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卖疯了!我为什么要说“又”呢

发布于: 雪球转发:8回复:17喜欢:18

今天看到一条理财市场的新闻,

各大商业银行的大额存单产品卖疯了。

大额存单,风险等级为R1,其风险等同于存款,

保本保利息,临时要用钱还能提前转让。

我随便打开一家银行网站的大额存单销售页面,瞅了一眼,

果然,售罄。


银行的投资品种按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

R1,R2,R3,R4,R5。

R1代表低风险,适合保守型客户,保本金,风险最小收益也较低。

R2代表中低风险,适合稳健型客户,不保本金,但本金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浮动相对可控。

R3代表中风险,适合平衡型客户,不保本金,具有一定的本金风险,收益浮动且有一定波动。

R4代表中高风险,适合进取型客户,不保本金,且本金风险较大,收益浮动且波动较大。

R5代表高风险,适合激进型客户,不保本金本金,风险极大,收益浮动且波动极大,极端情况下可能损失全部本金。


如果你去银行,

遇到热情向你推销理财产品的客户经理,

自然就会发现。

银行销售主打产品,是有周期性规律的。

用一话总结就是:

哪个好卖,就卖哪个。

哪个最火,就卖哪个。

哪个涨得最多,就卖哪个。

有人说,这不三句么?

嗯,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发现规律。


比如2019年股市大涨后,

银行发现股票型基金,

混合型基金卖得好啊,

于是加大力量,重点推销公募基金。

中国公募基金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

军功章里有银行的一份。

一时间,

形成了赛道股抱团和公募基金热销的反身性循环。

在机构资金的抱团效应下,

赛道股持续上涨。

于是,更多资金涌入公募基金。

接着,公募基金继续追高买入赛道股,

使得赛道股继续大涨。

然后,更多新资金涌入公募基金。

如此循环往复。

理财客户赚钱,

银行赚代销费,

公募基金赚管理费,

上市公司高管减持赚钱,

市值高位再融资投行赚钱。

股神大V开网课卖知识赚钱。

你好,我好,大家好。


终于,时间到了2021年2月之后,

股市出现一波调整,板块分化较为明显,

市场处于一种震荡的格局。

消费、医药等赛道纷纷化解,

只剩新能源板块和大宗商品周期板块强撑门面。


由于形势开始变得没那么和谐,

部分前期高点套牢的客户开始投诉,

银行不再玩命销售股票基金,调转枪头,

开始热销一种叫做“固收+”的理财产品,

这类产品用债权类固收策略铺底,

加上较少比例的股票类资产混搭,

只要股市不大跌,

则固收+可以发挥其既稳健又有一定超额收益的优势。

于是,

客户找到了一款风险比股票小,

收益比存款高的产品,满意了。

把客户服务好了,银行也满意了。


然后,时间不知不觉地踏入了2022年,

投资理财市场突然就进入了Hard模式。

股市开启暴跌,A股、港股、中概股遭遇血洗,

固收+策略也开始不灵了,多支固收+产品开始跌破净值。


今天看了篇网文,

说许多买了银行净值型理财的年轻人一脸懵逼,

仿佛世界观被刷新了,银行理财也能亏钱?

是的,公元2022年,最后一批保本保收益的老理财成为历史,

新的净值型银行理财,已经变成“不保本”的渣男。

我随手看了眼网上的一些银行净值型理财。

几个月内,亏损幅度在5%-10%之间。

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大趋势下,

未来人们必须接受保本型产品越发稀缺的事实。


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各大商业银行的大额存单产品火了。

毕竟在亏损累累的投资产品面前,

保本的产品瞬间成了高富帅。

平均收益3.5%左右的三年期产品,被一抢而空。

细心的银行客户经理们发现,自己卖产品的规律是:

先卖R5,再卖R4,接着卖R3,然后卖R2,最后卖R1。

客户的风险承受力越来越低。

从对R5产品趋之若鹜,到现在R1产品抢破头。


一位刚刚完成了一季度存款KPI的客户经理说:

这些年来,卖了这么多产品,

还是卖大额存单舒心,至少客户投诉的少。


一位记性不错的老客户经理说:

上一次大额存单如此受欢迎,还是在2018年下半年呢。


$上证指数(SH000001)$   


又卖疯了!我为什么要说“又”呢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