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费用4691万,没钱你搞个毛线IPO啊!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3回复:26喜欢:140

首先声明一句,下面这些数据,若是把你吓晕在厕所,富姐概不负责。

有人说,IPO的这列车,实际是个金钱之旅。

文艺点说就是: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从以往的经历来看,这趟“车费”可不便宜。

富姐今天得闲,花了整整一天,统计了如下数据:

1、截止3月21日,2017年以来至今共成功上市118家企业,募资金额总计602亿元;

2、平均募资金额5亿元;

3、发行费用总计55.36亿元,平均发行费用、发行费率分别为4691万元、12%;

4、募资金额位列前二的企业分别是中国银河、中原证券,募资金额分别为41亿元、27亿元;发行费用总计分别为1.32亿元、1.3亿元,占募资金额比重为3.23%、4.65%

看了上面的概述,我们再来看细账。

从发行费率来看,募资金额数额与发行费率并不存在绝对同比的关系。

也就是说,虽然募资金额很大,但平摊下来的成本却不是很高。

不信?再往下看。

118家成功上市的企业中,发行费率超过平均水平(12%)的企业有52家,募资金额在2-3亿元这一区间的企业居多。

这就意味着,将近一半企业的发行费率仍高于平均水准。

举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比如发行费率位列首位的立昂技术,其募资1.17亿元,但发行费用就高达3365万元,占募资金额28.78%。

将近三分之一的钱拿来当服务费,看着是挺贵的。

不可否认,主板的魅力并不是金钱可以比拟的,这点大家都很清楚,只要能成功上市,这钱就花得值。

这并非是个例,发行费率超20%的企业还有6家,均是募资金额1亿元左右的企业。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皖天然气募资6.61亿元,发行费用为2726万元;

集友股份募资2.28亿元,发行费用为2712万元。

皖天然气比集友股份多募资了约4个亿,发行费用与集友股份相比,仅多出14万元。

对于大体量公司来说,发行费用较高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说那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你看,现在发行费用动不动就上千万,就拿至纯科技来说,募资金额近9000万元,这在118家成功上市的企业中募资算最少,但其发行费用就高达1852万元,发行费率为21%,远高于平均水平。

不是富姐开玩笑,目前正排队拟IPO企业的有些年净利才不过1000多万,没排队的就不说了。

发行费用这么高,钱到底花在哪了?

从发行费用组合结构来看,包括承销及保荐费、审计及验资费、信息披露费用、律师费用等。

1、承销及保荐费用最高,总计41亿元,占比发行总费用73%,平均承销及保荐费3442万元;

2、审计及验资费总计为5.36亿元,占比发行总费用10%,平均费用为455万元;

3、信息披露费用总计为3.32亿元、占比发行总费用6%,平均费用为282万元;

4、律师费用3.05亿元,占比发行总费用6%,平均费用为259万元

就目前而言,IPO总费用估计需要4500万左右,发行费率约12%。

当然,这只是按市场现状进行估算,不排除募资金额变化等因素影响。

但在实践中,这个平均费用却存在一定的误差。

以两家成功登陆主板的新三板公司为例:拓斯达、三星新材

拓斯达募集金额总计3.4亿元,其发行总费用3872万元,其中保荐和承销费、审计及验资费、信息披露费用、律师费用分别为2846.77万元、488万元、325万元、163万元。

发行费率为11.4%,略低于平均水平(12%)的0.6%。

三星新材方面,其募集资金总计2.7亿元,其中保荐和承销费、审计及验资费、信息披露费用、律师费用分别为3225万元、1100万元、480万元、350万元。

发行费率为19.55%,远高于平均水平(12%)的7.55%。

今天算的这一笔账只是服务费用,并不包含企业为IPO整改所付出的费用。

换句话说,这是一笔显性成本,还有一笔更大的费用,企业为满足主板上市的利润要求作出业绩冲刺,与此同时,利润的增长也将附带较多的税收。另外。此前在未上市前没有缴齐的税费,在上市的过程中需要一并补交齐全。

截止2017年3月21日,新三板申请首发上市的企业达86家,正接受上市辅导的挂牌企业共295家。

@方舟88   @今日话题   @徒步三萬里 

全部讨论

小熊-嘎2017-06-02 11:13

现在买的什么票?

华安小书童2017-03-23 11:40

说得好像付给券商投行的几千万费用是上市公司承担似的,还不是从申购首发股票的募资资金里出的

半山山人2017-03-22 17:09

无风险,赚大钱.为什么这么爽.

天涯路2017-03-22 08:29

这还叫高???你知道在香港和美国上市要多少钱吗

叫我天成2017-03-22 07:58

不全是。国内不说了,特斯拉很缺钱,马斯克曾经差点把它卖给谷歌。若是在中国,特斯拉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