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分享这些年的投资经历以及投资理念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18回复:168喜欢:526

最近参加雪球访谈活动,总结/分享了自己的投资经历以及投资理念,这些年的沉淀基本都在这里了。(插图风景照片均是原创)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大学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出生在福建一个偏僻、幽静的小山村,典型的屋后靠山,门前有条小溪的村落。小时候家境贫寒,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学、中学开始,基本上啥农活都干过:小到喂鸡、喂鸭、喂猪、扫地、做饭,大到种菜、种地瓜土豆、插秧、割稻子等。从小我基本是属于腼腆、懂事、乖小孩类型,因为知道父母干活的艰辛,这些农活基本都是出自内心自愿干的活。也正是因为每年暑假在烈日下收割稻子,真正体会到干农活的艰辛,曾多少回在山上的田野里,遥望远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读书,考上大学,离开山里,摆脱这种艰辛的生活。我大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在大学阶段,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是C语言编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门课期末考试,我考了98分(做错的那道选择题,我都知道是题目错了,没有正确选项,任意选了一个答案)。我在大学的时候,幸运的找到了自己擅长和热爱的方向,那就是软件/互联网领域。毕业后,我前五年先在福建一家软件公司,从事JAVA编程、项目经理工作。有一次出差到杭州做项目开发/实施,深深地被这座城市的优美所吸引,有一天偶然发现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在招聘,那个时候觉得互联网行业比软件行业有前景,就决定去应聘资深JAVA工程师岗位,结果,就进入了这家互联网公司,一干就是九年多,先后从事JAVA开发、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产品专家岗位,后来这家公司上市,自己也获得了第一桶金。

忙碌工作了15年,放松下来的我决定做职业投资

      转折点发生在自己忙忙碌碌工作了将近15年之际,当时觉得自己在一个行业的专业岗位上工作的时间太长,整天忙忙碌碌,视野比较单一,人也疲倦于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离开这家互联网公司以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呼唤是 “像风一样自由…..”,当时就给自己放了一个“间隔年”,主要是想放慢脚步感受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丰富阅历以及思考未来工作生活的其他可能,没想到这个间隔年就成为职业投资人的开始。间隔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全国各地自驾旅行以及学英语/世界各地自驾旅行,国内天南地北大部分著名景点以及小众线路都走了个遍,大到西藏珠峰大本营、北疆喀呐斯/禾木、伊犁巴音布鲁克草原、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北大兴安岭、丽江泸沽湖、香格里拉……,小到云南大理某个冷清古镇、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古村落、皖南水墨山水古村落、浙江某偏僻小山村.....。也初访了一些欧美、港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对于以前没有出国经历的我,为了比较深入感受西方不一样的一些地方,还特意选择了在北美和欧洲各住了一个月时间。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个间隔年里,除了各地旅行、丰富视野之外,还阅读了很多不为工作、只为个人兴趣的很多书籍,比如中西方历史、政治经济、名人传记、文学、旅游、投资、互联网科技等领域。在这段丰富的阅读经历里,收获还是很多的,比如以前小学/中学背伤的语文(我的语文水平一直都比较差),通过这段沉下心来的阅读经历,重新发现了文字里那些美好的东西,各地的自然美景,让我的审美、摄影水平自然而然突飞猛进,格局/视野也比以前单一工作经历有了更大提升。也是在这段有大把时间可以浪费的间隔年里,让我有了专职的时间,疯狂地博览各种投资领域的好书,比如《聪明的投资者》、《证劵分析》、《巴菲特传》、《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估值的艺术》…….等等。就在这段没有目的、自由的时间里,边阅读、边旅行、边实践, 不断学习/探索/优化,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理念以及投资体系。专职做投资的这些年,我基本是把投资当兴趣爱好来做的,每次自己关注的公司发财报,就像听到一个好消息、家里来了一位好朋友、一本好书上市、一部新电影上映 一样热切期待。 对我来说,投资挣钱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我的唯一目的。这些年投资生涯让我真心觉得,投资,除了挣钱时刻的小开心,更让我开心的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探索/进化,当你的认知得到验证的那一刻,所获得的成就感不亚于挣钱本身。也是通过这些年的投资实践,让我真正发现自己还是热爱投资、适合做投资的。

钓鱼最重要的是,选择在鱼多的地方钓鱼

       投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可能我们需要关注成百上千个变量,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军事、行业格局、产业技术变化、上下游产业链变迁,小到一家公司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人水平、公司治理、产品创新、市场营销、财务数据、K线图、交易量等方方面面。但是,在投资这件事背后成百上千个变量里,不变的东西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不容易变化、重要的变量去关注/遵循呢?

       大道至简,复杂的世界往往运行在最基本、简单的原理之上,比如人类的普世智慧: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政治学的“人生而平等”,生物学的“自然选择”,哲学的“原子论”,数学的“欧式几何”。那么,复杂的投资,它的本质是什么?其实经典的投资书籍已经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如果只关注投资中那些不变而又是重要的长期变量,忽略那些短期易变但对长期又不重要的变量,化繁为简,复杂的投资就能变得简单很多、容易很多。我的基本投资理念比较简单,就是只关注投资的本质,遵循“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朴素道理,始终坚持“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长期持有”的基本投资原则。坚持长期投资于最优秀的公司,让这些优秀的公司持续不断、疯狂的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我们创造财富,最终真正享受到复利效应给我们带来的魔法。

      首先,哪些行业是好行业呢?我选择专注于互联网/科技、医药、消费三大领域(主要还是以自己老本行互联网领域为主),长期投资于这三个行业里最最优秀的公司。我选择这三个行业的理由也很简单,从过去的历史数据表明,无论美国市场还是中国市场,互联网/科技、医药、消费这三个行业的增长率都远超GDP增长率,过去的投资回报率也远远超过市场平均值。他们的行业/生意特性,注定了是长牛股辈出的行业。所以,从比较优势考虑,我们选择在容易挣到钱的地方,自己挣到钱的概率就大得多,就像芒格先生所说:“钓鱼最重要的是,选择在鱼多的地方钓鱼”。

就像雷军在金山IPO上市后的真实感慨:“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第一代程序员雷军,22岁进入金山,在雷军名满天下之时,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都还没有创立,雷军在金山整整干了16个年头,金山IPO上市时,市值却只有一些互联网公司的零头。关键还有一点,这三个行业基本是不太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的非周期行业,天然就能够比较好的抵御宏观经济周期等风险,比如,今年疫情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你会发现这三个行业受到的影响是最小的。正如孙子兵法所说的那样:“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让自己立于不容易失败的境地,那么,获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另外,自己以前身处的互联网行业就是优秀公司不断涌现的好行业,结合个人能力圈范围,从比较优势角度考虑,当然是选择在自己懂得的领域里做投资,成功的概率明显会大得多。

         其次,如何去挑选好公司呢?除了最基础的财务分析外,我主要关注以下这些标准:

1、 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否具有品牌护城河or行业壁垒or平台网络效应or 研发创新 or 规模效率 等独有优势?

2、 目前的商业模式是否稳定?未来5年、10年行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格局会如何演变?

3、 5年或10年后,这家公司能成长到什么规模?成长空间大不大?

4、 公司管理人/企业文化是否优秀卓越,管理人是否诚实可信?公司是否有利润之上的追求?是否把资本投资于创新、投资于未来?

5、 公司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口碑怎么样?用户的粘性强不强?

适度分散,在合适的估值配置合适的仓位

       好公司重要,好价格同样重要。在对公司定性方面确认之后,我一直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适度分散,合适的估值/价格配置合适的仓位比例”,通过构建适度分散、平衡稳健的投资组合,能够让自己的投资收益更加平稳/健壮,避免犯错、大起大落。对于长期关注的这些优秀公司列表,我建立了一个估值计算表格,这些公司什么价格区间估值合理、什么价格明显低估、什么价格明显高估,我都心里有数 (当然,这个估值表格会根据公司业务发展变化动态维护),当自己所关注的公司估值合理时,我会配置10%-15%仓位,当估值出现明显低估时,我会超额配置20%-25%仓位。为了避免个人认知可能的偏差所带来的失误,每只股票的上限仓位我基本会设置在25%上限值。另外,我会严格规定只买自己长期关注股票池里的公司,不轻易买新公司,这大大降低了犯错的概率。

     举个例子,我是2016年Q3-Q4开始第一次建仓/投资腾讯的,那个时候正好遇到腾讯游戏业务短暂同比放缓,腾讯下跌得挺多,抓住了很好的建仓时点,然后2017年腾讯一路直上,到后面觉得明显偏贵,股价越涨,我越谨慎,到最后只留了5%仓位。站在2017年时点,提前减仓的这个过程当中,确实少挣了一些钱,但我觉得坚持做对的事情更重要,对太贵的东西,我仓位一向谨慎,这虽然让我错过了一些投资机会(比如: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但稳健的策略可以让我睡得更踏实。

2018年,由于游戏限版号问题,吃鸡游戏无法按时上线,这对腾讯游戏业务短期影响巨大,加上2017年高高在上的估值,腾讯一度从470港币跌到了最低250港币。这个下跌的过程当中,我关注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游戏问题到底是短期问题还是长期致命问题?毋庸置疑,限版号只是一时限制,不可能限一世,况且,腾讯游戏业务收入占比已经从2016年以前接近50%的比例降到了接近30%的比例,而增长更迅速的社交广告和金融/云业务占比越来越大,所以,当时对腾讯的未来前景依然看好,并且认为只要还是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的地位始终无人可以颠覆,腾讯的护城河依然稳固。

对长期定性有了判断之后,剩下的就是根据我的估值表格,按部就班的按“合适估值/价格配置合适仓位”原则操作,比如,当时我觉得350-300港币之间,腾讯的价格就很合理(2018年我多次发帖说过350-300港币的腾讯是个好价格),所以年中旬跌到这个价格区间的时候,我买了15%仓位,后面越跌越买,最终买到了25%仓位,成为了自己的第一重仓股。当然,后面腾讯跌到了250港币,显然,这是谁也无法预测到的价格,我也并没买到最低价格,也从没想过要抄到某一家公司的底,只是坚持了一个原则“合适的估值/价格配置合适的仓位比例”。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你就觉得腾讯能有350-300港币?我的体会是,没有非买不可的公司,只要足够耐心,总有机会买到便宜价格的好公司。

比如,游戏限版号的腾讯、贸易战阶段的中概股、前几年集采时的优秀医药股、3月份疫情阶段多次熔断的白菜价。很幸运,这几年的这些事件,我都模糊正确做出了持续加仓买入的动作。比如,游戏限版号时的腾讯,我经常发帖说“350-300港币的腾讯是个好价格”;贸易战阶段,我经常说“中国经济再不行,内需他必须行”,持续买入了阿里巴巴;集采的时候,持续买入了白菜价的中国生物制药;2018年底,市场冷清的时候持续买入生物创新药公司信达生物;3月疫情阶段,几次熔断的夜晚,多次买入低估的FB(以上这些操作,我在雪球都同步发过贴)。当然,是人都会犯错,这几年我也犯过错,比如2018年小米上市,由于个人喜好所产生的偏见,IPO的时候就以太贵的价格买入了小米。当然了,时间是优秀公司的朋友,买贵了不是导致亏损的来源,拉长时间,优秀公司通过不断的创造价值,早晚可以抹平贵一点的价格。真正亏损的源头一定是买错了公司,因为时间是平庸公司的敌人,平庸才是毁灭价值的工具。

       除了这些,我觉得做好投资最重要的还需要具备一些良好的个人品质,比如:“自律、冷静、独立、耐心”。只有不断修炼这些个人品质,克服人性的弱点,当你身处在市场极度恐慌的时刻,才能保持足够的冷静、独立思考,非常耐心地等待便宜的好公司出现。然而,当我们持有了这些好公司之后,我们同样需要保持自律、耐心, 不要轻易卖出这些优秀的公司。识别好公司难,长期坚守同样难。我们唯有“坚持长期主义,坚守好公司”,不去随意中断复利效应,才能让这些优秀的公司持续为我们创造财富,最终真正享受到复利效应给我们带来的魔法。

投资对我而言,是认知变现的过程

      投资,就是“个人认知变现的过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一个国家/行业/公司的看法,决定了我们能在投资这件事情上面挣多少钱,比如,2007年苹果创造了IPHONE,如果你能意识到它将创造伟大的移动互联时代并投资它,最近十几年,你将获得非常丰厚的回报;同样的,在未来10-20年,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就决定了我们未来能够获得多少的回报。投资,除了挣钱时刻的小开心,更让我开心的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在认知得到验证的那一刻,所获得的成就感不亚于挣钱本身。

        这几年,我主要在互联网/科技、医药领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我的选股比较挑剔,基本只关注三大行业里最优秀的那些公司(绝大部分主要还是以自己老本行互联网/科技领域为主),比如:阿里巴巴、腾讯苹果亚马逊Facebook拼多多美团小米、好未来、信达生物百济神州中国生物制药微创医疗迈瑞医药、茅台海天味业等,这些公司都是我长期持有或关注的公司,很多公司的投资收益都有好几倍。时间是优秀公司的朋友,也是财富复利增长最重要的朋友。在收获财富复利增长的同时,投资过程中持续学习/探索/积累所获得的知识本身也在以“复利”速度快速迭代。在这个变化无处不在的时代,认知的迭代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巴菲特和芒格在90岁高龄,连手机、书籍上的字可能都看不清的年纪,依然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把苹果当做第一重仓股的勇气值得令人敬佩。

     最后,有个真实感概想和球友们共勉。放眼未来,世界是G2的时代,更是中国的时代,我们身处在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身处在这样美好的时代、优秀公司辈出的时代、投资机会/潜力巨大的时代,这是我们的幸运。假如我们在10年后的某一天,回首现在,你可能会发觉,没有比“不长期投资中国各行各业伟大的公司,成为他们的股东”,更让人觉得“不能错过更多”的了。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