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外卖、到店酒旅业务拆解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2喜欢:3

外卖UE

这里进行简化处理,将1P和3P合起来计算。

每单收入=总收入/总单量

每单配送费用=配送费用/总单量

每单运营费用=运营费用/总单量

运营费用率=运营费用/总收入

运营费用参考MS给的数据,运营费用率稳定在23%,随着疫情好转,费用投放会逐渐上升,预期未来会上升到26%。

EBIT per order=每单收入-每单配送费用-每单运营费用

由于每单运营费用占比不大,不是主要矛盾,EBIT per order的影响主要来自前面两个项目。

因此,需要预测EBIT per order的变化,就需要预测这两个项目的变化。

每单收入

对于收入来说,可以拆分为配送费收入、佣金收入、广告收入、其他收入。

之前将其拆分为1P和3P计算,但是这两者本质上并没有不同,1P是美团配送,3P是商家自行配送。广告、佣金等费率都是一样的。因此,除了配送费收入,其余的可以将1P与3P合并计算。

佣金率=佣金/GTV=每单佣金/客单价

广告费率=广告费/GTV=每单广告费/客单价

通过预测费用率可以测算出未来的佣金、广告费,费用率具体的预测过程在行业研究中已经说过。

对于配送费来说,只有1P订单需要收取。这里的收入来源于用户和商家,其中美团会给用户一定补贴。

1P每单配送费=配送费/1P订单数量=用户端配送费+激励费用+商户端配送费。

商户端主要承担的是佣金,配送费不会变化,因此不重要。主要是用户承担,补贴率、配送费率变化,会影响用户支付的金额。这也是情景假设中需要调整的变量之一。

每单配送费用

由于只有1P订单才需要配送,因此,只需要计算1P的配送成本。

1P单位配送成本=配送成本/1P订单量

配送骑手中,有全职和兼职,算在骑手日活中

骑手日活=全职骑手数量+兼职骑手数量

通过预测骑手日活的增长来预计整体骑手数量的增长。

管理层给的指引是全职骑手目前数量占日活骑手的40%,未来由于订单量增长,骑手数量也会增长,而且全职骑手占比会提升,由此预计全职骑手的增长。

缴纳人数=缴纳人数占比*骑手数量

缴纳费用=缴纳基数*缴纳比例

社保总成本=缴纳费用*缴纳人数

通过预测缴纳人数、缴纳比例来预计社保总成本的变化。

骑手数量和缴纳比例的界定是情景假设中需要调整的变量。这两者变化将会大幅影响配送成本。这里的骑手数量暂不确定。

1)目前只有全职骑手需要缴纳,管理层表示占整体日活骑手约40%,但是工作强度下降,后续随着订单增长,1P占比会不断上升。

2)2021年8月18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指导意见》。若签订劳动合同,则缴纳社保(约35%),若未签订也可以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参保,但是会低一些(约29%)。目前国家主要关注的是工商保险,成本不到社保基数的3%。

3)小哥的公司一部分是奖金、另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只有基本工资部分需要缴纳五险一金。外卖配送的基本工资预计不会超过社会平均水平,预计社保缴纳基数也是社会平均水平(由于每个地区都不一样,无法测算精确数字)。

基准假设下。

1)假设全职和兼职骑手在23年大规模缴纳社保,但是依然存在兼职骑手只缴纳工伤保险、自愿放弃的现象。只要是骑手,严格按照《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指导意见》进行缴纳。未来随着监管逐渐严格,缴纳比例将达到100%。

2)公司在25年将会增加接近300亿的成本,目前按照规定缴纳10%已经让公司处于breakeven的状态。迫于压力,公司将在23年取消补贴,然后小幅抬升,将超过60%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会增加1.7元的配送费,每单配送费从2.4元增加到4.2元(参考春节配送费达到6元,消费者接受度概率较大)。

在悲观假设下。

1)假设全职和兼职骑手在23年强制按照35%的标准缴纳,缴纳比例将达到100%。

2)公司在25年会增加320亿的成本,假设消费者对配送费极度敏感,公司无法完全取消补贴,将承担70%的成本。消费者所需支付的配送费增加0.5元,每单配送费从2.4元增加到2.9元。

乐观假设下。

1)假设全职和兼职骑手在23年大规模缴纳社保,但是缴纳速度慢,依然存在兼职骑手只缴纳工伤保险、自愿放弃的现象。只要是骑手,严格按照《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指导意见》进行缴纳。假设未来监管依然只关注工商保险,仍然存在兼职骑手只缴纳工商保险的情况,全额缴纳的约80%。

2)公司在25年将会增加接近300亿成本,由于公司仍不完全的代收平台,1P订单中支付给骑手的成本依然高于从商家和用户手中拿到的配送费。未来公司希望能够成为代收骑手工资的平台,通过涨价将成本逐渐转嫁。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25年不一定能完成。美团通过取消补贴将骑手社保完全转嫁,同时还继续增加配送费,转嫁骑手工资。对于消费者来说,会增加2.4元的配送费,每单配送费从2.4元增加到4.8元(肯德基配送费达到9元,美团配送在乐观情况上升到5元)。

到店UE

对于到店业务来说,非常繁杂,行业空间难以统计,但是可以用商户数量来代替。行业的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可以是当前全国服务型商家的门店数量。这里采用欧睿数据的统计口径,由于统计成本问题,可能存在很多商家未统计在内,实际数字可能更大。保守估计未来由于经济压力,营商环境差,商家数量增长缓慢。

美团活跃商家=服务型商家门店数*美团渗透率

美团活跃商家约等于美团的商户数量,通过预测美团渗透率预测美团活跃商家的数量。通过MS调研可以看到,疫情之后商家对线上广告的投入比例明显增加,美团增加40%。22年计划使用线上广告的商家比例也在上升,美团增加37%。因此,就算考虑抖音竞争,预计美团渗透率依然保持每年增长1.5-2pcts不过分。

单位商家的营业额=GTV/活跃商家

目前里面大多数商家是餐饮企业,大约占一半。因此通过上市餐饮公司的餐饮营收可以预测单位商家营业额。2022年参考2020年,公司指引环比6月环比转正,但是保守预计疫情管控不会放松。餐饮公司23年营收预期较高,达到40%,主要是低基数,但考虑疫情不一定能够好转,需要打折,预计15%。后续两年按照2%-3%的速度增长(通胀水平,相当于不增长)。

GTV=单位商家营业额*活跃商家

预测了单位商家营业额、活跃商家便能计算出公司到店GTV

到店业务收入可以拆分为佣金、广告、其他。公司公告的佣金与广告与酒旅业务合并,拆分参考了高盛的口径。

到店收入=佣金+广告+其他

其中佣金与广告占比最大,而佣金基本上保持4%左右的take rate,未来只是跟着GTV上升,不太重要。而且随着商家营销的内卷,线上化提升,美团不会停留在单纯收取佣金的阶段,而是会提供广告服务,未来佣金占比会逐步下滑,而广告收入占大头。

在广告收入中,有超过一半的是CPC,因此,CPC服务将决定到店收入的体量。商家通过美团推广通进行充值(无法退款),美团按照单次点击收费,商家通过竞价确定费用,出价越高,美团将商家席位放在更加靠前的位置,在流量高峰期进行推荐。但是公司年报中没有具体拆分,历史数据参考了高盛的口径。

购买商家数量=活跃用户*购买商家比例

购买商家数量的历史同样参考高盛,在疫情期间购买商家比例反而是上升的,保守估计,22年疫情比例下降1%,未来提升至36%。

年度ARPU=CPC/购买商家数量=单次点击费用*年度点击次数

未来在如果需要预测CPC收入,就要预测单次点击费用、年度点击次数。

单次点击费用

美团的单次点击费用至少是3元,通过竞价的模式会越来越高,流量越高,定价越贵。商家竞价后可能出现翻倍的情况,由于经济疲软,商家头部效应显著,在大商占比提高的背景下,竞价的提升空间也会很大。22年由于疫情,导致价格上涨受限,未来3年按照3%的速度上涨(参考19年),25年到3.7元/次(当前许多商家已经达到4元/次)。

年度点击次数

一般大商家季度销售有2000次以上,说明点击至少也有2000次。换算一下,相当于一天销售20-30单,每天点击量至少是20-30次。如果是一年的话,大商的销售可能超过8000次,那点击量会在8000次以上。

愿意购买的商家基本上都具备一定规模,购买后的浏览量和销售量都不会太低。22年点击量略有下滑,但是考虑商家在20年疫情后对线上营销的投入意愿明显上升,因此下降幅度预计是20年的50%。同样的理由,23年反弹的幅度也会偏小。后续的两年就跟随公司的MAU增长。

ARPU=到店收入/活跃商家

Take rate=ARPU/单位商家营业额

计算出营收后,可通过单位商家营业额和ARPU进行交叉验证。可以看到,双方都在疫情期间有所下滑,但是ARPU在增速要更高,因此take rate会提升。美团指引目前所有费用相加不到20%,许多大商营销费用率(营销预算)在25%以上,take rate在16%不过分(许多券商预期到20%)。

酒店UE

OTA市场规模=酒店行业GTV*OTA渗透率

这里参考MS的预测,MS通过预测OTA的渗透率、酒店行业GTV来预测OTA市场规模。

行业增长主要来源:

1) 间夜量:低线城市的渗透率提升、长尾连锁化率低的商户需要OTA进行宣传、短期客流量

2) 平均房价:高端化、房价、短期客流量

酒店业务收入=GTV*take rate

由于酒店业务重要程度较低,没有进行详细拆分,同时参考了券商的数据。直接通过GTV和take rate计算酒店收入。

GTV=间夜量*平均房价

这里通过预测间夜量(当年入住房间数*入住天数)、平均房价来预测公司GTV。

美团主要是低端民宿,关注短途旅行,而携程主要是高端星级酒店,关注商旅和出国游。目前美团已经在低端占领绝对优势,可以通过高间夜量低毛利实现盈利,未来希望向高端进展,挑战携程。但是个人疫情冲击短期利好,长期判断难度较大。

1)用户定位。目前携程用户超过1亿的用户,而美团接近7亿,虽然用户数量较少,但多为具备消费能力的高端用户,无需为生存担忧,容易产生路径依赖。由于携程的报销功能比美团更为完善,企业客户也没有更换的动力。而当下独居青年却没有接触的高端酒店、甚至出国游的能力,而短途旅行却可以做到,有了这个基础,美团的低端民宿才能快速超越携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团的平均房价会低于携程,间夜量却高于携程。

2)酒店平均房价。地产和酒店平均价格呈正相关,其中之一是地价昂贵会导致租金高企,酒店平均房价自然会高。另一个是供需,一线城市的酒店能够有更高的价格,原因是人口净流入,土地更加稀缺,酒店平均房价可以提升。而低线城市地产萎靡,产业空心化,人口流出,酒店平均房租就不高。显然,高房价能够抽佣的空间要更大。

3)疫情。疫情的冲击导致客运量下降,需求下滑。虽然客运量有所好转,但是相比2019年仍有差距。虽然大家说,由于消费人群的差异,高端商旅酒店会比经济型酒店更加稳定,但疫情管控之下所有酒店的压力都不会小。在这种情况下,美团能够挖携程的商户。主要由于那些只用携程的商户发现疫情之下还有大量库存,不得不去寻找新的方式。2020年携程的平均房价下跌了21%,而美团反而上升了3%,说明了高端化取得的成效。如果疫情管控持续,不排除高端商户为了清库存继续考虑美团。如果疫情放开,商家没有必要找美团也能清理库存,美团的高端化可能停滞。

2020年的7月15日,美团开启“超级团购”。对国际及国内中高端酒店集团进行招商,并优先选择入选“必住榜”的酒店。携程意识到美团对自己商户与用户的餐食,也进行了降价,当前同酒店同时段价格,携程要更便宜,打破了高端品牌的形象。

间夜量

由于22年疫情管控再次严格,经济型酒店较多的美团预计下滑程度可以参考2020年。与携程相比,美团有商户扩张的逻辑,间夜量增速会好于携程,保守估计,尽管疫情管控不会立即放开,商户依然会考虑美团,但预计未来3年美团间夜量增长差于携程,呈现缓慢恢复的状态。

平均房价

美团的平均房价增速一直要好于携程,主要由于高端化的成效。保守考虑,尽管疫情管控不会立即放开,美团依然能挖携程墙角,但预计未来3年底线城市的房价下降抵消了大部分高端化的上涨。

营业收入=take rate*GTV

公司由于当前通过低价挖携程客户,加上低端民宿,take rate预计不会增长。目前公司只有7.5%,而携程有9%,高端酒店甚至达到10%。

对于新业务,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很多业务的商业模式并不清晰,暂时不给估值,后面会进行定性分析。


估值

EBIT=EBIT per order*单量+到店业务EBIT

由于管理层给了很多25年的预期,所以市场也会按照25年来定价。毕竟大家都预期到了现在的亏损,所以光看22/23年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根据25年的假设来定价。美团财务费用较少,可以忽略不计,同时之前年度的亏损可以抵扣税费,剔除与主业无关的非经常损益之后,可以发现,EBIT与净利润相差不大。按照外卖和到店酒旅来计算EBIT的话,25年Best Case为522亿,Base Case为335亿,Worst Case为78亿。其中Best Case也要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到店业务增速与新业务盈利要更加悲观。

Buy price=Mcap/EBIT(15-20)* Base Case EBIT

Target price=Mcap/EBIT(20-25)* Best Case EBIT

市场普遍按照20-25倍的PE进行估值,我们保守给15-20倍估值(取平均),毕竟抖音会给美团带来不确定性、酒店业务可能打不过携程、新业务减亏不及预期。

因此,我们的目标价按照Best Case的EBIT,给予20-25倍估值,计算得到HKD237,买入价按照Base Case的EBIT估值,给予15-20倍估值,计算得到HKD119。由于Base Case的社保缴纳人数的假设依然比较保守,毕竟现在好不容易才缴纳了10%,而且好多还没交齐,政府也只关注工伤保险,23年直接全额缴纳到80%难度也是挺大的。因此这个价格已经考虑了足够合理的downside risk,具备安全边际。(不考虑汇率波动)

当前价格为HKD162,upside=46%,downside=-27%,upside/downside=1.7,性价比不高。

如果倒算回来的话,市场给予美团22年的PE为82x,而我们给予美团22年的PE为41x。如果按照Base Case的EBIT预计,当前价格隐含22年的PE为58x。

SOTP

EV/Sales= =Door Dash*1.1+Yelp+Trip*0.9

由于可比公司尚未盈利,无法采取PE估值,采取EV/Sales估值法,22年公司EV/Sales为。同时,公司业务复杂,采取分部估值法,外卖业务对标Door Dash,由于美团规模更大,具备更强规模效应,给予10%溢价,到店业务对标Yelp,尽管Yelp营收规模只有美团到店业务的1/4,增长也更加缓慢,由于抖音的竞争,保守起见不给予溢价。酒旅业务对标携程,由于美团在OTA的市占率、自身盈利能力与携程仍有差距,给予10%折价。假设可比公司22年EV/Sales处于合理位置,反映了未来所有信息。整体给予美团22年4.77x。如果按照EV/EBIT估值,同理,整体给予美团103x。

$腾讯控股(00700)$ $美团-W(03690)$ $阿里巴巴-SW(09988)$ 

原文链接

全部讨论

02-20 15:46

好文,学习

2023-12-15 14:16

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