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CCI)会长、2016-2018年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主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
滕皋军院士是首位医学影像和介入放射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介入放射学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和持续性贡献。尤其在脊柱介入新技术、消化道新型支架研发、支架再狭窄机制与预防等领域有显著成就。
多年来他扎根临床一线,首创了10余项介入治疗新技术,累计完成各类介入手术2万余例次。发明的椎间盘介入治疗技术在国际上被誉为“滕氏技术”。
此外,作为分子影像学的开拓者,他发展了多项分子和功能影像新技术与新应用,并与介入技术融合,引领介入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
由于对国际介入放射学的贡献,滕皋军教授被欧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会、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授予最高荣誉奖。同时,他还荣获了中国医师奖、卫生部和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介入诊疗中心主任 陆骊工院长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珠海市介入诊疗中心主任、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
珠海市人民医院院长、介入诊疗中心学科带头人陆骊工教授,现为同济大学介入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是全国介入医学领域知名专家,在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如肝癌的介入微创治疗、靶向治疗、基因治疗等。
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广东地区最大规模的介入诊疗中心和介入医学研究中心,并且在省内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综合治疗方案。其对于外周血管及大血管介入治疗(主动脉、肾动脉、颈动脉及髂动脉病变等)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
得益于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在介入学领域的推动。近年来,珠海市介入医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各大三级医院和个别二级医院开展了介入诊疗,使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03
摆脱传统手术弊端
开启医学新时代
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通过导管操作技术,将各种相关器材送入血管内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方法。由于介入治疗全程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进行,所以能够准确地直接到达病变局部,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可重复性强等独特优势。
距今为止,介入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已有近60年的历史,介入治疗已经成为继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之后的第三大临床治疗学科。相比之下,血管介入机器人则属于新兴领域。但传统介血管介入手术,存在几个明显问题:
医生穿着铅衣进行手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1)医护人员需要长期暴露在X射线下,必须身着重达10多公斤的铅衣,被誉为“铅衣战神”,但依然受到大量辐射伤害;
(2)血管介入手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长,约5-10年出师;
(3)手术量大,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PCI手术量,在2020年已达到140万台,年增长10-15%,医护疲劳,增加手术风险;
(4)疑难血管病例手术时间长,并发症易发。
针对以上痛点,介入手术机器人应运而生。让介入医生实现隔室操作,摆脱铅衣负担的同时减少了90%的辐射;此外,效率高、学习周期短、操作精准的特性也是让介入手术机器人成为市场追捧目标的重要原因。
介入手术机器人自面世以来一直是手术机器人市场的技术高地与稀缺标的。目前,国内已有微创医疗机器人、润迈德医疗、睿心医疗、唯迈医疗、汇禾医疗、奥朋医疗、微亚医疗、梅奥心磁、爱博医疗机器人等企业布局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且其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品主要处于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我国介入手术机器人赛道虽选手众多,却尚无产品获批。相信随着横琴国际介入机器人手术中心的成立,国产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上市也即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