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月融资47亿 这家中国版“英伟达”凭什么?

2022年3月28日,对于壁仞科技创始人张文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

由于疫情影响,壁仞科技所在的浦江科技广场被封控,当时的张文并没有料到,这一次封控整整持续了60多天。

事后张文回忆起这段时光,即便是早已见惯大场面的他,也不由得感慨:“60天了,心理变化很大。人是群居动物,虽然多年创业早已适应了艰苦的环境,但突然被局限在一个小区域里,还是比较难受。”

当然比起封控带来的心理变化,张文有更在意的事。

张文是壁仞科技创始人,壁仞科技的GPU芯片研发已经到了一个最为关键的节点期,绝对不能因为停工停产而被拖累。为了保证产品的研发,张文选择留在公司,和近百位核心员工共同奋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封控期间,壁仞第一款通用GPU芯片BR100系列点亮成功,芯片点亮指电流顺利通过芯片,通常意味着芯片可用,后续测试修正后即可量产,对于一家初创芯片设计企业而言,意义不言而喻。

创业能成功的人基本上都有点偏执。”这是张文对自己的评价。作为一个“不懂技术”的创业者,张文一直都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在创办壁仞科技之前,张文已经有了极为光鲜的履历。根据公开资料,张文拥有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及哥伦比亚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曾在联合国和华尔街工作多年,先后担任高级律师和私募基金总经理等要职,共参与总额达176亿美元私募基金的收购。

2011年,出于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张文选择回国发展,“现在中国的整体环境,我认为特别适合在中国做一些实现梦想的事情。”

回国之后的张文,遇到了当时刚离开中芯国际的张汝京,两人一拍即合,随后张文便加入了对方的团队,出任映瑞光电科技公司的总裁兼CEO。映瑞光电的主业是LED及相关产业链的设计,LED芯片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这也是张文第一次接触芯片行业。

通过与技术专家没日没夜的反复实验,最终成功将芯片良率从70%提升到95%以上,大幅缩短了中国LED芯片自主研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映瑞光电的经历让张文对整个产业链以及落地产业集群项目有了系统的认知,这些经验随后也被运用到创立壁仞科技上。

2018年,张文加入商汤科技,主导了商汤与上海、成都等城市的大规模合作落地项目,包括参与落户上海的商汤中国总部暨全球研发总部项目。

巧合的是,这一年也正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一个转折点。就在这一年4月,美国宣布“封杀”中兴,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虽然此事最后以中兴上交天价罚款和解,但引发了国内对于迫切发展国产芯片产业的讨论。而2019年美国对华为的制裁,更是将这场讨论的热度推上顶峰。

2019年5月16日,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这意味着在未获得美国商务部许可的情况下,美国企业将无法向华为供应产品。这次事件,让哪怕再不关注半导体行业的人,也了解到美国对全球芯片行业的垄断能力,一时之间“芯片”成为热词,国内也掀起一片芯片创业的热潮。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投资者,张文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一个机会,在他看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将迎来历史性的拐点,并将目标锁定在AI芯片上。

AI芯片也被称为AI加速器或计算卡,即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大量计算任务的模块,随着近十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AI芯片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根据Tractica的预测数据,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内快速增长,从2018年的51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72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6.14%。

相较于相对成熟的国外市场,中国的AI芯片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下游应用的高景气度和不断衍生的智能化需求,赋予AI芯片在中国市场更多的可能。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云端训练、推断芯片的主要应用场景是云计算,据智研咨询公布的资料显示,近些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增长迅速,2021年已经达到3229亿元,近5年CAGR达到44.6%。除数据中心云计算以外,汽车电子、智能家居与安防、可穿戴设备等下游应用的发展和智能化需求,也都为AI芯片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这些机遇都被张文看在眼里,“中国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数据,人工智能芯片最需要场景和数据迭代。我相信不超过5年,中国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方面,应该会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准。”

就这样,怀揣着一颗“中国芯”的梦想,张文在2019年创立壁仞科技,以打造“中国版英伟达”为愿景,加入了当时已经如火如荼的造芯大军。

众所周知,芯片研发是一项投入大、进度慢的工程,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本密集、人才密集型行业,资本和人才是芯片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两大关键要素。

“刚开始做壁仞,芯片行业我一个人都不认识,当时做成的可能性也许只有10%。“张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时候说道,”但是,我是一个只要10%机会就会去做的人。”

对于张文来说,虽然自己本身并非芯片方面的专家,但是多年的创业和投资经验,令其在资本、人才和资源上有着极强的整合能力。

通过自己之前的人脉,张文整理出了一份包含着行业顶尖人才的人员名单,打算把名单上的人收入麾下。这份名单被启明创投合伙人周志峰看到后,周志峰看出其中的难度,提醒张文“团队能拥有这里一半的人才,已经可以称得上卓越,即使只有三分之一加入,这个事情也能成。”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张文居然成功的召集了这些顶尖人员:高通的首席架构师“焦国方”、前阿里云AI基础架构负责人“徐凌杰”、EDA软件前AI Lab负责人“唐杉”、海光前GPU部门副总裁“张凌岚”、英伟达前上海总经理“杨超源”、AMD前全球副总裁兼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李新荣”等都加入了壁仞科技这家初创公司。

“优秀人才愿意加入我们,主要原因在于相信“中国芯”梦想,愿意一起做成一家伟大的公司。”

在解决了人才问题后,张文另一个要解决的便是资金问题。

做芯片是个非常烧钱的工程,在张文的设想里,真正建立起生态至少需要10亿美元以上,但是身为一个不懂技术的创业者,没有成品仅有PPT的情况下,想要说服投资人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作为一名投资老手,这并没有难住张文,大到何时融资、何时IPO,小到每一轮的目标投资人是谁,张文都为之设计了精确的融资计划。另外为了让投资人满意,张文更是让渡了很多权力和利益,据媒体报道,许多投资人夸赞壁仞有一份“最友好协议,一个字都不用改”——因为它跟投资人自己拟定的协议基本没什么区别。

就这样,截止至2021年3月,成立仅仅18个月的壁仞已经完成了数轮融资,融资额达到了47亿元,创下了国内芯片创业公司的融资纪录,投资方囊括了IDG资本、启明创投、华登国际、高瓴创投、新世界集团等市面上最具盛名的VC/PE和产业基金,估值也一路飙涨到10亿美元。

人员和资金到位后,接下来就是漫长的GPU芯片研发过程。

GPU是AI芯片的一个领域,按技术架构分类,AI芯片可分为图形处理器(GPU)、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类脑芯片。

对于中国的AI芯片行业而言,由于起步较晚,最开始盛行的是ASIC芯片,作为一种为人工智能特定应用而定制的芯片,ASIC根据产品的需求进行特定设计和制造,具有更高的处理速度和更低的能耗。但是ASIC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其是针对特定算法而设计,其所适应的算法就是固定的,一旦算法发生变化就可能无法使用,在人工智能算法日新月异地迭代的背景下,ASIC渐渐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这时候,在此之前主要用来做图形计算的GPU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由于适用多样算法,GPU逐渐成为了当今最流行的AI芯片。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和IDC的数据,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快速发展,2021年实现同比增速 132%,达到426.8 亿元(占全球市场规模约 1/4),其中GPU市场占比接近 90%。

虽然GPU看起来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全球市场基本处于一个寡头垄断的格局,据方正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的传统GPU市场里,排名前三的Nvidia、AMD和Intel的营收几乎可以代表整个GPU行业的收入,分别占整个行业的56%、26%和18%。这意味着想要在这个市场有所作为,英伟达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山。

不过好在,GPU并非一个很吃“老本”的技术,它需要向前看。举个例子,适配5G网络的产品时,并不需要产品也适配以前的2G网络,因为2G网络的需求已经不在了。所以如果要设计全新的中国GPU芯片时,只需要面向当前和未来的AI计算需求来设计,不需要遵循过往AI和GPU芯片发展。

2014年,景嘉微研发出第一款全知识产权的GPU芯片JM5400,打破了GPU芯片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科技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GPU的上市公司。

紧随其后的还有航锦科技旗下的长沙韶光,专注于办公和娱乐领域。从CPU转向GPU的龙芯、兆芯,从IP核切入GPU的芯原微、芯动,致力于打造全国产化的芯片生态。

不过在2020年前的国产GPU芯片主要应用于图形领域,直到2020年后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国产GPU企业开始着手研究同时满足图形处理和AI计算的功能的GPU芯片。

壁仞科技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2022年3月31日晚上,壁仞科技第一款通用GPU芯片BR100系列点亮成功,随后在今年8月9日,壁仞科技在上海发布的首款通用GPU芯片BR100,更是创出全球算力纪录。

BR100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企业第一次打破了此前一直由国际巨头保持的通用GPU全球算力纪录,中国的通用GPU芯片正式迈入“每秒千万亿次计算”新时代。

当然除了壁仞科技,近年来整个国产GPU行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022年年初,上海印发了《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对于符合条件的设计企业开展有利于促进本市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含)工艺产线应用的流片服务,相关流片费计入项目新增投资,对流片费给予30%的支持,支持金额原则上不高于1亿元”。

随着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政策倾斜,今年国产GPU行业捷报频传。

2022年3月30日,摩尔线程发布了基于MUSA统一架构打造的第一代多功能GPU芯片苏堤。

2022年5月18日,景嘉微发布公告公布了JM9系列第二款芯片的研发进展。据景嘉微表示,JM9系列第二款芯片已经完成了流片,封装工作。

2022年8月3日,芯动科技发布高性能国产桌面级GPU芯片“风华2号”。

虽然如今我国GPU行业已经有所突破,但由于在高端GPU领域缺席多年,面对海外巨头固若金汤的专利、生态等壁垒,想要从战略布局成长为核心支柱,显然还有漫长征途。

参考资料:

[1]甲子光年 《第二次AI芯片浪潮下,中国版英伟达的故事谁来讲?》

[2]中国企业家杂志《他不懂技术,却破纪录在18个月融了47亿做芯片》

[3]澎湃新闻《货殖列传|张文:初创18个月就融资47亿,壁仞科技靠什么》

[4]财智无界《两年120亿,中国芯片界的资本狂人张文 | 财智人物》

THE END

出品人:李凡

主编:刘国强  责编:言翓  徐攀辉

美编:王怡  运营:黄睿华  李凌  孙晓博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