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村往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春节,安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热闹。

安村位于合并前武义、宣平两县的交界处,属原处州地界。村子群山环绕,南边讲宣平话,北边讲武义话,只有安村人说自己的安村话——一种比武义话更接近普通话的神奇方言。

安村有500年的历史,人口真正大爆发,则在1949年之后。最多时有1000多人,主要有潘、陶两姓。

潘姓由叙六公自上坦迁徙而来,村里原有祝姓已无后人。大概200年前,陶氏先祖做了潘家女婿,分到一座山,从此在安村定居下来。潘陶历代通婚,水乳交融。1966年前,有100多年历史的潘氏宗祠,左侧专门给陶氏供奉祖先牌位。

潘氏宗祠在周遭首屈一指,气势不凡,有4根大柱,至今保留12付对联:

祥钟安里居世桥砥振家声

派溯荥阳奕叶簪缨光史册

入门起敬牺牲荐豆展寸心

数典不忘祖德光风延六族

思祖德之培植既深差拟五柳三槐森立

慕宗功之庇荫特厚欣看玉兰金桂联芳

越府重三长雅量超群昭祖烈

楚卿穿七札神技希世治孙谋

荥水分支源远流长兰桂芬芳馥郁

横塘衍派一本六族诗书文采光华

括苍山时仰祖泽

荥阳郡绵分宗功

凡今之日莫如我同姓

聿修厥德无忝尔所生

1740年,安村首次修谱,一直持续到1934年。最近的辈分为:

子、永、祥、瑞,

尚、志、友、仁,

正、邦、定、国。

这些名字,饱含先辈的祝福和期许。如今,安村志字辈到国字辈共七世同村,其中志字辈仅剩志禹一人,定、国两辈都出生于1966年后,早已不再按祖谱取名。

据宗谱记载,1800年,安村潘氏建祠宇一座,1861年被太平军焚毁,1873年重建宗祠并修辑谱牒。此时,正是安村文风鼎盛之时,祥照、瑞川、瑞芝、志均等秀才都在世。宗祠里的对联,大多出自他们的手笔。

安村潘氏自叙六公繁衍至今,大概有十支,其中一半以上人口,集中在两支。村里的邑庠生(类似现在的武义一中学生,俗称秀才),如今的大部分村干部,也基本出在这两支。

安村第一位秀才是祥照,1807年生,五岁父亲过世,七岁就读,由哥哥祥烈一手带大——“以一人之耕获,而供一家之衣食。见幼弟之稍长,即延师训读”。

1827年,祥照考中秀才,成为安村文人之始。而后安村文风日起,其子瑞桂(1854年生,1877年岁试)、同族瑞川也成为秀才。

祥烈的儿子瑞芝,孙尚沂(1866年生)、曾孙志仁(1885年生),也先后考中秀才。一家4代,出了5位秀才。

1914年,末代秀才志仁创办安村初级小学,任校长八年。1970年代,安村还曾短暂办过两届二年制初中。

2003年,创办89年的安村小学停办。从私塾开始的琅琅书声,自此在安村消失。

另一个秀才家族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在瑞字辈排行29的瑞玺,1798年生,娶赵村鲍开国长女为妻。1817年,两人唯一的儿子尚楙出生。

按照世代相传的说法,瑞玺是上门女婿。有一天,鲍氏问丈夫,你在这里没有前途,不知安村还有什么。瑞玺回答,只有茅屋一块地基。鲍氏于是动员丈夫一起回安村发展。鲍氏家族十分有财,回来时挑了满满一担银两,在安村买田置地。

不幸的是,1833年,瑞玺辞世,年方35岁(本文年龄特指周岁)。此时,其父祥庆依然在世,“日授治家之训,锱铢日积,田园屋宇日增”。

在寡妇鲍氏的努力下,几年后,一栋有八间房子、一个大厅的房子落成,成为迄今为止安村最气派的老房子。

1841年后,鲍氏的3个孙子志杰、志均、志本先后出生。鲍氏又带领儿孙,修了两处四栋全部用大砖盖成的大房子。大儿子有3个儿子,住老屋;三儿子2个儿子,挑了老屋附近的两栋;二儿子有5个儿子,分了下图这两栋面积最大的。

母子俩对后代的教育十分重视,1845年出生的志均不负众望,考上秀才。

1869年,尚楙去世,时年56岁。1877年,守寡44年的鲍氏去世,时年82岁。母子两人合葬一处。

后来,志均的大儿子友陆、友德都考上秀才,父子3秀才,成就安村潘氏一段佳话。

1949年后,志均的曾孙正成成了安村的大队书记,他的儿子邦银成了恢复高考后安村第一位中专生,邦银的儿子牡刚又考上了复旦大学。这些,都足以告慰先祖耕读传家的教诲。

从祥照到友德,安村5辈出了8位秀才,其中瑞字辈3位,友字辈2位,其余都是1位。

志杰、志均、志本三兄弟子孙绵延。志杰是安村志字辈第一人,邦字辈、定字辈排行第一的,都出在志均二儿子友德的后代里。经过6代发展,如今三兄弟的后裔有100多人,成为安村繁衍最快的一支。

志均的二儿子友德,将女儿潘秀春许配给了我的太公陶陈发,我的爷爷陶建伟,因此成为秀才的外甥,后来成为安村同辈仅有的两位读书人之一,在乡政府工作了几十年。

陈发生了5个儿子,我爷爷排行第三;其父瑞义兄弟6个,排行第四,俗称陶老四。

从瑞字辈六兄弟开始,陶氏死后安葬在安村,此前都回到发源地荷样。如今,安村陶氏基本都是六兄弟的后代,已经有100多人。

安村陶氏最早的老屋,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与友德家很近,又临近宗祠,传说风水很好,住着老二、老四的后代。

老二瑞强的孙子李泽,曾经做过保长,有很多田地,但没有子女,就过继外甥松奎做儿子。

1949年后,安村进入新时代。大家族经历了各种变故,许多田地、房产被重新分配,潘陶各有一人被镇压。因为人口激增,半个多村子的房子,都在此后出现。

松奎生了4个儿子,其中二儿子江林的女儿仙鸿,1997年考上沈阳药科大学,成为安村第一位本科生,也是第一位女大学生。三儿子江平的儿子刘群,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女儿刘婷,华东政法大学硕士毕业。兄妹俩分别留在北京、上海工作,成为安村目前仅有的两位研究生。松奎8位孙辈,6位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安村绝无仅有。

陶氏老屋有四间房子,中间一个大明堂,正门屋檐上有一只小石狮,南北两个侧门。松奎和小儿子江勤住北边厢房和正房,我爷爷和我家住南边厢房和正房。

1996年,我高一暑假,见证了陶氏200多年历史的老屋因为老旧被拆除,变成一南一北两栋独立的“洋房”。我家门前的石臼,成为老屋唯一的旧物。

神奇的是,此后两年,因为一些原因,我的成绩一落千丈,两年后勉强考上重点线。在古都西安,我平生第一次怀念老屋、怀念老屋里曾经热闹非常的童年岁月。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我的家乡》,印象中老师给了95分的最高分。2000年左右,“榕树下”文学网站风靡,我敲下一篇描写安村的文章发表在上面。20年过去,两篇文章都不知去向,安村每年都送走一批老人,年轻人则越来越少。平时村里只剩下两百来人,只有春节和清明节,会特别热闹几天。

离开的照例在离开,不变的也照样不变。

建村伊始就在的三口古井,还在日复一日的滋润着安村人;

两棵南方红豆杉,四五棵枫树,几百年来一直屹立村子四周,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整个武义最气派的大会堂,每年还会上演一两次声调铿锵的婺剧,继续传承古老的传统。

食过mi?食过bai(吃过啦)。

有否哪?niu(没有)。

全中国独一无二的安村话,也还在村里继续飘荡,只是不知还能飘荡多少年……

20020202,正月初九,于安村

全部讨论

靠门深思2020-02-02 16:14

毕业照中找到了我的一个表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