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货量创下新纪录的可穿戴设备,到底值不值得“穿戴”?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下,可穿戴设备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12月10日,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全球可穿戴设备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总计达8450万部,同比增长94.6%,单季出货量创下新纪录。

事实上,早在五年前,可穿戴设备玩家就已经纷纷入局,在不久后却形成了许多泡沫。如今,可穿戴设备领域又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繁荣的背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

形势一片大好

这几年来,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科技巨头都纷纷参与进来争夺这块市场,甚至包括耐克等传统品牌也开始加入。从眼镜,到手表、手环,再到跑鞋,可穿戴设备可以说是正在从上到下“占领”着人们的身体。

提起可穿戴设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耐克苹果联合推出了Nike+iPod,这是一款可以让用户把自己的运动数据同步到iPod中的运动套件,它成为了20世纪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个良好开端;到了2007年,Fitbit公司的成立则推动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了一个新的行业;此后,Pebble智能手表、谷歌眼镜、小米手环、华为智能手表等产品层出不穷,智能可穿戴设备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之所以能够如此火热,离不开它自身具有的独特优势。对于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的现代人来说,可穿戴设备能够方便地为他们提供更多关于身体健康情况的信息。而随着可穿戴设备技术含量的大大提高,智能因素也逐渐成为了其具备的一大亮点。

不过,人工智能技术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福利的同时,也开始暴露出其具有的诸多缺陷。

繁荣背后的暗流

可穿戴设备经历过一轮野蛮生长,不少品牌已经退出,例如智能手表鼻祖Pebble在2016年就已经宣告破产。究其原因,其当前行业所暴露出的价格参差不齐、质量存在缺陷、产品功能雷同等问题,导致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遭受了一定的挫折。

首先,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以“智能”为亮点,但发展到现在,整个领域缺乏创新意识,产品除了几样常见的功能外,并没有太大变化。这就导致可穿戴设备缺乏应用亮点,消费者在体验过一段时间的新鲜感以后就将其置之一旁,用户黏性极差,整个行业也因此而呈现出衰退趋势。

其次,产品质量问题也是可穿戴设备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极大短板。不少入局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企业,为了能够尽快抢夺红利,会推出一些价格低廉然而却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更有甚者,拿着低质的产品却开出高价,这就更容易让消费者失去对产品的信赖,更有甚者,还可能对整个行业失望。

最后,可穿戴设备为了反映人们的健康状况,就要获取人们的健康指数、行为习惯等大量个人信息,但这从另一方面来看,很可能会造成消费者的隐私泄露。此前已经有许多智能产品被爆出过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受到了消费者的无比重视。如何在用户隐私数据上做好防范准备,使得可穿戴设备在未来能够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也是厂商们需要面对的难题。

从此次IDC的报告中,不难看可穿戴设备如今又呈现出快速发展状态,而许多机构对于这一市场未来的发展红利也表示看好。但在繁荣的背后,也有着暗流深涌。因此,还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进一步的规范,行业或许才能迎来真正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