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靠谱的估值方法是常识(1921)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59回复:111喜欢:400

这几天讨论估值的文章挺多的,大体分为DCF估值,ROE估值,PE估值,PEG估值,PB估值等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一套计算模型,算出企业的价值,然后与市场报价相比,决定是买入还是卖出。

我这几年也参与过个股的评估,甚至还发过几个表格,为一组我自认为典型的价值股给出未来涨幅展望,但我是毛估估派,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好几位的潜在价值实际上是用拍脑袋常识模型计算出来的,我相信唯有常识,才是靠谱的估值方法。前些天我曾发帖对自己的估值表做过回顾,也证实虽有个别估值错误,但大部分已经被市场验证(参见 两年前的估值回顾(1919) )。

上市公司五花八门,很难用单一数据模型去评价,加上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质量不高(看看层出不穷的突然暴雷就很清楚),还有市场对某些行业的长期偏爱(典型如医药、IT、消费)和长期贬低(典型如银行),评估模型需要处理的例外就会很多。

比如说DCF这个估值的最终大杀器,也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些烧钱的轻资产公司就很难计算长期的DCF,谁来帮我算算科大讯飞的DCF估值?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是像Intel前总裁格鲁夫所说,离破产只有XX个月,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就算银行这种古老的行业,因为它总是用资金赚取资金,现金流从来不自由,DCF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最近一个很热的话题,就是买高ROE的公司才能赚大钱,认为长期持有之下的年化收益率将与长期ROE趋同。我有一段时间很认可这个观点,甚至雪球ID都曾改为“追寻高ROE的林地”,但是现在也不这么看了。举个典型的例子,双汇发展2010年以来平均ROE超过30%,但前复权股价2010年底是20.2元,目前是25.68,差不多9年时间涨了25%,原因何在?高分红!它的高ROE是靠高分红维持的,它这些年几乎分配了所有可分配利润,所以投资者大体只能期望获得ROE/PB即1/PE的年化收益率。如果它不分红,用于业务扩张,能不能维持高ROE?这个谁也不敢说。对于大部分企业/行业,市场有天花板,市场占有率有天花板,总之树不能长到天上去。

至于PE估值,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有些行业/个股长期高PE,无论有没有成长,就是贵,长期20倍30倍甚至50倍以上,而另一些则长期10倍或更低,没人要。似乎赚假钱(高应收不分红)的公司比赚真钱(年年高分红)的公司更贵。

既然PE无法准确度量企业价值,于是就有了PEG,将PE与增长率G相关联,这里面的逻辑漏洞也很明显,一年两年高增长的公司,并不代表能够十年八年高增长,更不用说长期,而无增长的公司,如大秦铁路、长江电力这种主要资产的赚钱能力基本定型的公司难道一文不值?

那是不是应该用PB估值?低于一倍PB就低估,反之高估?这就更容易举例证明其谬误了,比如茅台把账上趴着存银行的现金统统分红,那PB将陡然升高,影响它的赚钱能力吗?每个公司的账面资产质量是很不相同的,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净资产可能是大大高估的,而茅台、伊利这种高品牌认同度的公司以及一些具有独门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公司,净资产则被大大低估,PB估值也不靠谱。

因此,在我看来,想用一套模型就能计算出各个企业等价值,就如同用一套技术指标就能测量市场情绪预判未来涨跌一样,是无法实现的理想(梦幻),它都可能一时一地靠谱,却很难放之四海正确。

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银行,它的核心是古老的生意,现代经济也离不开这种最古老的资金中介,而且不赚钱的生意没人干,因此可以推导出整个行业的ROE不会无限下滑,ROE/PB(即1/PE)作为长期的收益率指标就会有其可预测性。

比如大秦、长电,收入现金流容易预测,DCF就比较有用武之地。

保险的本质是贩卖焦虑,而且只有中产阶级比较焦虑且买得起,所以我在估值定性时把它叫做“中产阶级的智商税”(2019年5月养老组合估值表(1920)),展望未来隐约有一个保险的黄金时代,用PEG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性。

如此等等,都是用常识体系来定性,之后用不同的模型来估个大概。

你说黑科技用什么体系来评估?很抱歉,这真不是普通投资人可以涉足的领域,我是不敢碰,还是让一级市场的VC/PE和二级市场的专业赌徒去定价(虽然我开通了科创板,但除了打新,应该不会下场赌大小,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精彩讨论

yikeji2019-05-29 15:06

双汇2010年50倍以上市盈率啊,这时候买就是傻,高roe也要低pe才适合买啊,一句话,好企业也要好价格,哪怕你是茅台

归隐林地2019-05-29 09:22

估值是给不确定的未来定价,就算一个人的常识体系已经尽善尽美,出错也是正常的。何况每个人的常识体系都不完整。所以我常常说,估值是“走夜路唱歌——给自己壮胆”。

虎猫复利笔记2019-05-29 12:54

分红再买入,因为你不是1倍PB买入,而是5倍的PB买入,所以再投入获得的收益率也只有30%/5=6%

全部讨论

未来股息的折现2022-09-04 23:42

你说的很对 楼主双汇的例子属于距离错误,买入时pe/pb都是极度高估

投资也不简单2022-05-15 11:11

大智若愚,分析精辟。

骑牛看股2019-12-16 22:00

网页链接

谦虚谦虚再谦虚2019-12-09 23:13

常识

yongjshih2019-09-08 17:45

需要综合比较。

南山百川2019-08-24 14:44

有点儿意思

指数基金投资2019-06-22 23:16

以前的文章怎么都在审核中,看不到了

赢合明天嗷嗷涨2019-06-11 01:07

研究太多估值没有啥用,重要的东西是大熊底部区域,另外一个是一个增长可预期的低估非造假公司

fengyunhit2019-06-09 07:34

20+PB, 50+PE的海天味业表示不服,我是消费龙头,卖猪肉的能和我买酱油的比?

康懿之业2019-05-31 21:19

大哥,太保买的是港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