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雇了140万人,马云只雇了50名员工,谁更会卖保险?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据媒体的数据,中国平安2018年雇佣了近140万保险销售推销保险;

马云的相互宝团队一共才50人,但有3亿客户加入相互宝;

那么,谁更会卖保险呢?

保哥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绝对不是马云。

最近有很多媒体新闻稿都在传,相互宝怎样低成本地干过了传统保险。

但大家似乎故意混淆了概念,相互宝压根就不是保险。


在相互宝的产品说明页面,我们可以看到官方的说明:相互宝不是保险,只是一个互助共济机制。

所有加入相互宝的成员靠平台形成互助组织,平时你需要分摊非常低的互助金,如果自己一旦生了大病需要保障时,其他成员就会提供互助金。

这种互助形式与传统保险的本质,明显有着天差地别。

那么保哥是如何看待相互宝的呢?今天给各位分析一下利弊与影响。

相互宝是医疗众筹

首先,无论你买不买商业保险,都可以加入相互宝。

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操作简单:用户从进入页面,了解到最后加入相互宝,基本不需要超过1分钟。

恐怕点个外卖都没这么简单,所以6千万相互宝成员其实不多,应该只要触达了的用户都会加入的,这个数字肯定能够在未来两年翻倍到3亿甚至更多。

这就引出来第二个原因,加入相互宝的成本低。我们可以看到相互宝页面最醒目的地方“0元加入”,以及说明里会告诉用户,成员分摊金额不会超过0.1元,每月14和28日是分摊日。

看到这,大家立马就会在心里算笔账:如果我加入了,每个月的支出最高不超过0.2元,0.2能买什么?四舍五入完全就等于没花钱,白捡一个大病保障。


一旦生病的话,还能领到30万的众筹款,天底下恐怕没有第二件这样的美事了吧?

加入!给全家都加入!ALL IN!

可能有人想问,为什么这么好的互助模式之前没有人想到呢?

保哥觉得,肯定有人想过甚至实践过,但也只有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最后能做成这件事。因为有阿里的品牌背书,大家才会信任平台的互助模式,换作任何一个小平台做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用户心里都会开始警惕,本能地觉得“肯定有鬼”。

不过我们加入归加入,得记住一点——相互宝是医疗众筹,它和商业医疗险的最大区别是:赔不赔,赔多少,你完全拿不准。(哪怕最后闹到跟相互宝打官司,你打赢的概率都会很低噢)

相互宝的赔偿:由加入的成员组成赔审小组来判断,与相互宝平台和蚂蚁金服无关。

医疗险的赔偿:保险公司根据资料判断,赔偿必须由保险公司承担,如果合同规定保险公司该赔,但不赔,是可以告上法院的,并且消费者胜的几率往往较大。(很多保险公司为了口碑,哪怕不是自己该理赔的也给赔,以求降低事件影响)

这下看出区别了吧?

相互宝对传统保险有影响吗?

相互宝和传统商业医疗险虽然不能相提并论,但两者的用户群体之间是有重叠的,所以相互宝的创新肯定会对传统保险产生一定影响。

比如香港某分析师就表示:“对传统保险公司的直接影响是它们可能失去大众市场,因此定价可能面临压力。”

因为相互宝会给很多用户传达一个讯息:你每个月只需要花0.2元不到就可以获得大病保障,干嘛还要每个月花1000在商业保险上?

不过保哥认为,在前期的投保流程中,相互宝是完胜传统保险的,信任+便利+低成本,这些能够说服用户的硬条件,传统保险公司,或者说保险代理人们很少具备;但加入之后,相互宝后期的评审和理赔呢?

保哥有看过一些报道,其中一个理赔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某男子加入相互宝后患重疾,平台审理结果是,最后只给报销了94元。我们看病缺的是那94块钱吗?!显然不是。所以如果相互宝后续的理赔根本达不到大家的期望,很多人要么退出,要么还挂着,但肯定会去寻求更强有力的保障——医疗险。

可惜由于国民对保险的认知不够,等到相互宝覆盖到3亿左右用户时,大家可能会认为所有人都只需要加入这个互助平台就够了,至于商业险,都摆摆手,“不了都是骗人的”,那时候就很尴尬了。

因此在这个发展形势下,传统保险行业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向大家科普保险知识,教育市场,同时保险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地专业化。

很多保险公司的口碑实在太差了,连很多保险代理人都是被公司口碑给拖累的。你说一个口碑差的保险公司,和马云一手打造的阿里系,用户会更倾向哪个?

要相信,最后能在行业发展的浪涛中保住底裤的,还是靠实力和良心服务客户的,坑蒙拐骗那一套迟早会被发现是在裸泳。

最后保哥再给大家总结一下:相互宝可以加入,但是不要完全指望它能给你多少保障。商业保险配置建议大家量力而行,该配全的配全,连华为这么大的企业都有芯片“备胎”计划,你的生命财产安全可是没有备胎的,难道不是更需要做好万全之策吗?

呃,放错图了,是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