。老虎机成瘾者往往有一个特点:生活波折、工作变换、人际关系不稳定,这种人的人生狂野多变,一般不单调。而老虎机本身却十分可预期——你偶尔能赢,但是大多时候在输,而释放的多巴胺让你精神抖擞。所以这些人沉迷于此居然是因为找到了内心的宁静,machine zone已经成为他的comfort zone(舒适区),他往老虎机上一坐,就全身感到舒坦。


玩老虎机不是为了赢钱,虽然偶尔赢钱是个很好的奖励机制,但大多数时候这仅仅是上瘾模型里的一环。上陌陌看直播是为了把妹吗?上微信刷圈是为了交更多朋友吗?吃鸡是为了全服排位吗?都不是。虽然妹子献媚、交友点赞、排名虚荣都是很好的奖赏机制,但关键是要让用户在machine zone里全身舒坦、麻痹得忘记了时间流逝。互联网产品创新,不是让客群能去做什么新的事,而是换一个方式让他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因为让一个走出舒适区往往最难,做产品要尊重人性。


有人说“上瘾了又怎么样,我对微信现在就很上瘾一日不碰如隔三秋,但我不让他赚一分钱”。在一个杀猪局里,如果你找不到猪仔,那你就是那个猪仔。而如果你不知道谁在赚谁的钱,那么无疑是你的钱被赚走。当然某些情况下科技巨头并不直接染指你钱包,时间、精力(用户心智)、个人数据、关系网络(社会资本),虚拟人格,这些都是最后都是能变现能货币化的硬货。


当然产品们最后还是要赚钱的,至少你得让VC相信你最后能赚钱。所以你要讲一个放长线钓大鱼的故事。软件产品有一个规律,叫微笑曲线,是指用户付费意愿的变化与其使用时长的关系,基本上是一个从高到底再到高的弧线,宛若微笑。比如著名办公效率SaaS Evernote就观察他的用户行为,发现注册一个月的用户,升级到付费模式的,仅仅只有0.5%;但是用了一年以上的用户,付费用户是8%,时间越久这个conversion rate越高。习惯培养完成上瘾了,迟早是能货币化的。

(微笑曲线)


而习惯成自然,一旦习惯产生,再要走出舒适区就很难了。路径依赖也好,转移成本也罢,现实就有一对矛盾——1. 用户总是倾向于不理性地高估旧产品;2. 产品经理总是倾向于不理性地高估自己的新产品。这对矛盾决定了,如果新产品并没有比就产品好出太多,那用户注定是不动,而新产品就注定要扑街。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的键盘,键盘的排列其实很不合理是为了让我们降低打字速度以至于旧式的打印机不至于瘫痪,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一种新式键盘获得成功。这种用户粘性可能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护城河。



------------------------------

本文行文仓莽,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海涵斧正。

转载我是欢迎的,但请您注明雪球、署名陈达,在此谢过。


@江涛 @梁剑 @Ricky @坚信价值 @不明真相的群众 @招财资本 @刘志超 @沈潜 @西峯 @宁静的冬日M @管我财 @TLS美股研究 @啊咪老师 @布衣-淡定从容 @Stevevai1983 @Mario @Takun @大苹果的飞飞 @对数资产 @狸哥很懒 @美国消费 @仓佑加错-何弃疗


$上证指数(SH000001)$ $Facebook(FB)$

全部讨论

刘德清2019-10-25 06:41

那必须的

安心持2019-10-25 05:55

清湾老李2019-10-25 05:09

无事烹小鲜2019-10-25 02:53

股市本身是否有成瘾机制,亏的想赢,赢的想赚更多。但是谁成了市场的大赢家。券商算吗?

cooper_k1092019-10-25 02:32

所有的政府都对超发纸币上瘾,如同吸毒一样,所以离央行越近的金融机构越挣钱

艺术家Simon2019-10-25 00:01

我已经把他应用在判断行情的拐点上面

轻机枪L2019-10-24 23:42

记得@青春的泥沼 似对上瘾有研究

轻机枪L2019-10-24 23:41

一日不日如隔三秋
这句算是"行文仓莽"还是就想表达个性瘾的意思

迷途大茶2019-10-24 23:37

明天万科平安涨否

一个放浪不羁的2019-10-24 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