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小众的企业——仲景食品简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6喜欢:18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及到的观点仅为个人思路整理,其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不代表买卖推荐,请谨慎参考

真诚推荐仲景食品的香菇酱、上海葱油、辣辣队蒜蓉辣酱等产品,是真的好吃。吃完第一次,就会喜欢上第二次的那种。

最早知道仲景食品这家企业,是缘于小陈同学吃他家的辣辣队蒜蓉辣酱。

我起初没太在意,但从快递包裹的包装完全可以看出来非常的用心。

再后来小陈同学买了仲景食品的上海葱油、成都红油辣椒、蓝莓果酱、五香粉等产品,同时免费给了几小包香菇酱。

我擦,这几款产品吃起来味道真的挺不错的。

再后来,听小陈同学说,这是一家上市公司,sologan叫做“以制药精神,做优质食品”。

叠加前段时间看到仲景食品给股东免费送产品,其中包括上海葱油、香菇酱、上海红烧肉酱汁等,让我瞬间对这家企业来了兴趣。

这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一家企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仲景食品,到底值不值得投资。

这篇文章主要分为5部分,分别是:仲景食品简介、仲景食品所处行业是怎样的、仲景食品未来会如何、仲景食品的一些财务数据以及,最后为仲景食品的估值。

一、仲景食品简介

仲景食品出身于医药背景,当前第一大股东是宛西控股,持有仲景食品39.43%的股份,第二大股东是朱新成,持有仲景食品13.5%的股份。

仲景食品董事长孙耀志持有宛西控股44.76%的股份,现仲景食品董事长孙锋(孙耀志之子)持有宛西控股10%的股份。

而孙耀志和朱新成为一致行动人,所以仲景食品当前的实际控股股东是孙耀志和朱新成。

当前朱新成为仲景食品的副董事长、总经理,也是当前仲景食品大单品——香菇酱的创始者。

宛西控股,实际上是由宛西制药在2014年6月27日以存续分立方式新设的企业法人。

宛西制药拥有制药、药品销售、中药材等医药类资产和权益;宛西控股则拥有汽车配件、房地产、食品、金融等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他相关资产。

无论是仲景食品、宛西控股还是宛西制药,其背后的大老板都是同一个人——孙耀志。

1985年,退伍的孙耀志回到了西峡县,并接任了南阳一家不起眼的国有小药企——宛西制药党支部书记兼厂长。

在1999年,借着国企、乡镇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政企脱钩的东风,孙耀志凑了808万收购了即将破产的南阳仲景制药厂,并成为了大股东。

同时也拿下来了“张仲景”的品牌。

大概1年后,药厂就推出贴上“仲景”标签的六味地黄丸,通过央视的广告,六味地黄丸成为药厂得以复兴的爆款单品之一。

2001年9月,孙耀志通过宛西制药投资1000万,控股了已陷入困境的西泵股份,占74%的股权。

2011年,西泵股份在A股上市,其主要产品为汽车水泵、发动机进气歧管、排气歧管等。从2012年开始,西泵股份连续多年在汽车水泵市场占有率排名行业第一。

在2015年西泵股份进入进气、排气歧管市场占有率行业前三。当前是国内最大的汽车水泵、进排气歧管生产商。

在2019年,西泵股份改名为飞龙股份

从上面的简要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孙耀志是“宛西帝国”的缔造者。

其基本盘是宛西制药,其子/孙公司还包括张仲景大药房、张仲景医药物流、张仲景医疗卫生材料、上海月月舒、仲景大健康、张仲景国医馆等。

横跨中成药制药、医药商业等7大业务板块,旗下拥有六味地黄丸、逍遥丸以及痛经宝等百余种中成药产品。

宛西帝国的第二产业是通过宛西控股持有的飞龙股份,当前在汽配领域做的也算是风生水起。

第三产业则是通过宛西控股持有的仲景食品,准备在食品领域大展身手。

从医药行业跨界做汽车配件,再从医药行业跨界做食品,真是艺高人胆大啊。

根据仲景食品的招股说明书和年报来看,其当前主营业务产品分为调味食品和调味配料2大类,主要产品包括调味酱、调味油以及调味配料三大系列。

调味配料以花椒、辣椒等香辛植物提取物为代表,调味食品以仲景香菇酱、上海葱油、劲道牛肉酱、仲景调味油为代表。

放上几张图,来看看仲景食品当前都有哪些产品。

二、仲景食品所处行业是怎样的

仲景食品的产品结构来看,其所处于大的行业是“调味品”行业。

调味品,是指用于烹饪及食品加工,可调和食物的色、香、味,并使其更加美味健康的辅助食品,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

调味品横跨千年,始于单一调味品酱油、食醋、八角等,逐步增加至复合调味品如鸡精、火锅料等,是当今饮食及烹饪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如果再将调味品行业进行细分,则又会分为酱油、食醋、耗油、料酒、调味酱腌制菜、腐乳以及复合调味料等。

仲景食品所处的细分赛道就是调味酱以及调味配料。

因为其核心产品是香菇酱、上海葱油以及花椒调味配料,占其总营收比例比较大。因此只看调味酱以及调味配料即可。

在调味品行业中,根据其属性,又可以分为基础调味品、调味酱以及复合调味品。

其中基础调味品味型简单,且多为液体、可溶固体,更多是赋予菜品某一种基础味觉,如酱油提鲜、白糖加甜等等,因而通用性更强,更容易打造出大单品。

复合调味品,则是从餐饮业态自下而上的延伸,根据菜品来锁定特定口味,演绎出“一调一味”特性,更加聚焦到细分菜品,在B端很容易起量。比如火锅底料、火锅蘸料、特色菜式烹饪,如酸菜鱼等。

而调味酱则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相比于基础调味品更加细分,但相比于复合调味品更通用。因此应用半径短于基础调味品,但却背靠地方菜系。

调味酱大多是食物或蔬果发酵得到的糊状产品,不同于成块状的酱腌菜,风味一是来自所用原材料,二是发酵所产生的氨基酸,味型口感在基础调味品上进一步复合。

纵观调味酱产业的发展,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产品选择偏窄,各企业基本主打万能烹饪功能,牺牲其延展性来做规模,往基础调味品覆盖不到的口味去切,比如李锦记蒜蓉辣酱、欣和葱伴侣等。

由于受限于产业规模,佐餐调味酱工业化相对较晚,直到2008年左右老干妈快速起量后,行业才开始重点做佐餐系列,各类拌饭酱、下饭菜涌现,如海天招牌拌饭酱。

在2017年之后,一方面消费升级,佐餐更加口味细分,主打更多真材实料,产品组成更加丰富,如香菇、竹笋等等,另一方面少数地方菜系如川菜开始全国化,也带动部分更具特色的佐餐酱快速起量。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年调味酱市场规模在400亿左右,其中辣酱占比八成。而根据调料家报道显示,当前体量进一步扩容至500亿。

虽然受到基础调味品以及复合调味品的分流,但调味酱的发展驱动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源自家庭端手工自制不断转换为企业端工业化生产;二是供给端持续更新,产品由传统豆面酱、辣椒酱迭代为香菇酱、竹笋酱等等,同时外卖佐餐、独居配菜等新场景也不断打开;三是餐饮发展带动下,相关烹饪产品需求得到显著提升。

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显示,调味酱是少数仍在分散的调味品子赛道。

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的资料来看,调味酱按工艺可分为发酵和非发酵;按原料可分为豆酱、辣椒酱、芝麻酱、花生酱、番茄酱等等;按市场定位可分为拌面酱、拌饭酱、佐餐酱、素面酱、柠檬酱、休闲酱等等。

但若从消费场景来看,调味酱可分为烹饪酱及佐餐酱,一个在前端厨房、一个在后端餐桌,分别有不同的基础属性。

烹饪酱,品类规模性更高。

大多历史悠久,通过发酵工艺得以保存流传,一般用在特色菜品烹饪中,如四川豆瓣酱、东北大酱等等,各地多有百年酱园,建国后改制为国营企业,如北京六必居、保定槐茂等等。

由于原料整体相对固定,口味变化延展不多,且存在固定受众、食用高频稳定,故产业规模性更强,如豆瓣酱、黄豆酱,赛道空间更大。

但产品同质化较高,大多数烹饪酱定位不高,附加值较低,加上仅适配少数菜系,对比更为普适的基调,当前在C端渗透率有限。

佐餐酱,口味延展性更强。

早期产业较为零散,在物质匮乏期间,更多是家庭端自行生产,用在旅途、寄宿等场景,90年代陆续开始工业化,贵阳老干妈、桂林花桥等企业凭借独特风味起量。

归根结底,佐餐酱本质即是“风味小菜”,用于增添主食风味,属性更加类似泡菜、腐乳等等,与日本饭素、纳豆一样,天生口味延展性更强,更具“餐饮”属性。

由于加工链条更短,食材间可灵活搭配,对应味型更加多元,如各类香菇酱、田螺酱、烧椒酱、牛肉酱等等,细分赛道及口味众多。

调味酱背靠少数菜系,品类天生繁多,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单品间存在较强口味壁垒。

1、在地域和气候上

一是各地区农作物存在差异,间接导致制酱作物各不相同,如华北盛产小麦、大豆,所以多为面酱、豆酱,新疆番茄产量全国占比超八成,更多为番茄辣酱,而沿海地区则是有虾酱、海鲜酱、沙茶酱等等。

二是气候、地理条件不同下,尽管原料相似,但最终产品属性及口味也不同,如东北大酱口味更咸,华南黄豆酱主打醇厚等等,辣椒酱更是可分为油辣椒、剁辣椒、腌辣椒等等。

2、在饮食口味上

调味酱最初定位菜肴佐料,自然与特色菜系呼应,整体看“东咸甜、西香辣、南甜鲜、北咸香”饮食偏好下,对应调味酱自西向东口感由厚重至清爽,口味从辛辣至鲜甜,自北向南味型则是由单一变得复合。

总体来看,各区域均有特色酱料,如华南叉烧酱、沙茶酱、海鲜酱,华北大豆酱、牛肉酱、芝麻酱、蒜蓉酱等,华中香菇酱、剁椒酱,华东海鲜酱、沙茶酱等,西南则是豆豉酱、豆瓣酱等。

我们聊完了调味酱,再来聊一下调味配料。

如果说调味酱是面向C端的,那么调味配料就是面向B端的。而二者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一定的地域属性,但后者在向全国扩容。

调味配料,其实是属于香辛料赛道,是复合调味品非常基础,同时非常重要的原料。

一般来说,香辛料植物在餐饮和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花椒粒、孜然粉为代表的香辛料原料及粉末,二是以花椒油、红油为代表的低浓度调味油,三是以辣椒精、花椒树脂为代表的的精油、油树脂及调配产品。

对于仲景食品来说,上述三种类型的产品,它是都有的。

调味配料是食品制造业解决风味的重要原料,但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调味配料的使用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许多品牌只能覆盖各自的区域市场,因此行业集中度较低。

近些年随着川味食品的不断推广,以花椒、辣椒等香辛植物为提取物的调味配料快速发展。例如火锅底料、川调(川菜与川味休闲食品带动)的持续渗透,花椒调味配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

从过从调味配料的产业链来看,上游是花椒、青红椒、孜然、辣椒、生姜等农产品的原材料环节,其成本易受天气、人工采摘成本、进口量、公司采购节奏影响。

中游存在一定技术壁垒,不同萃取方法的选择会影响原材料的萃取质量和风味,进而影响公司核心竞争力。

而下游目标客群主要为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企业的等B端客户。

三、仲景食品未来会如何

当前调味酱整个行业的容量在500亿左右,其中老干妈是这个行业的大哥,但其规模也仅在30亿以上。

属于第二梯队的是海天、李锦记以及丘比,但这三者的规模也都在10-30亿之间;而仲景食品则属于规模在10亿以内的第三梯队。

整个小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非常分散,不像是酱油、鸡汁、耗油、鸡精等产品。

整个调味酱行业之所以分散,主要是因为地域差异导致。一是地域的农作物不同,二是气候上的差异,三是饮食口味的差异,最后导致整个行业的集中度比较低。

仲景食品之所以能在调味酱行业中拥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其有2个大单品,分别是香菇酱以及上海葱油。

尤其是香菇酱,可以说是仲景食品在调味酱里面的基本盘。

背靠中国香菇之乡——河南省西峡县,在原材料上,仲景食品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对于调味配料,仲景食品是通过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其中各类风味物质成分,最大限度地获得高浓度、风味纯正、无残留的精油和油树脂半成品,用于后续加工调味配料。

虽然当下仲景食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是很大,但在整个比较分散、受地域限制的调味酱行业、调味配料行业,还是有些许的品牌。

除此之外,仲景食品拥有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算是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壁垒。同时在原材料香菇有一定自身产业链优势。

相比其他同行业的企业而言,我觉得仲景食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软性优势,就是其诞生于具有医药背景的“宛西帝国”。

就像我们在前文说到的,整个宛西的基本盘是医药,那么其跨界到食品领域,其对食品、调料、健康相比其他企业而言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以香菇酱为例,其主要的原材料是香菇,香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具体而言,香菇原料含有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及各种酶等接近30种营养,尤其西峡香菇具有特殊鲜香与质感。

尽管目前香菇酱受各地口味差异影响较大,但只要人们对健康的长期追求不变,那么作为佐餐酱的香菇酱一定有进一步渗透全国的空间。

我认为,未来仲景食品的发展是在稳住当下的同时,积极开拓全国的调味酱市场;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持目前的产品质量,积极开发创新其他更多的健康产品。

在B端,也就是调味配料上,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恢复,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企业也会逐渐恢复一部分。仲景食品势必也会从中获益。

四、仲景食品的一些财务数据

从营收来看,仲景食品基本属于稳中有升的趋势。如果从2018年开始算起,营收复合增速在11.5%。

对应的归母净利润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还是向上的。如果从2018年开始算起,复合增速在14%左右。

归母净利润的波动,主要是在2021年和2022年,同步看一下毛利率,发现这2年的毛利率相比之下,下降的也比较多,都在40%以下。

2021年,

主要是青花椒/青红椒的采购价格相比2020年同期上升44.51%,主要因为花椒产区受天气因素影响,明显减产所致。

但青花椒原料跨年度(每年8月至次年1元)集中采购模式和分阶段的生产模式,所以采购成本对营业成本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同时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大豆油的采购价格相比2020年同期上涨43.41%,因此带来营业成本上升。

所以在2021年主要是大豆油价格的变化,导致调味食品板块的毛利率下降。

2022年,

青花椒原料丰收,但当年国内餐饮需求和消耗量减少,带来公司青花椒采购均价较同期下降31.52%。

由于采购模式和生产模式的原因,这一批青花椒原料成本下降,其实主要影响的是2023年的毛利率。

孜然原料受产量、进口量减少的影响,采购均价较同期上涨54.55%,孜然系列调味配料产品成本随之上升。

所以在2022年,主要是调味配料板块的毛利率下降。

如果分板块与同行业的上市企业对比,相比海天的调味酱,安记食品的酱类以及香辛料类,仲景食品的盈利能力并不差。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仲景、海天还是安记,与对手也没拉开什么差距。

像海天这种有一定品牌的企业,盈利能力拉不开,这也从侧面说明,在调味酱、调味配料上竞争很激烈。

在四项费用率上,每年增速和营收增速总体相当。

2021年的销售费用增长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在当年的广告投入和市场宣传的投入增长幅度比较大。

对于仲景食品而言,市场推广与广告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研发创新也需要跟上。

根据当前数据来看,仲景食品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大概在0.3亿左右,占其总营收的比例在3.5%左右。

在研发投入的绝对金额上,海天是7亿出头,安记食品是0.11亿,分别占其总营收的3%和2%。

从比例上来看,仲景食品的研发投入相比另外2家稍微高那么一点。

2023年相比2022年,研发人员的数量减少了3人,回到了2021年的水平。

从研发人员的数量上,总体是每年会逐步增加几人的趋势。

对于仲景食品的资产安全性,我是十分放心的。

近几年的总资产负债率在10%左右,有息负债率只有1%不到。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在6和5左右,非常的高。

至少底层的资产不会爆雷,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但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仲景食品当前的营收在10亿左右,但应收账款在1亿多,大概占比是10%。相比海天200多亿的营收,应收账款只有2亿多,安记食品的营收在6-7亿,但应收账款只有0.1亿左右。

难道是仲景食品为了拓展销量,允许经销商/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赊账?

仲景食品绝大部分的营收账款都集中在1年以内,对应的坏账计提比例是5%左右,和海天的标准类似。相比之下,安记食品的差一些,其针对1年内的应收坏账计提比例是3%。

再看仲景食品这几年的在建工程,增速比较快,处于扩张中。

当前在建工程中,主要是仲景产业园一期(达产后可形成年产6000万瓶调味酱和年产6000万瓶香菇蚝油的生产规模),以及年产6000万瓶调味酱的生产线。

再看仲景食品的现金流情况,销售收现率和经营现金比,总体都还不错。看来每年1个亿左右的应收账款总体对仲景食品影响不是特别的大。

最后再看一个数据,就是仲景食品的经销商数量变化。

经销商数量处于稳健增长的趋势,这或许有利于仲景在线下渠道进行铺货。

这里必须要提一嘴的是,调味食品板块,主要是依靠线下经销商以及电商直销;而调味配料主要是通过直销给食品加工/餐饮企业等B段客户,少量是通过经销商销售。

所以说,仲景食品经销商的数量增长,对于其香菇酱、上海葱油等食品的销售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也便于把仲景的品牌打出去。

总的来说,仲景食品总体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五、仲景食品的估值

仲景食品是在2020年11月上市的创业板,理论上来说这种上市不满5-7年的企业,我通常不会关注,更不会买。

一般来说,一家企业在股市经历一轮牛熊周期,才知道历史表现如何。

但,仲景的产品确实好吃,所以我对这家企业很感兴趣。

对于仲景食品这类成长股来说,不能用PE来估值。因为其业绩增速总体比较快,通常会推高PE的数值。

当前仲景食品的滚动PE是25倍,从图中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从上市开始,其PE一直在下降,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当前买入仲景确实是个不错的机会。

但,调味酱/调味配料这类行业,本身市场占有率集中度不高,竞争很激烈,而且仲景食品本身并没有很强的护城河,那么给仲景食品25倍的合理PE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于茅台这种确定性非常强的企业,我才给30倍的PE。

此时对于这类成长股更好的估值是用PEG,即PE/(盈利增长率*100%)。

当PEG<1时,更适合买入。

当前仲景食品的滚动PE为25倍,如果说要保证PEG<1,那么就意味着其业绩增速要保持在25%以上。

我觉得仲景食品想要实现年复合增速在25%以上,难度挺大的。虽然所处的行业是好行业,基本属于刚需。但是地域限制会导致行业集中度不高,产品之间的竞争也会很激烈。

如果是保持15%-18%左右的业绩增长,貌似希望还是比较大的。

根据券商一致性预测,券商针对仲景未来3年业绩增速普遍在27%-15%之间,如果打6折的话,那么仲景食品未来3年业绩增速将会在10%-18%之间。

如果从2014年算起,一直到2023年,净利润年复合业绩增速在15%左右。随着业务体量的增大,想要继续实现15%的增速,难度是在逐级上升的。

虽然仲景食品2024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0.51亿,同比增长30%,业绩算是非常亮眼的了。但不能太乐观。

这种高增速的业绩,真的可持续吗?(结合当下的大环境,B端,C端,貌似都有不小的难度,但长期来看,会缓慢的恢复)

对于仲景食品,我会持续关注。如果某一天达到了20倍的PE,或许就是个不错的机会了。

#今日话题# $仲景食品(SZ300908)$

全部讨论

写了一大堆废话,基本没用。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调研,对公司的理念和发展战略认识不够,成长逻辑和空间也没有预期。

06-02 14:39

不看好仲景食品,但看好宛西制药,可是宛西制药不上市

06-02 18:48

看似写了很多 ,但是基本没说到什么重点,这种处于快速成长型公司,营收增速比什么都重要,用什么估值体系不重要,看你对他的预期是多少而已,仲景可能不会成为什么大公司,但是保底百亿还是能做到的。

06-02 21:04

别的大公司出个同类产品比如李锦记香茹酱海天香茹酱,仲景只有招架之功

仲景应收账款上市以来20年~21年在7千万多点,22年增加40%到了1亿,现在一直徘徊在1个亿。

06-07 16:14

作者写的挺细致的,感谢分享

06-02 22:15

看好百亿市值

06-02 20:54

近半年明显小作文多了

06-02 17:33

看好葱油放量,看了下电商,葱油卖的比香菇酱好太多了,去年葱油卖了1.3亿,香菇卖了3.3亿(应该是线下卖的多),感觉可以期待葱油超过香菇,至少有2亿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