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季报观点:大反弹之后,预期已经强于现实,后市怎么看?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0回复:10喜欢:25

——2022年公募基金四季报精华观点摘要①:宏观篇

新年快乐!本篇是从我看完了200个重点基金池的四季报,然后选出了50多个比较鲜明、比较有代表性的基金经理观点。

包括市场回顾和未来展望,并且文字略作精简,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今年投资有所帮助,恭喜发财!

本篇偏向宏观,后续还会有中观篇和投资理念篇。

先简单概括一下

·绝大部分基金经理都看好2023年,认为估值低,库存周期见底、外资流入、地产政策支撑、疫情政策反转、流动性不变等多重利好加持下,有望获得正收益,甚至有些经理认为会有牛市。

·基金经理普遍看好港股,并且多有加仓,认为港股是“内地的基本面+外资的流动性”,这两大因素现在都在好转,互联网的政策也出现了拐点。

·有不少经理提到了四季度市场反弹很快,但主要是预期的反弹,特别是消费已经反映了预期,后续传导到基本面还需要时间,要观察经济的复苏力度和企业的盈利,如果不及预期可能会波动较大。

·风险方面,主要是担心经济恢复强度是否会低于预期,美联储加息是否会超出预期,俄乌战争和疫情的超预期,日本加息等。

四季度和全年回顾

银华·李晓星:回顾22年的市场,价值和周期板块表现突出,消费底部反转,基本处于市场中游,科技板块整年表现不佳,电子、传媒、计算机、国防军工以及电力设备新能源都是垫底的几个板块。

从因子的有效性来说,困境反转因子表现突出,在市场信心不足的背景下,市场参与者将绝大部分关注度都放在了边际变化上,行业空间、竞争格局、业绩持续性以及相对估值在股票定价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往年的作用大。这样的运行结果,跟去年底大部分人的预期是很不一样的,这个也反应了市场的一致预期一般都很难兑现。

嘉实·孟夏:中美转向五年、疫情冲击三年、俄乌战争一年,给全球经济带来深远影响。安全优于发展、公平重于效率、对抗先于合作的现象愈演愈烈,无论企业家还是投资者,都深感时代大山之重,难以对远期下注,风险偏好持续收紧。

安信·聂世林:G20会议上,中美元首深入沟通,部分打消外资的不明预期,有利于悲观情绪修复。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的发展思路作出全面的部署,重点促进消费;监管层鼓励平台经济走向国际竞争;权威人士重申房地产为“支柱产业”,地产股权融资时隔5年再开闸,这些措施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四季度地产链、疫情受损相关板块大幅修正;军工、信创、部分医药细分子行业的乐观情绪阶段兑现;新能源基本面边际持续走弱,但交易拥挤度显著下降。受疫情或政策压制的消费、互联网类标的反弹显著,大宗周期类受益于地产投资预期企稳而反弹。新能源汽车依然需要观察补贴退坡后的销售数据;光伏产业正在探索降价后的新均衡点。

南方·钟赟:每年的四季度因为较长的业绩真空期,同时又进入了年末基金业绩的结算期,往往主题、博弈等特征会较为明显。22年四季度恰好又是政策有重大变化的一个季度,于是自然而然地政策就成为了市场主线:十月份是围绕自主可控(信创、半导体、军工)、中药等,十一月地产政策连续出台,于是地产产业链表现较佳,另外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也是一条支线,十二月疫情防控政策转变,主线又变成了消费、旅游、航空等。

同时四季度增量资金不多,主要是存量博弈,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原来市场配置较多的成长板块就成为被取钱的板块,导致了这些行业四季度集体的较大幅度调整。

建信·邵卓:四季度的行情和板块分化,很大程度上围绕着政策边际变化展开。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是四季度商贸零售、食品饮料、医药等消费行业表现领先的主要原因,必选消费的刚需逻辑率先得到市场认可;房地产和基建产业链,面临宏观债务率和政策优先级等条件限制,有修复但反弹空间相对有限;科技行业,半导体板块面临更严格的先进制程供应链压力,消费电子的需求侧改善仍然需要更长时间观察,软件板块的性价比相对较高。

鹏华·梁浩:近几年市场越来越呈现出风格特征和行业特征,活跃资金频繁在风格和行业中切换,导致市场波动明显增加。在有些年份,这种赛道型的投资风格取得了一定收益,但是其有效性越来越不明显。在2022年,这种频繁切换除了给市场带来较大波动,能在赛道切换中获取超额收益的资金较往年应有减少。

东方红·李竞:家电和互联网龙头公司过去3年,甚至过去5年的走势幅度惊人相似。差异巨大的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估值水平投资标的相似的走势,也反映了龙头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共性特征,和宏观背景的相关性较强。

博道·张迎军:市场从三季度定价“弱现实”转变为四季度定价“强预期”,增长预期明显修复,市场风险偏好扭转,具体表现为远端增长预期的修复。市场交易特征表现为交易政策改变的边际交易与行业轮动交易为主。

银华·方建:四季度的地产政策和防疫政策转变,使得新能源不再是“经济增长的稀缺亮点”“资本市场的唯一焦点”。医药,地产及其产业链,疫情复苏链等,逻辑与未来基本面都有明显改善,资金逐渐开始分流。在一个存量博弈的市场中,基金抱团的新能源,成为了取款机。“边际预期改善”成为市场最大的正确。逻辑可以短时间扭转,基本面能否实质性扭转需要时间去验证。

嘉实·蔡丞丰:2022年,市场在不断有黑天鹅事件带来的错综复杂影响下,市场追求看似更加安全的短久期资产,同时给更长久期现金流及盈利模式的资产给予折价,反映了市场对长期不确定性的定价较为悲观。同时我们观察到大小市值公司间的估值差异已逐渐弭平,整体市场已无明显估值泡沬。往后看,不确定性的消除不应再对长久期资产带来折价,企业之间长期表现差异应回归到基本面的优劣。

后市展望

景顺长城·刘彦春:我们认为股票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2022年困扰市场的因素在四季度均出现逆转,资产定价面临重估。只要外部环境正常化,凭借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不确定性已经显著降低,影响股票定价的最大风险逐步解除,权益市场估值水平将迎来持续修复,近期的估值回升远远没有到位。

海外经济景气下降,内需重要性显著提升。防疫、地产政策加快调整有望重新激发经济内生活力。前期居民储蓄快速增加,消费场景恢复有助于消费潜力释放,只要地产稳住,居民风险偏好改善,消费回升将具有爆发力和持续性。平台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前期受政策冲击较大,随着各行业整顿到位,政策预期回暖,相关领域有望重新焕发活力。俄乌冲突等因素导致前期大宗商品价格高企,需求疲弱叠加成本高涨,2022年实在是痛苦的一年。危机正在过去,大宗商品价格也将回落到合理水平,成本下降将有助于我国中游和下游企业盈利扩张。海外景气下滑,国内触底回升,我们预期人民币将进入升值周期,中国资产相对吸引力大幅提升,外资回流值得期待。

富国·唐颐恒:四季度以后,宏观政策能见度将有所提高,内需发力需要消费和地产这两大抓手,也是政策的焦点。后续需要关注国内真实的经济增长情况,稳增长政策究竟能否对冲库存周期的下行压力、外需下滑带动的出口及制造业的下行压力。

目前,市场逐渐进入政策维稳后的基本面验证阶段,政策推出到政策发力再传导到基本面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也需要关注政策的稳定性。总体来说,在战略层面可以更加积极一些,但是保持谨慎的态度观察复苏的力度。

景顺长城·杨锐文:回顾2022年以来,高Quality(品质)的股票遭遇了大面积的戴维斯双杀,然而,基金重仓股往往是高Quality的股票。这些高Quality公司往往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战争与冲突、高通胀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冲击到高Quality公司的基本面和长期预期。但是,经过2022年的估值消化,很多高Quality公司的估值已经低到非常罕见的水平。尽管我们不确定2023年是否会迎来整体估值的提升,但是,我们相信不少高Quality公司大概率会走出戴维斯双击的走势。

从海外市场来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预计会持续收紧,直到经济带来的痛苦大于通胀带来的痛苦,这基本决定了美国的经济硬着陆也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加息带来的资金回流将会全面推升其他国家的资金成本,欧洲及其他国家的日子越发艰难,因此,我们的出口压力还是会比较大的。当然,更多的不确定还是来自于通胀与战争。

新冠疫情带来全球性的供给效率下降,战争与冲突又让供应链发生断裂。全球化那么多年建立的最优化供应链突然被打断,临时重构的链路必然是成本相对高且低效的,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再平衡和再优化。因此,相对于货币政策,战争与冲突才是全球大通胀的最主要因素。

相对通胀而言,全球最大的挑战还是经济缺乏强劲的引擎。从区域角度,中国经济引擎的边际推动力在逐步下降;从科技创新角度,互联网革命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已经到相当高度,而下一个技术革命还未见踪影。新的增长引擎的缺失,伴随着的是资源的相对匮乏,这使得全球不可避免地走向各种形式地内卷,这势必将加大战争与冲突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形之下,存量经济的结构变化的机会有可能远大于增量经济的机会,国家和企业寻求自身供应链安全的动力也会明显增强。安全毫无疑问是未来的重要主线,这里的安全包括了国家安全(军工)、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等。

尽管我们经济也遇到了困难,但是,相对于欧洲面临的挑战,我们的问题是相对可控的。欧洲的低能源成本优势或许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对欧洲的工业体系或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欧洲的困境同时也让全球经济陷入增长泥潭中,但是相对来看,中美会是相对受益的。世界格局在急剧变化,时势越发混沌,中美这样的大国在经济、政治的稳定性上的优势将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我们的发展更取决于我们自身在这场百年不遇之变局中的表现,过去三十年打造了号称“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将是确保我们继续平稳前行的砝码。

当下的主线是经济从收缩走向复苏,所以,复苏带来的各种机会占据主角地位。但是,从长期来看,全球化的进程已遭到破坏,未来的增量机会依然是变少,更多或许是存量结构调整的机会。

比较明确的机会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安全。安全包括国家安全(军工)、能源安全(传统能源、风光车储等)、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芯片、软件、新材料等自主可控)等。

二、存量结构的变化。增量机会在变少,存量的变化将是主轴,例如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转变,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同时发生,欧洲产业往中美迁移等。

三、新技术新方向的星星之火,这包括了AR/VR、机器人、元宇宙等。

博时·过钧:尽管22年中国经济与全世界的差距并未延续前两年的领先优势,但累计三年,中国经济的强势还是十分明显。大疫三年,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台阶到5%以下,叠加防疫成本,造成了巨大的潜在损失。但随着中国重启经济增长模式,全球经济新竞争将重新开始。4Q中美科技摩擦升级,两国间竞争的长期化不可避免,对美国造成的威胁也远超之前的日本。防疫政策的变化带来经济转好的乐观看法,人民币汇率在四季度见底回升;如23年美国经济衰退预期降低通胀水平,美国加息周期可能因此结束,但美联储可能会维持高利率相当长的时间,利率下降幅度可能会有限。不管如何,历史上低利率时代可能回不来了。

我们认为防控的放松意味着经济的复苏周期可能就要开始,过去五年的结构性调整也接近尾声,经济增长将成为新一届政府的主要关注点,扩张性财政政策将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抓手。与各发达国家刺激政策退坡不同,与全世界相比较低的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将成为政府加杠杆的重要底气。22年社融受制于防疫和地产压制,宽信用在22年始终是难点,23年是否能恢复,需要看政策力度的大小。三年的疫情造成许多企业和产能退出市场,如果经济企稳复苏,短期内造成的供需不平衡可能会造成物价水平的上升,尤其是非食品项目的同比涨幅可能会超预期,但整体物价上升幅度可能有限,不太会成为主要的风险因素。我们依旧对债市持谨慎态度,可能在23年会有更好的买入时点。

经济三驾马车中,净出口受制于23年出口市场的衰退预期,投资将保持平稳,基建更多的是作为经济下行的对冲工具;全年的经济将更多的依赖于消费拉动。我国居民净存款已经达到历史最高值,能否修复取决于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信心能否恢复,均值回复是不是能重新改变居民自18年以来不断上升的存款额?而消费的复苏强弱则决定23年经济增长水平的关键。22年1-10月中国消费零售市场达到5.4万亿美元,和美国同期相比差距扩大了10个百分点,反映了疫情调控下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增长在海外可能是现实的衰退,在国内则是政策优化后的反弹,其力度则是23年各大大类资产表现的决定因素。如能强劲复苏,则股市的盈利和估值都能回升;如只是弱复苏,则股市将更多的呈现结构性行情,盈利增长将更重要。23年广义财政力度可能是近10年新高,但比不上09年那样的力度。从历史上看,外部的衰退不必然导致我国股市的熊市,但上涨幅度可能会因此受影响。本季度增加了对疫情后复苏预期受益的品种。展望23年一季度,权益市场机会大于22年。

东方红·张锋:四季度CPI的上行较为温和,PPI处于低位,预计2023年成本压力对企业的影响将同比减弱,核心关注点是需求的恢复程度。伴随政策的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发展上,预计2023年货币和财政政策都将发力,产业促进政策也将持续出台。经济周期有望转向复苏,市场有望迎来信用扩张叠加企业盈利的逐渐恢复的组合。随着经济的复苏,市场风险偏好也将逐步回升。

中欧·王培:4季度,随着疫情政策的变化,本基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换仓,新能源的部分持仓转变为稳增长层面的持仓。本基金认为随着海外经济压力逐步显现以及国内经济始终处于相对疲软的局面,未来经济增长将成为核心主旋律。而刺激内需和拉动投资可能成为主要的稳增长手段,在这个基础上股票市场也会慢慢找到稳定的投资支点,相对来说,需要更为积极地面对市场的变化。从行业上,内需和投资层面是重点需要考虑的投资方向,机械、建材、有色、家电、医疗服务等行业相对更具吸引力,而过去景气度较高的新能源和专精特新的公司也可能会迎来分化,需要提高分辨能力。

长信·高远:我们预期,2023年经济增速会回升,增速提升来自于低基数、疫情防控政策逐步优化以及财政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发力。在GDP三架马车中,反映外需的出口增速或放缓,反映内需的投资有望继续保持稳中略升,而消费比较可能获得修复。

富国·孙彬:2022年四季度,市场的博弈更多的是在对未来的预期而忽略了短期盈利的作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主题性投资的趋势。展望2023年,我们看好上游资源品价格的下行给中游企业带来的机会。我们也希望能够更加深入的以周期的眼光去观察不同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供需关系。在很多行业中,我们认为线性的外推利润率可能存在对供需关系的忽视。从而低估或者高估了未来的盈利情况。四季度开始,我们逐渐增加了在偏红利及价值方向的持仓。在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增加周期、红利及价值的配置。

东方红·李竞:我们认为对中国资产过度悲观的重估在2023年还是会继续进行,尽管弹性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机会是结构性的而非全面性的,2023年可能会是成长股里面的阿尔法机会的大年。

睿远·赵枫:投资增长仍有很多的担忧,需要更有力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消费是预期的函数,如果经济不先靠投资启动,进而带动居民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当前消费的复苏更多是疫情的修复,可能不能持续。出口增长很可能在未来面临压力,虽然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日趋增强,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持续提高,但海外需求是否支持出口继续增长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然而,当我们动态看待未来时,都可能改变当前静态的分析。我们在四季度转为积极乐观。经过大幅下跌后,即使在非常保守的测算下,很多优质企业的长期回报也具备了足够的吸引力;而且,经过行业洗牌后,供给侧进一步优化,伴随行业需求回升时,这些企业必将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

嘉实·蔡丞丰:2023年的市场共识是疫后复苏。我们推断复苏的路径,从生产活动到收入预期的逐步恢复,地产先开工到后竣工,全行业从去库到补库,出行由近到远,消费场景先保健后休闲...等。基于消费场景恢复的预期已较为充份地反映在航空,出行旅游,酒店,白酒,餐饮等下游子板块,然而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关键变量,后续居民收入增速及预期是否能显著恢复值得观察。我们认为疫后复苏的实质机会点应更多出现在医疗及医药生物板块,以及中游环节,例如轻工,建材,物流等板块中

中庚·丘栋荣:超预期的疫情防控调整和自身经济周期下行进入尾声,各主体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经济基本面,扩内需、提信心、稳增长。这意味着迎来参与市场再次起步的时刻。

海外经济逐渐步入衰退,通胀则取决于利率高位的时间和失业率的抬升。内外的经济、政策、节奏的错位,将使得投资目光更多的聚焦于国内。不拘于目前偏弱的经济现实,不妨对经济前景展开一定程度的想象,低基数下的努力容易超预期,消费地产也有足够必要条件去实现一定的弹性幅度。基本面容易超预期,应从低风险偏好转向积极预期经济弹性。市场信心与基本面双升的概率在增大。

A股整体的估值水平在各类指标上均处于周期性的低点区域,一般在此估值水平上对应着系统性的机会,机会大于风险。从结构上看,当前仅有大盘成长一类的股票还处于中性以上的水平,其他类型的风格基本处于低估值区域,均有较好的布局机会。港股四季度V型反弹,长期仍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长城·廖瀚博:经济复苏的趋势明确,但是具体的强度和速度有待观察。目前股价已反应经济复苏的预期,未来将根据复苏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正。

值得期待是地产政策的进一步落地,不仅是供给端,也包括需求端,推动地产销售同比实现增长,这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在经济企稳之后,成长股也将呈现更多的投资机会。一是地产相关方向,包括地产、建材、轻工等。二是经济企稳后成长方向,包括军工、半导体、新能源等。

安信·聂世林:预计2023年各种产业政策“暖风”持续不断。但,外部局势依然复杂,地缘冲突持续,逆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欧美等明确表示要自建重要产业链,这将增加国内制造业中长期出口压力。

南方·林乐峰:俄乌冲突局势已经趋于平缓,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相较2022年3月的高点已经明显回落,我们认为俄乌冲突对于中国并没有实质的利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且政局平稳、币值稳定,当前也没有海外面临的通胀问题,具备非常不错的长期投资价值,海外资金的流入会是长期趋势。

美联储加息已进入后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4.3%,但经济基本面不支撑长期如此高的债券收益率,且美欧日的经济先行指标已经趋弱,接下来大概率进入衰退周期。美联储加息预期减弱伴随美债收益率高点回落,会使得中国政策面的约束大为减轻,人民币贬值压力消退,对A股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各地疫情陆续达峰后,经济和生活终会回到正常水平。参照海外经验,这将对稳定未来股市长期预期产生积极影响。

对于房地产信用风险的化解,在四季度央行和银保监会的文件中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供给层面问题解决,现在只需静态需求侧的逐渐恢复。

从估值上来看,FED模型当前位置接近2018年12月、2020年3月、2022年4月这三次极值的位置,为近七年最优的区域附近,显示股市具备不错的估值性价比,未来的走势将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的恢复力度。

结构方面,我们认为消费领域的龙头企业如食品饮料、医药、家电等行业疫情后的基本面拐点已现,目前性价比较高。基建开工对于价值股会阶段性有所刺激,基本面稳健且估值处于偏低位置的银行、券商、公用事业等价值股是不错的绝对收益品种。随着四季度成长板块的回调,很多优质成长股也逐渐出现不错的投资机会,关注电新中的光伏、风电等行业。顺周期制造业关注潜在的内需恢复的机会,包括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二季度起如果经济复苏力度较强,这些板块也会存在机会。

风险方面,在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强度是否会低于预期,以及美联储加息结束的时间点是否会超出预期。

中庚·陈涛:政策重心回到经济,由中长期供给侧转向扩内需,短期核心在于激发市场信心,让经济重启进入良性循环。后疫情时代,应从低风险偏好转向积极预期经济弹性。

嘉实·孟夏:猜想2023年主线为:复苏+安全。复苏关注盈利(强预期、弱现实),安全关注变化(预期和现实双强,找新变化)。风险因素主要关注全球经济大幅衰退、俄乌战争继续扩大、国内疫情造成更大社会冲击。

交银·刘鹏:在经济见底的前提下,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政府会在托底地产的同时,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寻找新动力在此情形下我们更愿意利用市场向价值风格的偏移期,积极寻找和布局成长——但同时我们也对市场当下的风格选择保持高度警醒。

在经济见底的前提下,竞争格局的改善将在疫后经济复苏中带来盈利和估值的超预期弹性,这是“疫后经济复苏”类型的标的中值得关注的机会。同时我们还关注到“安全”“数据要素”等新的发展主线,可能孕育着新的成长曲线。

交银·杨金金:从经济、市场走势和历史复盘来看,2022年类似2011-2012年、2015年以及2018年,经济、市场双弱。后续有两种走势,一是2013年-2015年,实体经济L型底部,流动性宽裕,有细分景气赛道走出来,市场呈现成长股主线行情,大盘蓝筹震荡;二是2016-2017年、2019年,经济底部复苏,市场呈现蓝筹股主线行情。

蓝筹持续行情的出现依赖于经济的持续复苏,而成长股牛市则需要流动性宽裕,且有新的筹码结构干净,能够容量大资金量的景气赛道作为主线。

而2023年考虑到两方面约束,一是地产大周期位置和人口结构约束,疫情常态化下对生产和消费的干扰,以及出口的下行预期,目前这个时点很难确立2023年是经济强复苏,地产链、消费会有一波悲观预期修复带来的反弹,但非长期年度级别的大反转,因此市场目前仍难确立是2016-2017年、2019年;二是成长端,绝大部分景气赛道已经到了行业成长逻辑演绎的中后期,基本面很难继续超预期,且估值和筹码结构也远未达到低估的水平,同时也没看到有新的大景气赛道走出来,因此在目前这个时间点也很难判断为2013-2015年的成长股牛市。

因此展望2023年一季度,还需要观察经济基本面是否有强复苏的信号或者新的容纳大资金量的景气赛道走出来,市场主线切换至蓝筹行情或者成长股行情。如果没有,则市场大概率在2022年底部的基础上震荡修复,个股根据自己的基本面走阿尔法行情。

站在目前这个时间点,23年全年比较明确的投资机会主要有以下三点:

1、独立于经济形势,只要经济活动恢复正常,企业经营就能有不错表现的个股成长机会;

2、经济见底弱复苏也能带来供需向好、且股价和估值都在相对底部的部分周期品种;

3、上游供需反转带来的公用事业周期反转机会。

交银·王崇:海外经济大概率逐渐走向“衰退”美联储加息逐渐进入尾声,在国内经济领先全球见底回升大背景下,A股以及港股为首的新兴市场配置吸引力在不断增强。考虑国内经济有可能维持弱复苏趋势,大概率延续内需好于外需,中下游好于上游的中观环境。

交银·田彧龙:我们预计一季度仍以消费为代表的蓝筹股恢复为主,二季度开始成长股风格或将重新占优,下半年需求恢复则相对更加明显。我们的投资逻辑仍然希望找到有长逻辑的成长板块获取超额收益,重点方向是光伏和新能源车中的新技术方向、有独特优势的储能公司、军工中增速较快的细分板块、半导体中chiplet方向、人形机器人、科学仪器以及日本材料国产替代等方向。长期来看,国内公司有两个高速增长引擎,一个是国产化,另一个是全球化。

交银·刘兵(FOF):在经济预期较为强劲但尚未兑现、政策仍在加码时,可关注价值板块。伴随经济复苏确认,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升时,成长风格或具有更大的向上弹性。

华泰柏瑞·董辰:随着积极政策的落地,受益于场景恢复的消费和经济复苏的制造、周期类板块可能景气提升。自主可控和安全仍是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海外衰退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趋松仍可能为黄金板块提供有利环境。

诺德·罗世锋:23年疫后复苏将是市场的主线,对比海外疫情放开经验,我们认为在2023年一季度经济可能仍然处于第一波疫情放开影响的冲击中,而随着高峰期过后部分受损严重的可选消费板块或将迎来一波快速的需求回补。在过去三年的疫情的冲击下,居民资产负债表有所受损,储蓄率明显提升,随着后续居民收入及消费意愿的回升,预计下游需求恢复也将会迎来分化,市场也将逐步由估值驱动转向盈利主导。2023年经济基本面的企稳有望带来估值及盈利的双重改善。

华夏·李晓易(FOF):前期居民的风险偏好较低,储蓄率大幅攀升,随着疫情的缓解和政策的加码,预期居民投资意愿和消费意愿均将进一步回升。1月上市公司进入业绩预告披露期,尽管面临较大的低于预期的压力,但是随着披露结束,业绩利空将会落地。海外方面,美联储1月底议息会议,后续加息空间和幅度进一步有限,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震荡走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明显进入升值趋势,助推海外资金回流A股。因此,A股在开年之后有望迎来更加强势的表现。风格方面,春节前后一般都是明显的风格切换窗口,从交易经济和消费复苏大盘风格占优,有望逐渐转变为交易科创板业绩触底改善、政策加码的中小成长风格。

华富·陈启明:预计2023年新老基建将是经济的重要抓手,消费在疫情过渡阶段的冲击下预计前低后高,在外需缺位的情况下,预计中国经济本轮复苏将相对温和。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不同步的趋势仍将延续,经济增长将呈现“内升外降”格局,但考虑到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发疫情持续出现背景下仍面临不确定性,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表修复、信心和预期的改善仍需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回升的幅度取决于疫情防控措施的演变及国内市场需求和信心的修复程度。看好低估值、库存周期有望迎来拐点、符合“安全”主线的科技板块;看好受益疫后经济复苏的医药板块;精选新能源板块中需求仍强劲增长、业绩确定性强、估值合理的优质个股。

合煦智远·朱伟东:我们对全球形势的长期观点连续多年来保持谨慎,但近期有边际改善迹象。在全球经济周期和债务仍处在较脆弱的背景下,全球治理失序、生产力提升放缓、通胀引发金融周期趋紧、国家间冲突及供应链重组、疫情、能源转型和气候灾害等因素叠加,加大了全球经贸成本,持续压制经济增长。尽管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已大幅下降,但全球经济从滞胀走向衰退的忧虑却日益加重。

流动性宽松和政策呵护的基调其实自2021年末以来都未明显改变,经济建设和市场化依然是发展的重心;同时,国家安全这一主题的战略性提升将保障国内发展环境的长期稳定性。决策层在前瞻性看到“百年变局”的关键论断下,持续推进科创强基、脱虚就实、自主安全,这一战略和路径我们认为是符合历史特征的,我们持续看好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中国资产在全球的吸引力提升。

2)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过去几年来困扰国内投资者的几大宏观变量的不确定性大幅下降,且国内和香港股市的估值已经体现了市场情绪的过度悲观,市场表现十分值得期待。我们预计2023年稳增长将再度成为政策主题,国家层面将持续推出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信心的系列举措,在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安全与发展、创新发展与共同富裕等核心关切上凝聚共识、重建信任。资本市场将有可能迎来悲观预期大幅修复、呈现“宽松流动性小幅收紧、但政策预期大幅改善、一季度在地产和出口下滑的惯性下,叠加疫情影响,企业业绩仍然不佳,但从2季度起迎来持续向上”的格局。

未来的市场机会无论价值还是成长都有机会,考虑到大量的成长板块概念已经在过去几年得到发掘,未来个股的阿尔法属性对投资的意义更为突出。

海富通·周雪军:经过三年疫情,消费恢复程度值得关注,尤其是其中结构性的变化和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居民活期或定期储蓄占比不断提升,消费能力有所积蓄,相关投资机会有待挖掘和跟踪。

海外来看,G20峰会各国领导的会晤取得一定的成果,急剧的割裂和分歧有所缓解。这种缓解也带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回暖。美联储偏鹰派的言论一直持续到年底,但伴随利率终点的不断临近,市场对于美债利率上行出现了一定的免疫。美元指数在四季度出现

较为明显的回调,日央行意外转向加息也值得关注。我们预计中美经济增速的剪刀差会在未来两个季度收窄,有利于国内权益市场的估值修复。

在四季度的操作中,本基金总体把握住了市场的节奏变化和结构转换,适度加大疫后复苏相关的消费、出行等板块的配置力度,维持稳增长相关的地产基建产业链的仓位水平,同时在长期看好的科技成长板块内强化个股甄选,总体表现相对可控、稳健。

博道·张迎军:1)多数场景可能依然存在“强预期与弱现实”的矛盾冲突,所以市场特征以非业绩驱动模式下修复行情的轮动交易为主;2)2023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恢复可能要到下半年,主要理由如下:首先,2022年11月的经济数据依旧较差,线下服务业真正恢复到自然回升阶段可能还需要1到2个季度左右;其次,从库存周期与设备投资周期等经济周期角度分析,本轮去库存有望在2023年二季度进入尾声;3)伴随着经济复苏进程,A股市场从2022年以交易边际变化为主逐渐回归到长周期视角定价;4)受制于美联储加息与地缘政治等因素,港股行情以估值修复为主。

在基金组合配置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新能源行业;2)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最看好的是造船,以及CXO、化工等;3)安全相关,看好信创、半导体设备与材料;4)十四五期间需求稳定增长的国防军工、医疗器械、电网改造;5)黄金股的中期投资机会,主要取决于美国的货币政策调整进程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情况。此外,出于经济复苏预期行业轮动考虑,地产链、建筑,造纸、汽车、消费品低位复苏和区域性银行等行业也是本基金配置考虑的方向。

易方达·杨嘉文:从行业上看,市场目前对消费和出行过于乐观,而且是基于一个短期逻辑的乐观,2023年一季度的消费数据可能随着疫情的发展而超预期,但是生育率、人口数量、可支配收入等长期影响因素被市场短期忽略,因此目前我们对消费行业反而要多一分谨慎。而成长股在四季度调整较为充分,其中高性价比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仍需要提防估值较高行业的增速下降或者格局恶化的风险。本基金四季度增持的行业主要有计算机、银行、建材;而减持的行业主要有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通信。

朱雀·梁跃军:我们在2019年初提出了中国股票市场走慢牛的判断,2022年,在国内疫情冲击、海外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和美联储快速加息等影响下主要指数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我们注意到,充分反映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创业板指数的中长期向上趋势并没有被打破。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A股慢牛趋势有望续写。

首先,就基本面而言,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一是疫情缓解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预计2023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加速释放。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2022年已经出台实施的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政策将在2023年持续显现。三是基数效应。2022年经济基数相对较低。

其次,流动性总体依然宽松,是市场走牛的资金面支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货币政策的提法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我们判断货币政策对权益投资相对友好。2023年权益市场如我们判断企稳回升并有一定赚钱效应出现,储蓄搬家进入资本市场也可能成为现实。

再者,2023年经济温和复苏是大概率,把握结构性机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在指数表现上呈现慢牛格局。我们认为,2023年面临的外部环境很复杂,面对百年未有变局,政策方面不会为了短期经济数字,再去通过地产和基建强刺激去拉动经济。政策重心更加强调注重改革、提振信心、激发活力。

最后,我们认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安全发展是二十大报告确立的与创新高度相关的高质量发展产业方向,而我们一直强调的双碳领域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2023年,我们将在以上方面持续深耕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

鹏扬·朱国庆:目前市场仍然处于底部区域,下行风险有限,上涨则主要依靠预期驱动,等待基本面修复和流动性改善。短期内在缺乏足够增量资金情况下,市场仍然有很强的博弈特征。我们相对看好基本面确定性修复的绝对低估值板块,如金融、地产、地产链等行业;以及调整充分且盈利增长确定性高的成长板块,如军工、风电、光伏、医药等行业。2023年1季度我们将围绕这些板块在市场波动中寻找合适介入时机,积极调整持仓结构。未来随着经济复苏兑现,投资者信心恢复,市场的机会可能会更加凸显,尤其是成长股会更加受益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提升而带来更多机会。

东方红·周云:虽然中国长期经济增速可能依然处于一个下台阶的过程中,但是这个过程是相对缓慢的。23年经济回归到潜在增速是概率很大的事情。在经济恢复到合理水平的阶段,和国内宏观经济关联度比较大的一些行业表现可能会更好一点,这些行业本身的估值就较低,可能会出现盈利预期改善带动估值修复的情况。

宏观上的不确定因素主要还是来自于海外,比如23年四月份我们需要关注日本是否会退出维持了9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因为日元借贷是全球套利交易的重要一环。基于上面所述的判断,我们会更加积极乐观地调整组合,以迎接市场可能会到来的beta行情,力争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创造更多收益。

景顺长城·韩文强:“稳增长”仍然是当前的宏观主线。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工作基调方面,将去年底的“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调整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以及“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同时,和去年底会议相比新增“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的表述。整体来看,扩内需、稳增长在语义上明显强化,“整体好转”目标明确。往2023年看,消费和生产环境的进一步恢复和正常化仍是一个趋势,对中国资产相对有利。随着宽信用的推进,我们认为股票市场会走出类似于2017年的行情。

易方达·杨宗昌:我们对经济复苏充满信心,但需要注意到,经济修复的路径仍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股票一定程度反应了经济修复预期的背景下,经济修复的实际路径可能成为阶段性影响股价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华安·胡宜斌:当下我国仍处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科技创新和消费升级仍将成为我国经济总量增长核心驱动力围绕产业创新、尖端技术突破、新材料、新能源、新消费等领域仍将诞生大量投资机会,我们对中国未来出现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品牌制高点的企业具有十足的信心。

广发·李巍:俄乌冲突仍在持续,但对抗的激烈程度有所缓和,其最终走势取决于后续繁杂的谈判和政治博弈。欧洲已明确进入经济衰退的阶段,能源价格高企、本土制造业萎缩在短期内难见缓解。除少数与就业相关的指标较为强劲外,美国大部分经济指标已开始明显走弱,美联储近期表态偏鸽,预计2023年美债收益率大概率将下行,但下行幅度有限。日本成为最后一个货币政策转向的发达经济体。在全球滞胀的大环境下,各国政策的可预见性变得更低。

银华·薄官辉:展望2023年一季度,是对宏观经济和市场充满期待的时期。第一,宏观政策持续支持。中央经济工作要求2023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第二,产业支持政策不断发力。需求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表明扩大内需将是2023年经济工作主基调。2022年12月以来,两份重磅文件《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接连出台,对扩大内需的重视程度升至新高度。地产政策方面,未来地产需求侧的政策可期,地产销售的恢复有助于信贷扩张和经济的恢复。第三,较弱的经济数据客观上需要政策不断发力。在经济数据有效好转前,政策全面持续发力值得期待。

万家·束金伟:从2021年底以来一年时间我们都较为谨慎,仓位中枢控制在60-70%,判断经济处于滞涨象限。在12月初,国家在疫情政策和房地产政策上都出现了重大转变,因此我们提高了仓位,未来一年预计会把仓位中枢提升到80%以上。预计23年市场指数整体中性偏乐观,但考虑到依然是弱现实强预期,依然会有较大的波动,但至少波段性机会和结构性机会明显强于22年。

看好的方向包括:一是针对能源缺口依然存在配置新旧能源(煤炭、风光储),二是针对疫情政策调整,配置新冠医药及代表经济复苏的消费、汽车、化工及周期;三是针对高端制造配置电子军工中一些阿尔法个股标的。

上投摩根·杜习杰(FOF):结构上,利好受益稳内需政策加码的领域,包括地产链、政府支出或补贴可能增加的基建、信创、自主可控等领域;对消费服务业领域保持关注,但相关板块的共识度已在股价中有较充分的反映、博弈情绪较浓,后续波动可能增加。

对国内债券维持相对谨慎的看法。海外金融市场对于美联储放缓加息已有较充分的预期抢跑,从美联储、欧央行的最新预测来看,均上调2023年的通胀预期、下调经济增长预期,趋向于滞胀预期的增强,我们倾向于认为可以等待更好的时机配置发达国家资产。当然,我们认为发达市场债券的机会将早于权益。对于港股,尽管四季度有所反弹,但估值仍在历史较低位置,监管政策趋于呵护,叠加内地疫情防控放松利于经济修复,具有较好的配置价值。

结语:本篇主要梳理了基金经理的市场回顾和宏观展望。

下篇我还会发一些基金经理对不同投资风格和各个行业的观点,大家可以更具体的了解基金经理们看好哪些行业和板块,逻辑是什么。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如果觉得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支持一下。


@今日话题 @雪球基金 @雪球达人秀 

#雪球星计划公募达人# #寻找热爱基金的你# #2022基金四季报解读#

$大成新锐产业混合(F090018)$ $交银趋势混合A(F519702)$ $兴全合宜混合(LOF)A(F163417)$ 

全部讨论

四维世界2023-01-28 04:41

07年美加息,然后爆雷,08年减息,09年见底,走上新牛市。
恒大为代表的地产爆雷,破产清算,我们新能源,半导体等科技产业崛起,带领走向全面复兴。

不确定的情况是按09年的大A演化,还是乐观的按09年的纳斯达克表演,那是要等三五年才有结果,请@梁宏 @华夏科创50ETF 指点一二

四维世界2023-01-28 04:34

恒大爆雷类似于08年的雷曼兄弟爆雷,中国版次贷危机出清后,更有利于健康发展。所以不良资产出清,危机结束后,如能平稳发展现代化强国可期

四维世界2023-01-28 04:26

比较差的情况就是09年的翻版

四维世界2023-01-28 04:24

如能强劲复苏,则股市的盈利和估值都能回升;如只是弱复苏,则股市将更多的呈现结构性行情,盈利增长将更重要。23年广义财政力度可能是近10年新高,但比不上09年那样的力度

四维世界2023-01-28 04:23

博时·过钧

元气满满王南北2023-01-27 22:30

人民币将进入升值周期,中国资产相对吸引力大幅提升,外资回流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