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制菜的人群,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品牌来说取决于TA的战略选择,每个人群都有机会,看你要如何做长期定位。现在看来,口味还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复购而言,第一枪哑火了后面可能就丢掉一个用户了;之后我觉得会回到品质、新鲜度、价值感(不单单是性价比)等更复杂的问题,需要某些食品技术才能解决。预制菜市场天花板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消费习惯养成还需要时间,再就是外卖这么强,预制菜打这个群体的重度人群难度会很大,所以我觉得一味强调便利性(当前的主要卖点)并不能打动他们,所以才需要根据战略选择来做品牌定位、产品开发和营销沟通,千万别死磕年轻消费者,妈妈可能就是一个突破口(但这里面有很对定位的细节,就不方便展开了)//@rychair:回复@Martin_Wu:很好地文章。请教一下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预制菜toB,有一部分就是通过外卖到了toC,当然降本增效是最起码的动力。单纯toC的场景确实也分的,买佛跳墙的也有,买鱼香肉丝的也有,这个消费场景就是一家三口人,一顿饭中用预制菜做了一个菜,其他菜场买回来的做了两道菜,既节省了时间、也增加了三餐的变化。最终如果是复购的话相对是口感更重要,厦门古龙食品的椒盐扇子骨味道不错当时想复购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了,只能去买安井的,却感觉味道略有不同还算勉强接受。所以toC我认为尽管家里有人会烧菜,预制菜也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还有一点包装很重要,安井的扇子骨包装800克,感觉对于三口之家太多了。引用:
恰巧最近刚好完成了一个关于预制菜市场的研究咨询项目(Desktop Research + Social Listening),加上疫情封控下团购囤了几次预制菜产品,让我对这个“品类”增多了不少感悟。虽然是食品行业出身,但我对预制菜市场的看法其实也经历了一个“看好 - 看淡 - 再看好 - 又不确定“的认知过程,倒不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