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因为地产暴雷后找机会抄底了,拿到现在终于突破箱体了,按理说今年是低估蓝筹的翻身年,但想起前段时间了解到的还有个雷:大力投资房地产这事是跟最上面有沟通的,但是上面一直反对peter不听劝,后来暴雷求见,鹤没见但传话说剥离寿险业务——只是说个意思,没有强制,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执行。执行的话,影响有多大?还有,剥离寿险有什么意义?
$XD中国平(SH601318)$ 前三个月看似财险收入同比下滑较大。
但银保监会数据显示,自去年三季度车险改革以来,89%的保单签单保费下降,其中保费降幅超过30%的保单占比达到64%。截至2月底,全国车险综合费用率同比下降9.39个百分点。基本与平安财险保费收入下降幅度一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平安产险的综合成本率从去年四季度的99%以上下降到了95.2%,同比去年车险改革没落地之前的一季度都要下降了1.3%。
带动财险利润同比大增15%左右。
公司强大的科技输出能力和人工智能客服覆盖率领先全行业是成本下降的重要原因(3月出单自助化率82%,家用车一键理赔使用率92%)。
除了之外,公司科技业务占净利润比重再一次提高,待几大科技独角兽走向成熟期,平安有望价值重估。
大家都知道,保险行业通常保代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上保险,而离职了之后,这部分保单大概率是会赎回的。
以2019、2020年个人续期保费的变动来看,基本与保代人数下降幅度一致。
从3月份同行业的保费数据来看,除了人力仍处于上行区间的新华之外, $中国人寿(SH601628)$ 、$中国太保(SH601601)$ 寿险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渠道方面保代脱落是硬伤。但平安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今后保代的队伍要保持百万规模,保代脱落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
从新业务价值来看,虽然比照去年末有小幅的下滑,但环比数据明显改善。
另外据教主了解,平安二季度很有可能进入增员节奏,彻底扭转2018年来的减员趋势。
(二)弹性原因——投资收益。
今年平安重仓的港股、银行股有所反弹,带动投资收益上升。
另外当下实际利率远好于去年同期,对于持有债券资产50%的平安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利好。
平安的投资收益同比大增。
但本期信用减值、其他资产减值同比大幅提升,总投资收益率小幅下滑。
由于减值损失不可持续,在实际利率维持高位的情况下,平安投资拐点已经到来。
(三)短期原因——政策利空。
此外就是国家引导金融机构让利于民,银行业有小微企业、实际利率下行的业务,保险在去年车险改革、重疾新定义落地后,最近银保监会又向各保险公司下发了《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对产寿险公司的意外险业务进行了统一规范。
主要意图是针对高费、高价等各类市场顽疾,《征求意见稿》从精算要求、回溯管理、负面清单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要求。对年度累计规模保费收入超过100万元的短期意外险产品,如过往三个年度再保险后的平均综合赔付率低于50%,公司需要调低报价。
监管层这意思是产品都要更规范,一类一类来。不过占营收比例较高的财险、寿险政策收紧基本已经落地,后续其他险种即使出“让利”政策,对保险公司整体营收影响也不会太大。
(四)偶发原因——华夏幸福等事件。
华夏幸福这个事也不能“事后诸葛亮”来谴责平安,当年的对赌协议非常完善,且保险公司的财务准则需要有一些高分红的公司来计入FVOCI,像华夏幸福这样按照权益法计量的资产,如果不是发生债券无法兑付的事件,单纯股价的下跌是不对公司造成影响的。
吃了08年金融海啸亏的保险公司们普遍都将股票资产配置在了高分红、低波动的银行、房地产等公司上。用事后的结论说平安没去投资一些高成长性的公司也是开了“后视镜”的看法。
率先试行I9的平安注定不会选择大手笔持仓波动较大的成长股,可能会选择少量持仓放在FVTPL中。
平安高层也曾表示,除了高分红标的之外,会通过FOF及MOM的方式参与科创板等其他高成长板块的投资机会。
华夏幸福原先股权+债权风险敞口540亿,现平安在一季报中公告“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及估值调整额为182亿元”,360亿的债权敞口几乎全部计提。作为一次性利空事件(市场早有预期),很有可能出现去年汤臣倍健大额商誉减值股价不跌反涨的情况。
三、平安近半年更强调“温度”。
(一)产品升级肉眼可见。
2017年平安主力重疾险平安福的市占率约为30%,以平安福21为例,平安福21由平安福(2021)重大疾病保险、平安附加特疾10(2021)疾病保险、平安附加中症轻症豁免保险费疾病保险组成。作为平安人寿保障旗舰产品,平安福21提供高达180种疾病保障,覆盖轻、中、重症各个阶段,给予不同疾病阶段专属资金支持。其中,重疾病种由原来的100种扩展至120种,轻症赔付次数由原来最高3次提升至最高6次,并新增20种中症责任,超全保障实现分层守护。
平安福21延续“保障会长大”优势,客户最高可享90%的保障额度增长,若客户在70周岁的保单周年日前不幸罹患轻症或中症,最高可分别增加相当于基本保额60%或20%的额外身故和重疾保险金。如客户达成约定运动目标,最高可增加相当于基本保额10%的额外重疾和身故保险金。此外,平安福21可灵活搭配附加险种,满足客户特定疾病保障需求。如等待期后初次发生轻症或中症,还可免交豁免期内剩余各期保费,保障继续有效。
另外从平安和国寿的主力重疾产品对比(平安福对国寿福)来看。
平安福的缴费期限更灵活;
在赔付比例相同的情况下,平安福轻症赔付次数更多;
平安福在分组六福后,赔付次数也变成了6次,并且恶性肿瘤单独分组,比国寿福更实在;
平安福21在去年的基础上,不但增加了1次中症赔付,而且保费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竞争力明显更强。
在保障增加的同时,保费有所下调,产品更有竞争力。
(二)国内保险业首推保险+服务的模式。
平安今年的重心放在“有温度的金融”上,未来只要买了平安寿险的投保人会享受到以下几种服务:
1、健康管理服务;
2、慢病管理服务;
3、重症护理专业知识传授;
4、养老护理。
(三) 同质化竞争下的“抢跑”红利。
众多周知,在GDP降速,经济转为存量竞争的格局下,同质化竞争非常惨烈,最终脱颖而出的公司都是有着技术、成本优势的公司。
比如准备在港上市的京东物流,依靠智能控制系统和中心仓的模式,使得线上订单能够实现当日/次日达;
又如美团,在疫情期间除了大力推广“买菜”业务之外,其无人配送车更让人眼前一亮。
基于科技、成本优势带来的服务便捷性,是上述互联网公司“圈粉”无数的终极大招。
保险业也是这样同质化竞争非常强的行业。几份不同公司的保险单,如果让普通投保人解读其中的“性价比”,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签单除了取决于保代的销售手段之外,还有就是保单蕴含的实实在在的服务。
以往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事后的理赔工作,属于“幕后工作者”,而电话营销的手段也因为保代和保险公司距离客户较远,效果显得比较差。在新业务方面多依靠保代的圈子,对于陌生客户的拓展显得比较生硬。
而现在客户从签订保单的第一天,就能享受到基础的服务,平安从幕后的服务者,变成了前台的“守护者”。客户与平安互动增加的背后也是信任感的与日俱增,投保人之间的口耳相传效果必然好于保代的营销。
四、平安后续挥棒的时机选择。
(一)买入白马的最佳时点是困境拐点期。
前两天教主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消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联合蚂蚁研究院、支付宝理财智库发布了2021年一季度《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其中调研结果显示,超7成投资者愿意持有基金等理财产品的周期短于一年,近一半受访者只能接受3个月以内的亏损。可见在投资界,不赚钱的焦虑感是非常普遍的,这也许最能解释老粉丝脱粉。
平安近半年来确实在调整,但是半年前也刚刚创下新高。如果忽略公司本身的寿险改革、利率逆周期、监管层引导让利的政策,单独只是因为股价不涨就不看好平安是武断的。
本人是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关注的平安,原因是保代脱落率已经较高,经济复苏后实际利率上行等。至于在几年前买入平安的乡亲可能和现在的赛道股一样,本着趋势投资的心理,硬生生拿成了价值投资。
(二)股价拐点先于改革成功落地。
从当年的深发展到现在的平安银行,从4年前开启“大零售”转型,到现在和招商一争“零售之王”,平安银行在平安集团的管理下蒸蒸日上。
此外平安旗下汽车之家、平安好医生甚至是上海家化都在长牛的路上;陆金所、金融壹账通作为行业独角兽也有望出现长牛。旗下子公司集体长牛的背后是公司优秀的治理能力(平安在国内金融业ESG评级排名第一)。
友邦当时改革用了三年,平安保代人数更多,且改革本身涉及生态(医疗-保险)、服务(温度服务)等此前友邦没有经历过的课题,所以管理层将完工的时间定在了3年后(陈心颖在2020年股东大会表示),但不代表这三年之内股价不会涨。
像平安银行4年前拥抱大零售,或者是友邦2010年开始的人员优化,股价的拐点要早于公司改革完工的时点(友邦2010开启改革,2011年便开启碎步上涨),股价的低点往往是在各类利空出尽之后。
对应上面平安调整的几大原因:寿险主要看保代增员的时机;投资端拐点已经出现;政策端车险的降费已经Price in,在产品有温度的带动下,重疾新定义的影响也将于今年1季报逐步兑现;华夏幸福的投资减值也已靴子落地,教主认为平安盈利的拐点已经到来(股价低位区,但公司股价后续上涨速度还要看改革进度,预计不会立即大涨)。
四、顶流明星经理的选择。
兴全家的两位明星经理董承非、谢治宇管理产品的一季报昨天刚刚公布。前者总体仓位明显下降,持仓中国平安的股数与去年四季度相仿;后者小幅加仓了中国平安,大幅加仓了平安银行。
而平银一季报净利润不负众望出现了中高速的增长,权益法计量对平安构成利好。
与此同时, 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2月底显示A股第一大重仓股就是中国平安。专业投资机构的纷纷看好,我们雪球投资者的信心恢复了吗?
后附今年教主关于中国平安的首发长文:
1.教主“首发”——从中国平安2020年报,看低估值个股“挥棒”时机!;
@今日话题 @市界见闻 @中国平安 @华夏基金 @浦银MSCI @华尔街卖面窝 @红红火火徐懒懒 @谦虚谦虚再谦虚 @连岳 @看透一切的老罗 @没头脑喜欢不高兴 @Sara萨 @旅者志 @老柏树也有春天 @流水白菜 @豆粕ETF @兴证全球基金 @金融三剑客 @chance启航 @中泰资管
平安因为地产暴雷后找机会抄底了,拿到现在终于突破箱体了,按理说今年是低估蓝筹的翻身年,但想起前段时间了解到的还有个雷:大力投资房地产这事是跟最上面有沟通的,但是上面一直反对peter不听劝,后来暴雷求见,鹤没见但传话说剥离寿险业务——只是说个意思,没有强制,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执行。执行的话,影响有多大?还有,剥离寿险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