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了过去5年160万条数据,看看中国包装食品饮料进口趋势

上一篇文章我总结了中国生鲜食品进口的最新趋势,发现疫情后各生鲜食品的进口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了水果,水产品、肉类和坚果进口需求都开始呈现下滑态势。那么,包装食品饮料品类呢?它们在疫情前后的进口趋势如何?是否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为了弄清楚整体情况,我先将不同的海关进出口商品HS Code 8位码重新打上“品类-子品类-产品类别”等标签,形成了如下食品饮料分类,然后从数据库里调取了2017年-2022年6月总共160多万条数据做汇总分析,试图呈现出疫情前后中国食品饮料进口发展的一些趋势。

图 1 - 进口包装食品饮料品类分类

在参考了Euromonitor,GlobalData等公司的品类分类后,我将中国进出口包装食品饮料大致分成21个品类。为了更好的反映大品类的情况,有些子品类会在多个食品品类中出现,例如不同的罐头食品也会包含在加工肉制品,加工蔬菜制品,加工水产制品和加工水果产品中;果酱/果冻/果泥/果膏也会出现在婴幼儿食品品类中。另外,绝大部分包装食品为可直接零售的产品,不过仍含有部分用于食品饮料加工的食品原料,例如咖啡品类中很大部分为烘焙和未烘焙的咖啡豆。

中国包装食品饮料进口整体趋势

前段时间跟一位做食品饮料物流的业内人事交流,他告诉我根据物流流向,中国食品饮料进口大概在2015年左右开始爆发,再早之前整个中国的食品饮料贸易还是集中在出口领域。截至今年6月的12个月内(滚动年,MAT22年),中国包装食品饮料进口总额约为350亿美元,5年内整个市场增长了大约95亿美金,不过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对比上一年(MAT21年)同期下降4%,终结了之前多年连续增长的趋势。

因为各品类进口市场差异较大,有些品类市场规模虽小但增长更快,对整体市场增量的贡献更大,而另一些品类规模很大但增长乏力,甚至可能拖累整体市场增长,如果只是简单的加总并不能很好地反应需求的整体发展状况,所以我计算了一个加权增长指数来反映中国包装食品饮料的在进口量和进口额上的整体发展趋势(具体计算方法如图)。

从数据看,中国包装食品饮料进口从2020年开始有所放缓,虽然2021年有些许反弹,但因为今年3月份新一轮疫情的影响,特别是4、5月份上海两个月的“静态管理”,导致今年上半年整个包装食品饮料进口大幅下降,进口量只有去年同期的六成左右,毕竟上海占到整个包装食品饮料进口大约四分之一的比重。然而得益于外汇和美元计价原因,进口额同比只下滑了10%不到。

当然,除了疫情对进口物流的直接影响外,疫情也严重影响了国外的供应链进而减少了供给。此外,国内经济方面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需求。但归根结底,疫情确实是包装食品饮料进口市场走低的最重要原因。

图 2 - 进口包装食品饮料加权增长指数

截至今年6月,过去5年进口食品饮料进口量MAT滚动年复合增长率只有3%,大幅低于同期进口额8%的复合增长率。品类与品类之前的发展也呈现了很大的差异,绝大多数品类进口量仍然维持了高于平均水平的正增长,但个别品类较为明显的下滑拖累了整个食品饮料进口的增长。

进口额占比最大的5个品类中有3个进口量复合增长率已经显示负增长,例如排名第一的食用植物油5年进口量复合增长率为-0.4%、排名第三的酒类饮料进口量复合增长率为-11%,排名第四的婴幼儿食品进口量复合增长率为-5%。

图 3 - 进口包装食品饮料品类复合增长率 - MAT 17年 - MAT 22年

但进口包装食品饮料品类中也不乏黑马,中国市场对个别品类的进口在过去5年维持了非常强劲的需求,例如干制香料、宠物食品、加工水产制品等。

干制香料是进口增长最强劲的品类,过去5年进口量和进口额的复合增长率都维持在70%以上,在整体包装食品饮料进口中的进口额占比从0.3%提升到当前的2.1%。干制香料最主要的增长驱动来自于干辣椒和枯茗子,前者贡献了进口额绝对增长将近60%的占比,而后者贡献了9%,其余增长主要子品类则有如豆蔻,肉豆蔻,姜黄等。在干辣椒的进口上,印度占据了超过92%以上的比重。

宠物食品是增长速度排名第二的品类,进口量和进口额的复合增长率接近40%,仅次于干制香料,份额占比从0.7提升1个百分点至1.7%。这与国内宠物市场的快速扩张密不可分。宠物食品包括宠物罐头和其他宠物食品两个大类,按进口额计算,前者占比两成,后者占比八成,过去5年进口额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5%和40%。泰国和新西兰是最主要的宠物罐头进口来源国,而加拿大和美国则是其他宠物食品的最主要来源国,不过加拿大出口至中国的其他宠物食品按MAT滚动年计算已经出现下滑,而美国则维持了不错的增长速度。

以上两个品类的进口量和进口额增长幅度基本一致,说明其进口价格维持了相当稳定的态势。有些品类进口量增长明显高于进口额,增长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的提升,如加工水产制品和方便主食;而大多数品类进口量增幅明显低于进口额,增长主要由价格因素驱动,例如进口价格增幅较为明显的有保健滋补品、咖啡、液态乳制品、包装饮料等。

各个包装食品饮料品类的进口也不总是线性地持续增长,很多品类也呈现出波动的特征,以食用植物油、保健滋补品、酒类饮料、婴幼儿食品和零食等5个按进口额统计最大进口包装食品饮料品类为例。

截至今年6月的MAT滚动年,食用植物油占到包装食品饮料整体进口额的23.4%,保健滋补品则以15.5%的占比屈居第二。因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两个品类在包装食品饮料进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但食用植物油进口的高点其实是在去年,相较之下今年的比重已经下滑了接近6个百分点,最主要的影响便来自于今年上半年进口量和进口额同比分别大跌68%和48%。

保健滋补品的份额则持续提升,从5年间上升了4.7个百分点,虽然今年上半年进口量也有16%的下滑,但因为价格因素,进口额同比仍保持了18%的增长。

图 4 - 主要进口包装食品饮料品类进口额份额变化

酒类饮料占整个包装食品饮料进口份额由5年前的20.8%下滑至最近的13.8%,下降了7个百分点,是占比下降最大的品类。因为在之前的文章早就提到过酒类饮料的一些进口情况,所以这里也就不过多地累述,感兴趣酒类进口的朋友可以去翻一下前几期的文章。

婴幼儿食品则因为占比最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下滑导致过去5年整体进口量复合增长率转为-5%,占比从之前最高的18.4%下滑至12.7%,是占比下降第二大的品类。疫情打断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进口供应链,通过跨境电商销售的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大幅缩减;另外,因为国际旅行的管制,代购和个人邮寄商品的数量也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前者基本已经消失(此部分数据不在进口数据中体现)。

零食品类进口量以每年7%的速度稳定增长,叠加价格因素,进口额的复合增长率到达了10%,由此带动品类进口额占比从7.8%上升至8.3%。增长贡献最大的四个子品类分别为烘焙坚果产品(贡献了38%的进口额增长),烘焙食品(饼干面包等,贡献了24%的进口额增长),巧克力产品(贡献了20%的进口额增长)和糖果产品(贡献了16%的进口额增长)。

此外,液态乳制品也是份额占比增加较为明显的品类,其占比从4.2%上升到5.4%,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奶油/稀奶油贡献了整体液态乳制品进口额增长的62%,5年复合增长率(MAT滚动年)达到了21%,且今年上半年奶油/稀奶油在进口量同比下滑6%的情况下仍有2%的进口额增长。液态牛奶(全脂+脱脂)则贡献了剩余的38%的进口额增长,进口额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但在2021年牛奶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到达历史纪录后,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则同比分别下滑了16%和22%。

疫情对中国食品饮料进口的整体影响

2020年爆发的疫情成为很多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包装食品饮料的进出口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将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纳入分析范畴,我用MAT滚动年进口量复合增长率来对比疫情前后需求增长情况。我将MAT20年(2019年7月-2020年6月)作为疫情前后的分隔线,MAT22年到MAT20年(2019年7月-2022年6月)为后疫情时期,MAT18年至MAT20年(2017年7月-2020年6月)为前疫情时期。

图 5 - 进口包装食品饮料品类增长趋势 - 疫情后 vs. 疫情前

从数据看,一半的品类疫情后仍保持正向增长,其中包装饮料(零售)、咖啡产品、液态乳制品和奶酪产品疫情后增速甚至高于疫情前增速。

疫情后包装饮料的增长主要由包装果汁/果汁饮料和包装饮用水推动,而前者又主要由进口至泰国、越南和巴西的果汁产品所推动;后者由进口至法国的矿泉水和进口自泰国的气泡水/苏打水所推动,例如泰国进口的大象牌苏打水在电商平台就非常火爆。

得益于国内咖啡市场的爆炸性发展,哪怕疫情后进口咖啡产品也如火如荼,当然最主要的增长都来自于生咖啡豆,进口的速溶咖啡产品也分到了不错的一杯羹。生咖啡豆的主要增长推动是来源于埃塞俄比亚、巴西、危地马拉和越南的产品,而速溶咖啡产品增长最主要的来源是日本和越南。

而液态乳制品中,疫情后最主要的增长来自于奶油/稀奶油产品和,虽然其只贡献了三成的进口量增长,但却贡献了超过六成的进口额增长;液态牛奶则分别贡献了另外的七成和不到四成的进口量和进口额增长。新西兰是其中最大的贡献者,但法国在奶油产品上,澳大利亚和波兰在液态牛奶上也贡献颇多。跟奶酪一样,来自国内烘焙和餐饮渠道的需求继续推动着进口乳制品的快速扩张

不过有7个品类在疫情前的进口量还是正增长,但疫情后就反转下跌了,例如食用植物油、婴幼儿食品、保健滋补品、加工水产制品、加工肉制品、茶产品和罐头产品等(罐头产品也包含在加工肉制品/水产制品/水果制品/蔬菜制品中,为了单独反映罐头产品的趋势,故增加了罐头产品这一品类,在计算包装食品饮料总体情况时则不会重复计算其他品类里的罐头产品)。其中既有疫情对供应和物流的影响,也有市场对于人口和经济增长预期的反应。

尚不知疫情是否真的开启了下行趋势,对比今年上半年的进口量增速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的影响在疫情后是最严重的,上半年所有包装食品饮料进口量同比大跌50%,基本上各个品类今年上半年的增速比整个疫情后的增速还要低。

当然,也有个别品类在今年显示出一些提速和反弹的迹象,如加工水果产品和加工海草/藻类产品上半年同比增长率高于整个疫情后期间,加工水果产品的增长主要源于进口自泰国的干果和进口自柬埔寨的蜜饯产品。近些年泰国和柬埔寨等不但在新鲜水果进口上增长强劲,在其他加工水果产品的上也开始发力,毕竟生鲜资源得天独厚,后天又因为供应的优势获得了来自资本和生产企业的青睐。加工海草/藻类产品增长的主要驱动来自于加工麒麟菜产品,基本由进口自印尼的产品推动。而婴幼儿食品的降幅竟然同比缩窄,反弹主要来自于进口自荷兰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

此外,还有3个品类疫情前进口量就已经开始下滑,疫情后则有继续下滑的趋势,例如酒类饮料、加工蔬菜制品和调味品。后两个品类国内供应占绝对大头,所以进口受挫的影响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以调味品为例,按进口量统计,食盐进口的下滑是导致整个调味品品类在疫情后不振的最主要原因,但从进口额看只减少了大约六百万不到;但疫情后椰浆和醋类产品等个别子品类在进口量和进口额上也显示出不错的增长势头。

现在进口的情况已经开始好转,也许下半年会有不错的反弹。但当前仍有很多不太明朗的因素,现在下任何结论可能都为时尚早。

中国包装食品饮料进口来源国增长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优势前提下妥妥地成为中国进口包装食品饮料的最主要来源,TOP 20进口来源国中有12个属于发达国家,包括韩国和日本。不过印尼却以13%的份额位列进口来源国的首位,着实让人觉得有些意外,亚洲的泰国、越南、印度等也以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位列中国包装食品饮料前二十大进口来源国。巴西是唯一一个位居其中的远在南美洲的国家。

图 6 - 进口包装食品饮料TOP 20来源国

从进口额看,TOP 5进口来源国也是中国包装食品饮料进口增长的最主要来源,MAT滚动年的同比增长幅度和绝对增量仍保持了不错的势头。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乌克兰则是同比下降最大的三个国家,其中澳大利亚的下滑最为严重,同比下跌超过三分之一。

但TOP 20中的大多数国家在上半年对华包装食品饮料进口中无论是进口量还是进口额都呈现下滑态势,但也有几个例外的国家,上半年进口额同比竟然保持了正增长,如马来西亚、越南、荷兰、美国、意大利和英国,其中越南和荷兰在整体进口量上也保持了不错的正增长。

大多数国家出口至中国的包装食品饮料都集中在一到两种品类,以一种品类为主的基本都占到50%以上,最高的占比接近80%,例如婴幼儿食品就占到进口自荷兰的包装食品饮料的79%;而以两种品类为主的国家,一般而言最大品类可以超过30%左右,两大合计也至少60-70%以上的比重。

图 7 - TOP 10进口来源国包装食品饮料品类组合

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从有些国家进口的包装食品饮料品类相对更为分散,最大的品类占比不超过30%,最大的前两个或三个品类加总占比也就50%上下,其他包装食品饮料也占据了不错的份额。例如韩国,包装饮料占比只有18%,第二的保健滋补品占17%,零食品类占16%,方便主食占16%,我们从韩国进口的包装食品饮料相当丰富。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包装食品饮料情况与韩国非常类似,但前两大和三大品类的合计占比会更高一些。

中国包装食品饮料进口目的地

从数据看,沿海发达省市仍是进口包装食品饮料的主要需求市场,特别是进口额占比最大的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和江苏五省市,合计占到中国整体包装食品饮料进口的三分之四左右。当然,很多进口食品饮料进口后会在当地被分销到更多其他省份。

图 8 - 中国包装食品饮料进口主要省份

但更重要的是,这五个省市汇集了大量相关贸易商和国际性食品饮料巨头的区域总部,是他们在后面推动中国包装食品饮料的进口,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世界美食的需求。上海应该拥有全国最多的食品饮料跨国巨头总部,例如洋酒巨头保乐力加和帝亚吉欧,巧克力巨头百乐嘉利宝和费列罗,咖啡巨头星巴克雀巢,粮油巨头益海嘉里 $金龙鱼(SZ300999)$ ,乳制品巨头恒天然和菲仕兰等等。

TOP 5省市在疫情前后均有不错的增长,但是今年上半年都陷入了进口量和进口额双双下滑的局面,而浙江是唯一一个进口额同比仍保持16%增长的市场,主要由四个品类进口额同比增长带动:加工水果产品、方便主食、包装饮料和保健滋补品。

虽然整体情况不太乐观,但有些省市却能在今年上半年维持包装食品饮料进口量和进口额同比双增长,例如四川、新疆、云南、江西和山西,当然他们在进口规模上仍然较小,除了四川的进口额占比在1%以上,其他几个均均低于1%。

中国包装食品饮料的进口涉及20个大品类,超过100个子品类,无法在一篇文章中穷尽。欢迎相关的食品饮料进出口商联系我们,通过挖掘进出口贸易大数据,跟踪社媒趋势数据,以及结合消费者洞察去发现更多品类、市场和消费场景及消费需求机会。

#食品饮料#  #食品饮料进口#

文末广告

如果相关行业的朋友有更详细的数据需求,可以登录我们的进出口数据平台下载免费报告(网址 网页链接),也欢迎联系我们寻求进一步协助。

感谢您的阅读与分享!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