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众误解了的“价值投资”和“股神巴菲特”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01回复:175喜欢:498
1、“价值投资”不是买入业绩好的公司
  大众对“价值投资”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买入业绩优秀、发展良好的公司,甚至有人误以为就是买入大公司的股票。这种误读,最容易发生在股市下跌的时候,尤其是从牛市转变为熊市的阶段。
  此时,一些为大众做咨询的分析师、机构、媒体、公司等等,将被套的股票投资,不愿卖出继续持有,还美其名曰“价值投资”。与此对应,同样遭受被套的大众投资者,把这个环境营造的“价值投资”氛围,给自己以安慰。
  我们还是追本溯源。“价值投资”是在20世纪大萧条的30年代产生的,当时,市场处于极度的萎缩状态,造成了很多股票价格非常低廉。在这些低廉的股票中,尤其以业绩下滑或亏损的垃圾股,最为便宜。
  此外,格雷厄姆和多德看到了当时市场中的机遇,那就是,那些低廉的垃圾股其市场价格要低于其净资产。他们的方法是,大量买入这些低廉价格的垃圾股,然后通过股东权益对净资产进行折卖。这就是原始的“价值投资”,是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买入垃圾股票,然后将其净资产卖出,获得利润。
  这也叫作“烟蒂投资”,就是说,被人扔在地上的烟蒂,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但将烟蒂里的烟丝取出来,再卖烟丝或者包装成新的香烟,进行出售获利。这很好理解。我举个例子,有一台旧电脑,原价是8000元买的,现在用旧了主人打算1000元卖掉。此时,“价值投资”把它买了下来,然后,把显示器、主机、硬盘、主板等等,分开拆下来单独进行转售,或者将这些旧的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电脑,重新销售。
  因为当时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这个“价值投资”,非常容易找到很多低廉的垃圾股,进行套利操作,也正是在那个阶段,“价值投资”达到了最辉煌。
  但是,当时间推进到美国二战后,5、60年代的go-go年代股市大涨之时,那些垃圾股也涨起来了,不再是低廉的价格了,哪怕是“烟蒂”价格也高了。这个时候,按照传统的“价值投资”方法,已经找不到可以买入的股票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曾经辉煌无比的格雷厄姆的投资成绩,却并不理想。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他买入的股票,都是最差的股票一路下跌;而他卖出的股票,却是后来的大牛股一路上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师从格雷厄姆的巴菲特先生,开始感觉到了传统“价值投资”已经不再适用新的市场了。所以,在这个时期,巴菲特先生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型,这个转型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巨大成功。这一点,后文将详细叙述。
2、“价值投资”也不是低价买进业绩好的股票
  另外一个对“价值投资”的误读,就是把在熊市,或者股市非正常性暴跌的时候,趁低价买进业绩好的股票。事实上,如果操作得好,这样的投资方法抛开名词的局限,是可以做得很成功的。虽然,按照严格的投资理念来说,这是典型的“成长型投资”。
  在这一部分,我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大众将“成长型投资”误当作为“价值投资”。这容易走进误区。所谓“成长型投资”,简单地说,即指寻找那些在未来几年,主营收入能持续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净利润持续增加的公司进行投资。其核心是“复合增长”,也即是,企业能够以一个稳定的比率每年复合地为股东创造利润。
  所以说,“成长型投资”的关键,除了在熊市或者是在股市非正常性暴跌时买入外,在选股上不能单看业绩好坏,更重要的是看企业复合增长的能力。
  对“成长型投资”的经典著作,即是费舍的《怎样选择成长股》。有趣的是,这部著作最初出版于1958年,当时正是go-go年代即将狂飚之际。费舍作为“成长型投资”大师的原因,就是他在50年代的时候,就清晰地看到传统“价值投资”因为市场变化已经失去效用,而投资更重要的是看企业的发展,不是现在的净资产,应注重动态的价值增长,而非静态的价值分析。
  费舍先生的“成长型投资”,其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撰写的著作中,详细地列举了他选择成长型股票的方法,以及由于选股操作带来的数十年的成功投资。彼此.林奇将他对“成长型投资”的选股思路,具体分为6种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隐蔽资产型以及困境反转型。关于如何在这6种不同的股票中,采用不同的成长型投资方法进行操作,以及如何进行资金的配置,他在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回到本小节的主题。也即是说,在熊市时期,或者在股市非正常性暴跌时,买入利润能够持续复合增长的公司,这样的投资方法,不是“价值投资”,而是“成长型投资”。在这样的投资操作时,关键就不是公司是否大、现在业绩是否好,而是企业是否能够给股东未来几年带来持续利润增长,以及可计算的稳定利润增长。
      中小板的大牛股苏宁电器,也是一只典型的成长型股票,在上市之后,其市场份额不断拓展,主营收入快速增长,当时就是典型的快速成长型股票。但是,在今天市场发生变化,它已经不在是快速成长阶段了,就已不是快速成功型股票了。
3、巴菲特的成功不是靠“价值投资”
  现在大众一说到“价值投资”,就把巴菲特举出来,并将他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价值投资”。这是完全错误的。大众对巴菲特先生存在了非常严重的误读,这种误读又被广泛传播,最后造成了大范围的错误指向。
  我们还是倒回头去,看看巴菲特先生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巴菲特先生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师从格雷厄姆先生,这形成了他早年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直到1970年巴菲特解散合伙公司之前,我估计其大部分的投资操作,大多数采用传统的“价值投资”方法,不过已经有所改变。
  这种方法投资的典型代表,从现在公司名字伯克希尔.哈撒韦就可以看到,它就是“价值投资”的产物。当时哈撒韦是家落后的纺织公司,随着当时国际劳工市场打开,美国纺织企业业绩大幅下滑,走在破产边缘。当时巴菲特以14.86美元每股买入哈撒韦的股份,而该公司营运资金(流动资产减去负债)价值19美元每股,还不包括固定资产价值(厂房和设备)。巴菲特卖入后,哈撒韦的纺织业绩继续下滑,最后他将资产逐渐变卖。
  如果巴菲特照传统的“价值投资”操作下去,他就会像格雷厄姆在1957年那样找不到可以买的股票,不得不解散公司和宣布退休,而我们也看不到世界首富的巴菲特了。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们是写作《怎样选择成长股》的费舍和后来成为他搭档的查理斯.芒格。
  费舍关于“成长型投资”的思想,为巴菲特打开了新的投资思路,所以,他称自己是费舍的忠实读者。查理斯.芒格对巴菲特的影响,有类似费舍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芒格多了从思辩和哲学层面的影响。具体详细的转变过程,目前我没有看到有关书籍记录,这只是我在长期思考后的一个思路,暂时无法详细论证。
  在70年代之后,尤其是进入到80年代以后,巴菲特后来为世人称道的几乎所有成功投资案例,都是“成长型投资”的经典。比如,他投资可口可乐,就是脱离了传统“价值投资”的思路,他看重的是企业长期利润的稳定增长,是年复合利润。对吉列的投资,也是类似。
  至于在市场发生错误时买入的思路,则受芒格影响成分大,巴菲特也承认此点。比如,在所罗门债券危机事件时,巴菲特的力挽狂澜,比如在美国运通卡发生危机时,亲自到餐厅观察后继续买入股票等等。同样,在2007年次贷危机时,突然性的暴跌后买入金融银行资产,也是同样的理念。
4、巴菲特,其实根本不是“股神”
  我说巴菲特根本不是“股神”,其重点不是在“根本不是”上面,而是在“股神”上面。我为什么这样说?这源于大众对巴菲特另外一个严重误解,以为巴菲特数百亿美元的财富,就是靠炒股炒出来的。
  我们回到具体的案例上,比如巴菲特对可口可乐的投资,其实,巴菲特购买的是“可转换债券”而不是普通股。按照“可转换债券”的规则,如果他买入后股票价格没有上涨,那么,他可以获取稳定的债券收益;而如果股票价格上涨了,他则可以将持有的“可转换债券”换成普通股。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操作情况下,无论是股票上涨还是下跌,他都绝对赚钱。这就是巴菲特经常使用的“套利”,也就是他的“安全边际”的经典展现。
  另一个可以说明巴菲特不是“炒股”的经典案例,是对吉列的投资。在1989年7月,巴菲特购买了6亿美元的吉列“可转换优先股”,按照合约,他可以固定地收到每年8.75%的收益,而且这些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的价格能够达到50美元(当时股价为40美元)。在1年半后,吉列股价上涨到了73美元,他进行了优先股转换,获取了巨额的利润。
  通过巴菲特经典的对可口可乐和吉列的投资案例,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他不但不是使用“价值投资”,而且也不是“炒股”,而是使用“无风险套利”。我记得林园的多次成功投资,也是这种“无风险套利”,在熊市时,他大胆地借钱买入可转换债券,或者可转换优先股。为什么,他敢于借钱买入?那是因为,那是稳赚不赔的呀。因为,可转换债券或可转换优先股本身就有固定收益,如果这个收益高于借款的利率,那不管买入后股价是涨是跌,都是无风险套利。
  除了从买入证券不同品种上,我们说明了巴菲特不是“炒股”获得财富之外,还有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可以证明他不是“股神”:资金管理。实际上,在我看来,巴菲特先生除了上面讲到的“无风险套利”外,更令人对他崇敬的是他的资金管理。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除了证券资产外,重要的是还拥有全资控股的公司,以及几十家保险公司。他全资控股的公司,最经典的代表可以是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和喜斯糖果。巴菲特收购这些公司,是因为它们能够贡献现金流,而不需要资金投入。在收购之后,他只要求管理者维持原有经营即可,但不能将利润投入研发和营销,而是抽出来归他掌管。至于巴菲特掌管的保险公司,就有几十家之多,尤其以再保险公司为主。
  为什么巴菲特要把控股公司的利润抽走,拿到自己手上而不让企业去研发、营销、拓展?为什么巴菲特要拥有那么多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这两个问题,就问到了巴菲特真正作为世界大师的关键了:他将控股公司的现金、保险公司收取的现金,全部收集起来,用于再投资。
  从管理资金的层面上来讲,巴菲特应该被当作一个超级企业家来理解,而不是“股神”。他通过这种方法,汇聚起大量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现金资本,然后用它们再去收购企业、股权投资。以保险公司为例,当年不需支付利息地收取现金,到几年、几十年后才赔付,但几十年的时间后他已经将最初的资本,大幅度地增长了。
  当阅读完这部分之后,你还认为巴菲特是一个“股神”吗?他认为他的数百亿的财富,就是靠炒股炒起来的吗?你还认为谁谁谁是中国版的巴菲特吗?放眼中国无数涉及巴菲特的书籍,我不得不说,它们大多数都是在误读,都是在误导投资者。巴菲特虽然不是一个“股神”,但他是一个套利投资的大师,是一个管理资金的大师,是一个超出普通意义的超级企业家。
5、结语:误读了的知识,盲目了的大众
  中国证券行业的周边市场上,充满了太多的误读、滥用了。当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点开网页、翻开书本,无数的误读、滥用汹涌过来,充满了被咀嚼过的、被曲折过的、被误解了的知识。媒体以此生存、分析师以此生存、投资咨询公司以此生存,它们营造了一个整体“误读”的环境,这些环境将普通投资者包围,使他们变得盲目了。@释老毛 @我是表好胚 @价值at风险

精彩讨论

N_W_2014-02-12 10:14

1、格雷厄姆没有写过名为价值投资的书,他写的是证券分析。最关键的思想是股权的价格是围绕其价值运作的,把价格和价值联系了起来。所以外界称之为价值投资,只要以这个思想为基础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至于对于价值如何确定,格老对其有自己的称呼,如低于净运营资产的叫net-nets。只称格雷厄姆式投资为价值投资明显是教条化和对调了因果。
2、不以价值为基准能否称之为投资。成长本来就是现金流折现中的一部分,也是价值中的一部分。后来格雷厄姆也是确认成长在估值中的地位并写进证券分析中的。
3、所以成长投资应该是价值投资的一位成员,成长投资应该更积极得宣传自己是价值投资不可或缺的一员。而现在有人却希望把两者分裂,一种是为了体现不同获得名声,另一种是为了让成长脱离价值的束缚。而个人认为第二种思想明显是危险的。
4、很多人以巴投资伯克希尔失败为例体现格雷厄姆式投资的落后性,而事实上,通过格雷厄姆式投资获得了极大的名声和极高的收益率。买下伯克希尔的资金都是依靠之前多次的此类投资赚取的,并且这部分也不足以让其死亡,从其后面的说法来看,其实是错在投入过度。格雷厄姆式的投资并不代表不失败投资。
5、巴说过:如果我只学习格雷厄姆一个人的思想,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不过当世界第二的富豪说出这样的话时候,我并不认为他的意思就是继续格雷厄姆式投资我就不会成功。巴是个很会说话和很会夸人的人,所以他所有的话背后都要重新思考。
6、巴菲特确实不应该被称为“股神”,太狭隘了。
7、一直不认为格雷厄姆式投资是最赚钱的方式,但不失为一种较安全的投资方式。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承受能力确定自己期望的收益和风险,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即可。格老的目标是寻找一种大众能够简单培训的投资方式,只是人心无法简单培训。

健太2016-07-04 11:33

我觉得笔者越说越离题了,巴菲特的财产多少,虽说不能与炒股完全联系,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巴菲特在股票市场中以长期投资并且他所买的股票都是低风险跑赢大市的股票,你说他不是价值投资?你给我试试看,我给你钱买可转换债券,你能长期买个不跌的股票?可转换债券只是安全边际的一丛保险罢了,选股和长远眼光,才是被评为股神的关键,同时也印证了价值投资的意义,而且价值投资,以保本为最基本的基础也是价值投资的最基本条件,所以巴菲特所做的,都是价值投资所要做的,只是笔者和大部分人还没看过关于此类的书吧,也可以参考聪明的投资者,和给股东的信,关于价值投资的深入了解,巴菲特正是把人们认识的炒股,以投资的方式去教育我们股票获利的真正意义,说这么多,笔者一直强调巴菲特不是炒股,没错啊,本来人们认识的巴菲特都不是炒股,只是笔者认为是罢了,是按照分析公司前景的方式去投资,而不是看什么K线MACD来几天获取差价,所以价值投资与股神是息息相关的,价值投资与安全边际也是息息相关的,只是笔者不理解价值投资的意义,从而说巴菲特不是从股票仲赚取他现在这样的财富罢了.我压根就不知道笔者想什么,说什么价值投资不是低级买进业绩好的股票,你说说巴菲特不是低价买进可口可乐这些业绩好的公司?难道高价买业绩差的?价值投资本来就在低价里面研究了很多时间,业绩好只是预测未来的安全边际,所以低价买入业绩好持续增长的股票,正是简短地概括了价值投资的意思.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