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深度研究报告:云究竟改变了什么

发布于: 雪球转发:8回复:2喜欢:37

如需原文档,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搜索下载。

市场已经基本理解和接纳了云计算,在这一篇报告中,我们先从Adobe 和Autodesk 这两家云转型成功的企业切入,从软件开发交付架构的角度着重分析“云究竟改变了什么?”,藉此,相信也会对目前市场关注的公有私有部署,以及不同云计算公司间的差异性等问题有一定的解答。

一、云转型先锋的启示

1、转型相通之处:产品架构调整先于上云

Adobe和Autodesk 的转型真的是起于云么?ADBE 和ADSK这两家企业几乎是公认云转型非常成功的公司,这些年随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也的确收获了不少的股价涨幅,但当我们回顾这两家企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后可以发现:两家公司股价的上涨并非开始于上云,而是早在订阅阶段;公司的转型以及产品体系架构的调整也早于云计算的普及。两家企业的转型成长之路可以说是近些年软件产业发展的缩影,也见证着云计算技术带来的深远影响。

Autodesk和Adobe 在这些年的转型变迁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

1)初期,公司都从单品销售改为套件的捆绑销售。

2)转订阅模式,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潜在的弹性客户;另一方面也都加快了产品的更新迭代频率,注重“在线服务”满足更多定制化需求,提升客户体验。

3)推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或平台化的产品支持云端数据管理和协作以及数据信息的价值创造。

成功的企业一定不是仅因为上云而成功。当产品经历了渗透率提升的成长阶段,以及龙头公司市占率提升的阶段后,企业要么开辟新的业务领域或者行业客户,要么加快产品的更新迭代寻求更多的功能延伸,以突破企业业务成长的“S 型曲线”。在云计算技术发展之前,企业就尽可能有效地延长自己的成长曲线,只是云的出现加快了过程。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给予了行业内企业公平的机会,而方向的把握更多在于企业自身。

产品体系架构的调整先于上云。两家企业所有的转变都是围绕尽可能创收的目标。有了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后,打包套件捆绑销售在直接带来收入提升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销售费用率;订阅的付费模式降低了用户门槛;企业为了加强订阅对更多用户的吸引力而加快产品迭代的频率,而为了降低每次迭代和定制化需求的成本,产品架构须尽量模块化,细颗粒开发并且把可复用部分尽量平台化。两家企业的产品架构一直在为业务需要而调整,云计算的发展推动和加速了这个过程。

2、Adobe 和 Autodesk的转型之路

ADBE的转型发展之路:

2008 年之前,传统套件阶段:不断打磨完善产品,2003 年开始首次将Creative Professional 系列软件产品打包成套件Creative Suite(CS,分为标准版和高级版),同时提供一个平台集成这些产品,并加快产品更新迭代的频率。

2009-2011 年,转订阅阶段:销售模式从永久性License 逐步向订阅模式过渡,率先在移动端产品推出订阅的付费模式,吸引弹性新用户。同时,业务上新增数字营销板块。

2013 年至今,全面转型云订阅阶段:订阅会员可下载安装任何最新版本并获得在线服务,套件产品Creative Suite 停止更新。同时,公司AI 战略逐步铺开,开发出与各类产品协同的智能底层平台Adobe Sensei

Adobe至今大多数产品仍需要本地部署,但是优质的“在线服务”让公司具备了不断提高的客户忠诚度,使得Adobe在渡过了产品渗透率提升的成长红利以及作为龙头市占率提升的成长阶段之后开启了新篇章。Adobe 也下注了行业领域的延伸,但订阅让公司出现了更彻底的转型和升级。

ADSK的转型发展之路:

2002-2009 年,从License向Maintenance 转型:自Autodesk Point A 的推出提供在线服务,以及推进应用和互联网连接开始,ADSK 从license向maintenance 逐步转,强调按期付费及在线服务,加快产品更新频率。2004 年开始推出针对具体工作流设计的套件Suites,打包销售全生命周期的软件。

2010-2014 年,逐步向Subscription转型:发展desktop software(FY17 改名为product subscription),用户即时“租用”软件服务,可以是授权模式也可以是云上模式,吸引更广泛的根据项目需求的客户及小微客户。

2015 年至今,全力转云:推广云管平台类产品Autodesk BIM 360, PLM 360, Sim 360 和Fusion 360。产品体系从“套件模式(Suites)”向“软件集模式(Collection)” 转变,用户在产品集内可自由搭配进行应用软件的组合订阅。越来越多功能的云化以及部分小型功能软件的取缔与整合。

ADSK至今大多数应用尚未云化。产品渗透到一定程度后,很大的一部分增长来自于产品的迭代升级,公司推订阅的初衷是为了平滑收入,同时也尽可能降低每一次推动客户迭代的成本,所以有了最初的maintenance subscription,同时产品的更迭速度加快,这有助于加强maintenance subscription 对客户的吸引力。后来考虑客户的按需配置,发展了租用性质的产品desktop software/product subscription,同时逐步上云,越来越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扩充了更广泛的客户群。FY16 年开始停止license 模式,这建立在公司产品极强的客户忠诚度基础上,公司开始发掘原来70%的盗版用户的潜在市场。目前ADSK 大多数的软件应用还没有云化,两大云端管理平台是主要的cloud 产品: BIM 360 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云端管理平台,支持对建筑设计全部流程进行数据的查看、编辑、存储与管理,并且提供同步操作功能;Fusion 360 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整合了三维CAD、CAM、CAE 等工具,支持分布式设计、同步设计审阅等功能。

3、数据价值探索

ADBE推出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领域的战略产品Adobe Sensei,为Adobe家族系列产品提供设计和数字AI 支持以实现功能的增值。

ADSK围绕建筑设计、施工、运营不同阶段布局了不同的应用软件,通过BIM360 这样云端部署的平台化产品,允许跨团队、跨专业的人士在同一个平台上浏览审阅多种数据格式的模型,提供批阅、注释、团队成员管理、集成项目管理等功能,解决团队互联、设备互联、设计/制造互联、系统互联的问题。


二、软件企业为什么要 SaaS 化?

1、概念的区分

1.1 SaaS VS 订阅

市场常以“云”概所有。市场已经认可了云计算,常基于云特征指标(预收账款、经营性净现金流、续约率、续费率)去判别“云企业”的优良,给予表现好的公司以估值溢价。产业正在快速地发生变化,云计算的趋势已经确立,我们现在所说的“云转型企业”,都在朝着SaaS的方向发展,但是大多数还只是率先做了订阅的付费方式的转变。

云与订阅的区分。云尤其是SaaS 常被等同于订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一般以订阅的方式付费,但应该明确的是:云计算属于技术范畴,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订阅属于模式范畴,是一种按期限付费的收费模式。如果将企业产品属性分类的话,归属于云的应用应该是订阅的子集,云应用除了采用订阅的收费模式外,还应该具备独立于终端的属性,无需本地部署。

大多数应用软件还没有脱离本地部署,但已进入订阅模式。Adobe、Autodesk 的主要产品以及微软的Office 365 等,由于大多还是本地部署的状态,不属于SaaS 的范畴,而它们早已实现了订阅的收费模式。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 等原生SaaS企业产品一开始就部署在云端,采用订阅的付费模式。软件的部署方式更多地取决于客户的选择,由于传统IT架构模式的根深蒂固,很多客户还未完全接受一些应用的SaaS 化,但这并不影响软件供应商对产品架构及交付方式以及付费模式的调整。

1.2 DCF 和LTV

现金流折现模型(DCF 模型)常被用来评估一家企业的价值。20 世纪80年代美国的学术界提出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就是企业经营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即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额。20 世纪初,随着以美国安然公司、世界通讯为代表的所谓绩优公司纷纷破产,财务报告的利润指标作为企业价值评估的不完善性愈加凸显。FCF 目前已经成为企业价值评估领域使用最广泛,理论最健全的指标,美国证监会已经要求公司年报中必须披露这一指标。

DCF与LTV 的一致性。摩根士丹利在分析互联网企业的时候引入了客户终身价值(LTV) 。这个概念,强调评估企业的一个客户能够给公司带来的未来预期贡献现金流的价值,企业的现值应该就是所有客户终身价值的总和。我们用毛利润的净现值来计算LTV,同时考虑客户的续约率和续费率。

追求高LTV 时面临客户维护成本约束。企业都竭尽所能获取尽量高的单客户终身价值,但为这个目的所做的投入也不能无止境,客户的获取和维护成本(CAC)须有衡量,摩根士丹利等海外大投行一般用LTV/CAC 指标来衡量云计算公司的发展质量,也反映出销售费用投入的创收效率。

2、云促进订阅对企业 LTV/CAC 的提升

订阅模式的出现本质是为了提升LTV/CAC。订阅的出现远早于云计算,以软件供应商Adobe、Autodesk为例,在经历了套件捆绑销售之后,公司们进一步提出按阶段付费的订阅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司通过提高产品功能的更新迭代频率来加强订阅付费模式的吸引力,给客户以随时服务的体验。企业自身实现LTV 提升的同时尽量降低了产品迭代更新的再销售成本。

订阅模式提升LTV/CAC 的实证检验。下表我们对比同一家软件企业在传统授权模式下和订阅模式下单个客户的终身价值,贴现率为10%:

Ÿ 假设传统授权模式下,每三年软件进行一次大升级,每一个新版本软件销售的费用率为25%,往后两年收取首年15%的运维服务费,相应的销售费用率只有10%;

Ÿ 在订阅模式1下,假设每年均收取一个授权软件更新周期1/3的订阅费,无额外新增功能的推销,每年的销售费用率为15%;

Ÿ 在订阅模式2下,假设每年新增值功能的销售额外创收5万元,每年的销售费用率为18%。

当公司新产品的年单价更低时客户会更容易接受,再叠加连续3 年的随时更新服务,客户的获取成本会更低。在订阅期间,通过不断小版本更新推送的新免费试用功能会有更低的边际销售成本。对比可发现,订阅模式1 比传统授权模式有显著更高的LTV/CAC,叠加新增值功能销售的订阅模式2 也比传统模式下有显著更高的LTV/CAC。

云计算加速和提升了企业获取高LTV 的过程。当软件企业SaaS 化之后,LTV 的提升会更便捷。一方面,SaaS 摆脱对本地终端的依赖以及按需弹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客户减免硬件基础设施的成本的同时更聚焦于核心产品功能需求,这种需求的销售费用率会更低;另一方面,云端部署会让软件供应商的营业成本等得到降低。从长远上来说,软件产品的云端部署会让不同的功能模块之间具有更好的连接性,方便云端协作和数据信息的连接,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反馈也更具及时性。

3、从 ROE 角度理解云计算的模式优越性

投资者总希望寻找高ROE 标的,ROE 反映公司运用自有资本创造净收益的能力,也被不少实证证明是预测股票收益的一个重要的有效因子。杜邦分析将ROE 拆分为3 部分,对于计算机企业而言,销售净利率反映的是公司的产品能力,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公司的营运效率,权益乘数反映的是公司的资金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ROE)=销售净利率(NPM)×资产周转率(AU)×权益乘数(EM)

不同类型计算机企业的ROE 差别。系统集成型、行业解决方案型、产品型在提高ROE 的能力上存在差别:标准化产品销售的边际成本低,有更高的销售净利率,叠加好的渠道可提高营运的效率,而财务杠杆的使用能进一步提升权益乘数,因此产品型公司一般会有更高的ROE;行业解决方案型公司更多的是通过提高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实现ROE 提升;而系统集成型公司ROE 的差别可能在于资金能力造成的权益乘数的差别。

云计算改变商业模式进而提升ROE。对于转云的软件企业而言,SaaS 化后预收模式能够直接带来营运资本的节约进而提升资产周转率;短期虽然有研发和销售费用的提升,但从长期来看可以降低营业成本和迭代更新产品再销售的成本进而提升净利率;SaaS 企业优质的现金流是融资的保障。市场对产品型公司已经有了比较强的偏好,而云计算将给这些公司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善,同时提升企业自有资本创造收益的能力。

三、云计算重构软件交付方式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重点从软件开发交付架构的角度去分析云计算带来的改变。云原生技术,包括容器技术、微服务架构、研发运维一体化(DevOps),提升了基础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软件开发交付架构从最早的单体架构逐步向微服务架构变迁。应用的可移植性增强,微小服务开发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大幅提升,因此云也变革了软件对硬件的依存模式。云带来的不只是这些微观层面的改变,甚至影响着企业的组织形式,以阿里为代表的众多互联网企业中台化的战略转变正是云计算分布式理念的重要演绎。

1、云重构 IT 模式

云缓解软件商自身产品标准化和客户定制化的tradeoff。软件供应商为了提高LTV 势必少不了越来越多的定制化,但供应商本身出于降低边际成本的考虑一直都尽量追求标准化。传统IT 架构下,基于业务需求的“烟囱式”系统建设模式不仅重复建设多,而且开发周期长,交付效率低,维护成本高,若要涉及系统间的集成和协作交互成本更加高昂,不利于业务的沉淀和持续发展。云架构下,不同的应用甚至同一应用中的不同服务可以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开发、测试和运行,方便地进行软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利于促进软件开发聚焦于业务逻辑,提升研发效率和创新水平。

1.1 云原生技术

云原生技术重构IT 运维和开发模式。随着企业业务互联网化的发展,快速迭代(敏捷、持续交付)、永远在线(高可用)、高并发(弹性伸缩)等成为IT 系统的典型需求。容器、微服务、DevOps工具等云原生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IT 系统的可拓展性不断加强,通过系统分层解耦、横向扩展的方式,复杂的项目需求被更快速地实现,底层基础资源调用的效率被提升,云原生容器架构的优势日益突出。

传统IT 架构:基于传统技术栈构建的应用(APP),每一次的开发需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涉及对底层基础资源(Server、Host OS)的一次次重新分配,重复建设较多且易冗余浪费。

传统的虚拟化架构:主要是基于硬件抽象层虚拟化hypervisor 技术,创建环境和部署应用的移植性较差。在虚拟机上每部署发布一个新应用都需要运行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Guest OS)以及附带的依赖环境。

容器架构:使用容器技术(Docker Engine)将微服务及其所需的所有配置、依赖关系和环境变量打包成容器镜像,可轻松移植到全新的服务器节点上,而无需重新配置环境,能够有效解决跨云环境一致性问题,缩短应用交付周期,消除组织架构协作壁垒。同时,不同的微服务之间松耦合,易于管理和便于监测,应用可以随时处于待发布状态。

容器技术:

容器技术(Linux Container)是一种内核轻量级的操作系统层虚拟化技术,将内核分为多个空间,然后每个空间能够提供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程序运行环境,容纳了文件、系统和进程以及彼此间的一些管理和隔离组件。

容器技术发挥了类 PaaS 的功能。容器其实实现了底层的操作系统和环境的复用,把一 个应用的各个组件都打包到容器中,通过动态调度容器的方式优化计算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容器隔离提高现有应用的安全性和可移植性,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应用容器化之后, 若进一步转变为微服务架构,那么具备实时反馈回路机制的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将使得小型迭代更改变得更高效。

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模式,将单一应用程序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相互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主要的特点如下图所示,根据业务需求/功能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小服务,独立部署,独立的进程,无集中式管理按需拓展,松耦合,另外就是采用轻量级的通信。微服务架构将应用开发从瀑布式单体代码库解放出来。

松耦合的微服务架构降低软件企业定制化开发的边际成本。通过松耦合的微服务架构,软件供应商可以独立地对每个服务进行升级、部署、扩展和重新启动等流程,从而实现频繁更新而不会对最终用户产生任何影响。相比于传统的单体架构,微服务架构具有降低系统复杂度、独立部署、独立扩展、跨语言编程的特点,可大幅降低企业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开发的边际成本。

1.2 软件交付方式的变革

云原生技术变革软硬件依存模式。容器技术改变了IT 的部署架构,微服务架构改变了应用软件的交付方式,云原生技术带来的不仅是IT 软硬件部署模式的变化,还变革了软件对硬件的依存模式,云架构下,软件的设计不会再跟底层基础设施产生直接的绑定,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环境并不会对微服务架构的应用软件的功能产生影响。

云促进软件开发交付架构的变迁。容器技术、微服务架构让大型软件系统解耦,将不同职责的服务独立部署,从而实现服务内部高内聚,服务之间低耦合的效果,让开发变得更为灵活。集成主流的工具集的DevOps 提供统一软件开发和软件操作,将软件定制化服务深入到企业应用场景中,与业务目标紧密结合,缩短开发周期,保障频繁发布更新的可靠性。随着企业业务需求增加,软件系统变得愈发复杂,参与开发者越来越多,软件开发交付架构已经从最早的单体架构,经过后来的垂直结构以及SOA 结构,向微服务架构迁移侧重。微服务能够使开发效率更高,沟通成本更低,响应速度更快,迭代周期更短。

云计算对软件供应商和用户都是信息化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

Ÿ降低用户成本:云计算利用虚拟化技术对软硬件资源采取集中式、动态化管理,用户可弹性配置、按需投入,随时扩大计算能力,满足复杂的计算需求,降低企业信息化使用成本。

Ÿ 覆盖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云平台化部署,集成端到端管理工具服务,全面实现软件应用的云中协作、需求分析、编码调试、测试、部署、运维等一体化流程。

Ÿ 实现软件开发协同:云原生技术中的研发运维一体化(DevOps)平台集成丰富工具,软件开发可一站式协同,聚焦核心内容,使团队随时随地可高效沟通,完美解决开发、测试、运维等跨地域协作效率低的问题,帮助企业在提升软件开发效率的同时专注于业务创新。

Ÿ 软件开发趋于结构化:SaaS将传统开发和集成中的低端任务抽象成标准化的构件,实现即装即用,在云计算分布式的软件体系结构下,不同的软件可共享构件,使软件开发过程更加灵活。

2、阿里的中台架构

从共享事业部到中台战略。2009 年阿里巴巴为了内部部门良好协同合作的需要,把两个电商平台中公用的、通用的业务功能沉淀建立共享事业部,避免功能的重复建设和维护,更合理地利用技术资源。2015 年底,阿里集团宣布全面启动“中台战略”,提出“大中台,小前台”的模式,主要的思路是打破原来树状结构,小前台距离一线更近,业务全能,这样便于快速决策、敏捷行动;支持类的业务放在中台,扮演平台支撑的角色。

中台将企业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转变为按产品/服务划分。中台概念由美军高效、灵活和强大的指挥作战体系演化而来,对应到企业上其实带来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变更。如下图左边,传统企业中团队按职能划分,开发一个项目时,从不同的职能团队找人进行开发,开发完成后再各自回到自己的职能团队,这种模式实践证明效率较低;如下图右边,围绕每个业务线或产品按服务划分团队,团队成员从架构到运维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一直围绕在产品周围,进行不断地迭代,这样开发效率会比较高。

中台化与微服务架构的一致性。中台的本质是“企业能力复用平台”,中台化是“利用平台化手段发现、沉淀与复用企业级能力的过程”,这与微服务架构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微服务架构将传统开发中通用化任务抽象成标准化的构件,实现即装即用,在分布式体系结构下,不同的软件可共享构件。中台将整合整个集团的运营数据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对各前台业务进行强力的支撑。中台或者标准化构件的一个业务单元升级创新就可以支撑所有的业务单元,避免传统烟囱模式的重复建设和协作成本。

中台助力企业提升业务和数据价值。中台化架构不仅能够节约IT 建设和运维成本,还能直接带来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和数据价值的提升。2019 年阿里云峰会·上海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TO、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向外界隆重宣布了阿里巴巴的双中台能力,利用统一协同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双中台体系,可以实现从业务生产数据,到数据赋能业务的企业闭环管理。业务中台依次构建用户中心、会员中心、积分中心、产品中心,实现全集团的能力沉淀、复用和共享,同时提供从用户身份注册、用户认证、用户等级、用户积分、用户权益等全链路的用户生命周期管理。数据中台帮助企业灵活运营数据资产,助力其对亿级别会员资产进行管理。

3、云增强客户粘性?

3.1 云实际上降低了用户的转换成本

新兴SaaS 企业的崛起反映软件粘性的降低。云计算降低基础资源成本对所有企业都是公平的,云计算还变革了软件对硬件的依存模式,容器技术和微服务架构使得应用的可移植性很强,因而软件用户的转换成本实际上是被降低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很多2010 年之后的SaaS 新秀,它们很多可能是靠一种客户服务理念/商业模式取胜。SaaS 新秀崛起之所以比传统软件阶段来得更快,是因为SaaS 部署实施的便利性,客户上云之后的转换成本极低。

新兴原生SaaS 企业在业务及资本市场表现方面突出。从Salesforce 开始,原生SaaS 企业开始对传统软件企业进行部分的替代,在CRM 这一应用软件领域,Salesforce早在2010 年左右就实现了赶超,目前销售规模远远领先于SAP、Oracle 等传统企业管理软件巨头。新兴SaaS 企业甚至没有传统授权软件模式的负担,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一直可圈可点。高的相对估值反映出资本对前景的看好,Salesforce、SplunkServiceNowWorkday等原生SaaS 企业从2013 年至今的股票累积涨幅并不逊色于微软Adobe、Autodesk、Intuit等几个云转型成功的传统企业。

3.2 生态的价值——协作及用户粘性

Slack 的崛起表征B 端协同生态价值的凸显。云实际上是降低了用户转换成本从而降低了用户粘性,但我们可以看到同当初C 端移动互联网应用讲求客户体验和粘性一样,B 端企业的信息化服务竞争也逐步纳入了生态因素。以职场即时通讯功能为基础的协同办公软件Slack 的崛起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协同的价值开始凸显。

集成协作并给用户带来实质性的效率提升。Slack 创立于2009 年,2019 年6 月在纽交所DPO(直接上市不融资),目前估值约为155 亿美元,被誉为“史上发展最快的办公软件”。Slack 提供的职场通讯不仅是即时的,还可共享任何历史时期分享出来的对话、信息、项目、数据等信息流。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slack 的集成功能集中收取其他应用程序上的工作通知、对接其他办公应用,省去了在不同应用程序间切换的精力。Slack 简化了用户工作流程,增加了人们在沟通上的有益回报,帮助实质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海外科技巨头重点布局,加强生态集成能力。跟上了云计算的技术变革,具备了优良的客户基础,完善的产品体系后,科技巨头SaaS 应用的集成生态很可能成为未来竞争中的一大要素。2018 年开始,海外科技巨头就密集收购开源公司以整体提升在云计算领域的市场竞争力。Salesforce 收购开源应用集成服务开发商MuleSoft 以增强自身软件开发能力,扩大产品覆盖范围,通过将MuleSoft 植入Salesforce Integration Cloud 帮助客户连接多个数据源,加强其云计算资产组合能力。2018 年6 月,微软收购全世界最大的开源软件代码库和开发工具服务商GitHub,希望借此促成Azure 和GitHub 在云端的结合,推动广大开发者在微软的云端中开发并运行应用,本质是为微软构建一个繁荣的生态。2018 年10 月,IBM 巨资收购开源解决方案供应商RedHat,加强自身混合

四、数据及商业智能的价值

1、计算机产业的本质

计算机是一个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产业。产业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围绕着数据:服务器(终端)——产生(收集)并存储数据;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数据的产生和传输,这也与智能手机终端的发展相得益彰。同时,它也大大提升了数据中信息的占比:数据包含数字、文字、图片和视频;而信息是关于世界、人和事的描述,比数据更抽象,需要发掘,并非所有的数据都承载了有价值的信息。现实中的问题早已不是公式能解决的,而需要去发掘数据信息中的相关性以不断消除不确定性。人是通过逻辑推理实现,而智能化是机器利用大数据去发掘信息并做出认知决策,一方面需要大数据量积累到质变,另一方面需要数据处理的能力。云计算实际上是降低了产生(收集)并存储、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成本。

B 端信息化落后于C端的必然性。我国计算机行业公司升级变迁的路线反映出计算机用数据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程度,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或者说估值高低取决于它在这个产业进程中价值的延续性。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数据的量不再成为问题,接踵而至的是发掘数据中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需求,更进一步的是认知这些信息中的相关性用以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需求。过去几年是对C 端共性价值信息发掘的鼎盛时期,低的成本能够较快被盈利模式创新所覆盖,而B 端的个体差异化更大,发掘价值信息的成本较高且通用性较差,所以B 端的信息化会落后于C 端,而好在云计算的出现不断降低信息化的成本。

2、近期海外三巨头的商业智能并购

云计算巨头纷纷加码商业智能。在刚刚过去的6 月和7 月,Google收购Looker,Salesforce 收购Tableau,Microsoft收购BlueTalon,海外云计算巨头纷纷收购商业智能(BI)公司,以增强自身云计算数据类服务,主要目标都是利用BI 工具来扩展云业务,也为现有的工具和服务带来增值。

Google 收购Looker 以提高云计算解决方案竞争力。Looker 成立于2012 年,Google今年6 月以26 亿美元收购,比2018 年12 月的最新估值高出10 亿美元。Google看重的是Looker 这一商业智能软件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在Google 现有的商业智能分析平台基础上,从业务角度为客户提供更复杂的分析,从设计角度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以支持决策过程,提升其云计算解决方案相比于竞争对手的优势。

Tableau 助Salesforce 更有效地分析呈现客户数据。Salesforce 斥巨资收购的纽交所上市公司Tableau 是商业智能领域的老牌公司,Tableau 致力于帮助用户查看并理解数据,快速分析、可视化并分享信息。收购Tableau 有助于Salesforce 扩展业务范围,并更好地利用从销售、市场营销或客户保留等客户管理领域已经收集的数据,提高CRM 服务的质量,从而吸引更多客户并发展业务。

Tableau 提供直观的交互式基于视觉的探索体验,使业务用户和任何内容作者无需技术技能或编码即可访问、准备、分析和呈现其数据中的发现。

微软收购BlueTalon 强化数据治理能力同时兼顾隐私安全性。BlueTalon 是一家为现代数据平台提供统一数据访问控制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该公司与全球财富100 强企业合作,消除数据安全盲点,获得数据的可见性和控制权。此次收购将会让微软云计算更大规模的集中数据治理更加高效,同时确保Azure 云计算服务正确使用数据。

云计算技术背景下,软件开发交付架构的调整、应用生态的建设以及商业智能的布局在数据价值发掘上达成一致。企业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都希望实现产业链全业务链的数据互联、技术互通、业务协同,云正在推进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技术的发展方向上高度一致,数据价值的发掘和实现正蓬勃推进。

投资建议

云促进企业产品体系架构变革实现LTV/CAC 的提升。回顾Adobe 和Autodesk 的成功,我们发现两家公司实际上产品体系架构的调整要远早于云计算的普及。事实上两家企业的主要产品至今都尚未完全SaaS 化,而订阅模式都早早被推出,不仅是为了拓展更多潜在的弹性客户,更是为了能时时刻刻在线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在追求尽可能高的客户终身价值(LTV)时,两家企业为了降低每次迭代和定制化需求的成本,产品架构都尽量模块化,细颗粒开发并且把可复用部分尽量平台化。云计算出现带来的技术变革,促进和加速了企业这种产品变革理念的实现。

云重构软件开发交付形式,甚至影响企业组织形式。云原生技术,包括容器技术、微服务架构、研发运维一体化(DevOps),提升了基础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软件开发交付架构从最早的单体架构逐步向微服务架构变迁。云带来的不只是这些微观层面的改变,甚至这种开发理念也影响着科技企业的组织形式,以阿里为代表的众多互联网科技企业中台化的战略转变正是云计算分布式理念的重要演绎:把通用可复用的部分尽量平台化形成支撑,前台/应用服务尽量垂直细分,灵活且相互独立以专注业务创新本身。

云改变软硬件依存模式,生态建设、协同、商业智能在数据价值发掘上达成一致。云架构下,应用的可移植性增强,微小服务开发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大幅提升,因此云也变革了软件对硬件的依存模式。软件的设计不会再跟底层基础设施产生直接的绑定,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环境并不会对微服务架构的应用软件的功能发挥产生影响。应用移植性增强后其实是降低了用户的转换成本,因而生态成为软件企业竞争的一个新因素,协同的价值开始凸显,海外巨头纷纷收购布局,但这些连同商业智能一齐在数据价值发掘的本质上殊途同归。

云计算也已经开始深刻影响着国内的软件企业,在筛选优质的云转型公司时,除了通过云特征指标的跟踪,我们更应该重视产品结构甚至组织形式发生变革的企业。用友网络、恒生电子、广联达、石基信息都先后提出“大中台”的战略结构调整,产品方面更是领先地注重模块化、平台化的调整以及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数据价值的发掘探索也正逐步被提上议程。市场常纠结于公有私有部署的问题,但实际上产品技术架构的调整才是走向完全SaaS 化的关键一步,良好的客户基础也是重要根基。

……

(报告来源:招商证券;分析师:刘泽晶、刘玉萍)

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获取本报告及更多卓越报告。

全部讨论

浅浅海风2021-07-16 11:51

云计算改变商业模式进而提升ROE。对于转云的软件企业而言,SaaS 化后预收模式能够直接带来营运资本的节约进而提升资产周转率;短期虽然有研发和销售费用的提升,但从长期来看可以降低营业成本和迭代更新产品再销售的成本进而提升净利率;SaaS 企业优质的现金流是融资的保障。市场对产品型公司已经有了比较强的偏好,而云计算将给这些公司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善,同时提升企业自有资本创造收益的能力
作者:未来智库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seamoon20002019-09-23 13:03

这么长,转一下,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