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下中小银行众生相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12

来源:公众号—— 谈谈市场聊聊生活

作者:在下小轩


“哥们,季末还有额度吗?”

“还有一点~”

“帮代10个,14天吧!”

“三个月起步,6%以上!”

“啊….”


“哥们,季末还有额度吗?”

“还有一点~”

“帮代10个,配资80BP,一个月吧!”

“三个月起步,120BP以上!”

“啊….”


“哥们,季末还有额度吗?”

“还有一点~”

“帮代10个,3个月,6%吧!”

“银行规模500亿以上,底层AA以上”

“啊…”


从3月上旬开始,这样的对话逐步升级。银行同业间的资产方已逐渐从去年的“准甲方”向“纯乙方”过渡了,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3月初传出某些银行被取消一级交易商资格,到银监、证监主席纷纷表态支持央行对大资管的监管,再到人行各中支约谈各地法人银行后,大家才如梦初醒,原来MPA不是纸老虎啊。人行已不是那个平日大家眼里里只会絮絮叨叨,关键时刻仍忍不住出手相助的慈母;慈母在被爷爷赋予严管孙子的职权后,已然变成的声色严厉的暴父!“四点头寸自然平,季末资产自然转”,这个*俗已经不奏效了。

各次调控的大潮中,每次受伤最深的总是中小银行;规模小;意味着抗政策风险能力弱(当然你说你硬要违规是另一说了)。传统板块苟延残喘了多年,金融市场板块已成为大部分中小银行利润增长、规模扩张、监管指标达标的最终兜底部门。去年的低利率环境下,“以量补价、适度错配”的策略还言犹在耳。今年一看,去年做大的低收益资产与与上调100BP的长期资金价格倒挂了,还不算债券浮亏。水多了应该加面,如今面多了,水却没了。而行内的利润目标还是按去年幅度增长,先加水吧。MPA超了,无非是提高点准备金率,赚的钱够那点损失不就得了;再说,哪次监管调控,最后市场不都还是有破解办法的嘛;所以,按既定方针办!可这次,事情发生了变化…

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绝人之路。该如何破解呢?同业们有如下观点:

一继续搞!(MPA指标调控非本部门职权)MPA是全行性的指标,计财(资负)没下明确指令前,继续高歌猛进。完不成利润是死路一条,迟死总比早死好。先占额度再说,不行少放点贷款呗。再说,央行处罚的都是一级交易商,反正我们机构近几年也做不了一级交易商;还有,现在是杀鸡骇猴,但大家都超了的话,就法不责众了。

二先躺着,静观其变。债券已经被套,再进去或又被埋。同业投资目前与长期资金价格点差太小(同业存单4.7,非银资金池才5.2),利率的传导或还要2.3个月,不如留着子弹,到时候再搞非标吧;或债券形势明朗后,搞点长债吧。

三该做点改变了。MPA包袱重的,加快资产流转,搞点私募ABS;渡过一季度末,四月就还是转资产吧,不能压在季末了,亏也要做;投资端的资产价格要求再高一点,看到合适的再投,要不机会成本太高了。再搞点过桥等不占规模不占资金的中间业务,赚点小钱,能补一点是一点吧。

MPA包袱轻一点的,今年主要干季末资金或代持生意吧,资金和规模都埋伏在季末,一年干上四票,利润也差不多了!大道若简,用最简单最安全的办法,能赚到钱才是硬道理!

以上或都是不错的办法,核心是要切合本行实际。但有一点大家隐隐中或是有共识的:此界政府做事的确是有定力的,要做的事情貌似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严峻的形势才刚刚开始,不要抱有幻想。改革无非是利益的重新再分配,金融市场或将如屡次调控下的地产行业一样,强者恒强,弱者出局。

这样的话:

1.中小银行同业业务野蛮生长的时代或在近几年要缓一缓了,屌丝逆袭的故事再难听到(如某某银行规模三年前小几百亿,现在变2.3千亿),遍地开花设分部机构将休矣。

2.没有几把刷子的机构生存或愈加困难。在传统负债业务短期难以见成效的现实下,金融市场要想赚钱无非或是提高交易能力,或是加大信用及其他风险分析能力,或搞点中间业务,或是扩大同业负债渠道降低负债成本同时提高负债的可获得性。前两者最为关键,是重要的开源之道(当然,要提高也非一蹴而就);中间业务也只是碎银子;后者只是节流。

3.主要客户为中小银行的非银机构,大家可能要同甘共苦了(有些可能要抱怨,还没同甘呢,就要共苦了)。

4.中小银行金融市场从业人员或要去产能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此形势下,收入预期要降一降了(有人说债券是有周期的,或者明年会好呢,但整个部门不好,你会好吗?)。同时顺带建议周末练一下厨艺吧,或者过两年可以用的上呢?比如开个小饭馆…

大家觉得呢?

-- 在下小轩

2017年3月25日

————————————————————————————

上市银行:吴江银行 招商银行   北京银行 张家港行 贵阳银行 无锡银行 江阴银行 常熟银行 南京银行 杭州银行 江苏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