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情绪和走势,真是教科书般的演练,少动少错,认怂更好。
各位早:
昨日,降印花税、支持融资、限制大股东减持、阶段收紧IPO等重磅文件四连发,超出市场预期。朋友们有期待、有兴奋、有忐忑、或许还有一丝怀疑。
无论哪种情绪,请记下这两年来的心理变化,仔细体会情绪变化,找出自己人性的弱点,然后通过后续更完善的计划,避免它、修正它、改善它!长期看,这比重磅文件更重要。
投资很难,难在我们无法控制贪婪和恐惧,如影随形,永生不灭。没经历底部,就不会知道在最悲观时,自己能否坚持到底;没经历牛市,同样也不会知道市场到底会有多贪婪。
只有穿越牛熊,久经沙场,我们才能说一句:嗯,放平心态。
01 四道闪电
1、【降印花税】财政部、税务局宣布: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自2023年8月28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
2、【支持融资】证监会: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此调整将自2023年9月8日收市后实施。
3、【限制减持】证监会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
同时,从严控制其他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总量,引导其根据市场形势合理安排减持节奏;鼓励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股东承诺不减持股份或者延长股份锁定期。
4、【阶段收紧IPO】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
1)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2)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
3)突出扶优限劣,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
4)引导上市公司合理确定再融资规模,严格执行融资间隔期要求。审核中将对前次募集资金是否基本使用完毕,前次募集资金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益等予以重点关注。
5)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当投向主营业务,严限多元化投资。
6)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
02 你在场么?
查尔斯·艾里斯(美国投资家)有句名言:“当闪电劈下来的时候,你最好在场。”当极端行情出现的时,大部分人是没有能力跑掉的。如果你期望逃掉下跌,那同样会错过上涨。
从历史数据看,投资收益的80%,基本上是依靠20%的时间赚来的。这也是查尔斯·艾里斯所强调的,既然大部分回报是通过少数交易日带来的,期盼着完美地抓住上涨、逃过下跌是不现实的。
投资市场中还有“黄金20天”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一年中错过上涨最好的20天,那么这一年基本上就赚不到钱了。要想获得这黄金20天的收益,就要在大多数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慢慢熬。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并不具备精确择时能力。如果幻想着只有在这20天呆在市场中,那只能是海市蜃楼的幻境而已。通过股债性价比、通过估值百分位,能“模糊”的知道市场“大概”处于的区间,已是大数据带来的恩赐。
基于股债配比、基于估值、基于仓位分配、基于资金流管理,制定详细的定投计划并实施之,都为了让自己能更好更长期的存活在市场内。追求阶段、不可持续、不可复制的偶发性暴富,最终仍会因能力而亏干净。
所幸,关注61的大部分朋友们,经过这两年的洗礼,在61日复一日的唠叨中,胜不骄败不馁的坚持了下来。
03 放平心态
61码字于昨日,所以还不清楚开盘后的情形,但开盘大涨是跑不掉的,61希望各位朋友继续放平心态,宠辱不惊。
今天的收获来自昨日的播种,这是对过去底部坚持的馈赠。如果因为现在一时的涨跌,而调整自己的计划,那大概率会得不偿失。
不要临时调整计划,尤其还夹杂着“短钱长投”、“借贷投资”、“利好加个杠杆”等等贪婪的做法,都会大幅加大自己情绪的波动,最终让自己的投资失去准心,功亏一篑。
保证自己的安全边际,保证自己没杠杆,保证自己活下去,远比一时的胜负更重要。
假如过阵子又跌回来了,到时候也不要悲观,继续按计划定投就好,市场底往往比政策底来的更迟一些,多给些底部的机会,要珍惜。
总而言之,放平心态。
04 “61”全市场估值仪表盘
截至上周五收盘,格指升至2.33,近10年历史百分位1.72%,处于“非常低估”状态。这四箭齐发,近期2.4就别奢望了,涨回去了就减少定投,后续若是还有机会就继续。
05 “61”指数基金估值表(0192期)
===================
从这次的力度和速度,能看出态度之坚决,赞!
本来今天想写沪深300的定投策略,这么一来,沪深300暂时低估不了,等后续机会来了再写吧。
最值钱的,是我们经历这个过程的经验。
===================
扩展阅读:《指数基金文章目录列表》(新手必看)
$沪深300ETF(SH510300)$ $中概互联网ETF(SH513050)$ $医疗ETF(SH512170)$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及标的仅为个人思考,请结合自身需求,严控风险,独立决策。
这个问题特别经典,我的回复是:我们将终生持有资产,且希望越来越多。
无论是股票、还是现金甚至土地,都是“资产”的不同类型,但他们收益率不一、流动性不一、风险不一。我们的投资行为是在各种条件、需求、偏好的约束下,在不同资产类型之间的切换和配置的过程。
理解了这个角度,当你认为“风险收益比降低,需要把股权资产切换成货币基金”,也就顺其自然、实事求是的一个基础操作了。这不违反“终身持有”的伟大愿景,毕竟性价比提升、安全边际提升时,我们完全可以再介入。
刚起步投资时,我们总觉得现金是结果,“股票”是过程。理解了一些道理之后,总觉得“终身持有”才是价值投资的一切。再进一步,又会掉人“一直切换”的操作陷进。
等这一步过去,能对各类资产一视同仁,能基于自身的风险偏好,能降低自己的收益预期,开始搭建契合自己的各类资产配比,然后在“认怂”的前提下,适当的进行大周期资产类型的切换,我想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就算“高中毕业了”。
就论周末证监会新出的这几条政策堪称重量级组合拳,我昨天喝酸奶直接把盖儿扔掉了完全不屑再舔酸奶盖儿,就连半夜我都懒得起来关电扇了直接就是任性的吹了一夜,感觉整个消费观念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敢于消费的信心更强烈了,今天早上到面馆点了两份牛肉面一份只吃牛肉一份只吃面,想来点喝的,老板说有免费的豆浆,免费的我能喝吗?和我目前的消费理念完全不匹配,我要老板来一份收费的豆浆,免费的我喝不惯,但是说完这句话就后悔了,我明显能从老板和周围的人眼中看到了恶意和那种仇富的情绪,为了不激化矛盾我给老板补充了一句实在麻烦的话,免费的豆浆我也可以将就喝一下,但是这个豆浆的钱我还是要原价付给你,我说完这句话以后全场都安静了,我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仇富的恶意又深了一层,于是我低头看了看手机满屏的中国红又让老板加了两个公鸡下的土鸡蛋……面还没吃完我就感觉错了不应该这么奢靡,因为大A又跳水了,反思是不是不应该吃面喝碗粥其实也管饱☜
我认为,如果是不分红的股票或者etf,没有终身持有的必要,过山车的体验很糟糕,正如E大所言,选择不死的行业,如消费、医疗医药等,心里有杆秤,高估就卖,低估就买,像个无情的机器一样执行自己的交易计划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