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一直很顾虑没有技术壁垒,光凭借产品定义/定位的优势是否能长期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现在看这个红利期是2-3年,至少领先对手1代车,同时作为细分品类的开创者,这2-3年足够建立品牌认知了。//@雨枫: MEGA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倒不是说一定能成,但是但是但是……如果它真的做起来了,那么它就属于那种完全重新定义游戏规则的产品,在它划下的地盘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单凭产品定义的红利,就可以连续吃很久。
这话先放在这里,等年底发布会开完之后,咱们回来复盘。
当然,起码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不相信它的稳态销量能干过X5……看看明年会不会被打脸吧。
雪球转发:1回复:9喜欢:2
引用:
去年L9发布后 40块干到12块有点让人PTSD,M7 M9到底对理想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我看的角度比较基础,其实大多数事儿的逻辑都可以归到,流量和转化率两件事儿。
写个简单的漏斗模型
有多少人知道>知道的人多少要人要买车>多少人去看车试驾了>多少人会至少找几个竞品对比一下>...

全部讨论

中年电竞选手09-26 21:35

品牌认知+上生产规模吧, 对手不找差异化也没那么容易打的。 然后尺寸拉到顶这事儿,其实可以让对手没办法在空间上跟自己做差异化了

希尓瑞斯09-26 21:10

BBA在电动和智能化方面还是有投资的,两田确实差点意思。但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打造产品确实还没开始,这方面中国造车企业是领先一大块的,以用户为中心是互联网企业的文化,欧洲互联网公司没中国那么丰富,自然这种能力和文化还没有渗透到汽车行业里。

神探迈克猪09-26 21:07

但bba、大众两田都还没开始超呢

希尓瑞斯09-26 21:06

嗯,做判断的时候对自己狠一点,就假设理想原地等。但现实的情况是,品类的开创者是更懂用户需求的,一次产品创新领先并非是偶然,而是长期组织文化和能力的体现。

学习滚雪球09-26 21:03

我倒是觉得,技术从来形不成绝对壁垒,还是得看积累的品牌力,产品力,执行力,以及最关键的用户需求洞察力和满足程度。目前为止LI都还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当然这一切也非常仰赖李厂长本人对乔布斯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