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值退市“快刀”,如何斩掉垃圾股这团“乱麻”?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导语: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不仅是市场吐故纳新、维持动态平衡,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更是发挥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必经之路。

退市制度的现状

  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是指证券交易所制定的关于上市公司暂停、终止上市等相关配套机制的制度性安排。

  然而,退市涉及利益主体众多,每每有上市公司到了退市关口,都遭遇重重阻力,有时甚至连续几年都没有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退市制度形同虚设。A股退市制度实行18年来,退市公司的数量也就在百余家左右。

形成这种退市不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退市去向单一、退市后流动性不足问题构成了企业逃避退市的动机,目前被强制退市的 A 股公司的唯一去处就是新三板市场,但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不足严重打击了企业退市的意愿;

  2.规则上的不统一使得很多本应退市的公司可以通过调节非经常性损益来规避退市标准;

  3.上市公司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是包含了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共同体,重要股东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资本玩家的风险运作无一不是阻碍企业退市的强大阻力,壳资源的刚需、市场共识与配套措施的欠缺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

  好在近年来由于管理层对退市制度作出了进一步的完善,加大了对退市工作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引入了“面值退市”制度,上市公司退市的数量开始增多,A股市场上市公司退市不力的情况在近年有所好转。

  在坚持市场化的导向下,2014 年 7 月,A 股确立了 " 主动退市 " 和 " 强制退市 " 两大体系。

  " 主动退市 " 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赋予上市公司更大的自主决策权。" 强制退市 " 则规定了因触发交易类、财务类在内的退市指标和因欺诈上市、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而被强制退市的情形。

  其中," 强制退市 "体系中的面值退市制度成为了垃圾股们挥之不去的阴影。

面值退市制度的意义

  面值退市制度刚推出时,很多人都以为,除了退市股,A股要跌破一元面值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都没有把面值退市当回事。

  没想到这件事并不遥远,这么快就接二连三出现了面值退市股,后面可能还将出现更多的面值退市股。

  去年中弘股份成为“面值退市第一股”,今年陆续有雏鹰农牧华信国际刚刚锁定退市命运,*ST印纪(印纪传媒)、*ST大控(大连控股)和*ST神城(神州长城)也跟着提前拉响面值退市警报,而3次在退市边缘徘徊的*ST华业,目前仍面临“生死一线”,这些面值退市公司占据了今年退市公司的一半。

  从这样的发展趋势看,面值退市股今后可能将成为退市股中最大的一个“门类”。

  面值退市的频繁出现对 A 股市场有多重意义:

  1.它标志着 A 股多元化退市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建立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秩序,释放劣质股票吸纳的社会资金,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2.它标志着 A股壳时代的衰落,壳资源价值逐步消解,不再像之前一样奇货可居;

  3.它对其它垃圾题材股、st股产生了较大的震慑,有利于扭转炒差炒小的不正之风,进而重塑 A 股生态;

  4.它给一元股上市公司敲响警钟,未来市场中有关一元股、二元股退市的预期将明显上升,整个 A 股上市公司的退市压力也会随之增大。

  “面值退市”之所以能够成为目前A股市场上市公司退市的一个重要渠道,甚至能够在市场上产生一定的震慑力,关键在于“面值退市”是目前A股市场上最快的退市通道。

  根据上交所深交所公布的新退市制度方案,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的公司即触发终止上市红线。而一旦交易所作出了终止上市的决定,公司股票就将进入30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交易,交易结束,股票就正式退出A股市场。

  与其他方式的退市相比,“面值退市”不仅少了“风险警示期交易”的环节,更少了暂停上市时间等待。暂停上市的期限最少是6个月,有的公司更是一“暂停”就暂停了好几年。可见,“面值退市”是目前A股市场上效率最高的一种退市方式。

该不该设立“面值退市自救期”?

  或许正是由于面值退市“效率高”的缘故,一些习惯于“暂停上市”方式退市的投资者以及市场人士,对面值退市这种快速的退市感到不适起来。

  有机构建议,放宽面值退市的规定,允许上市公司在股价连续10个交易日跌破面值之后,主动申请停牌来实施自救。停牌的时间最长可达半年,让上市公司及大股东有充分的时间来提出改善公司基本面,或引入真正有能力拯救公司的重组方。

  该建议的核心诉求就是给上市公司设置一个为期6个月的“自救期”,让上市公司进行自救,这与目前其他退市方式的“暂停上市”有相似之处。

  在笔者看来,这种设置“面值退市自救期”的做法显然没有任何必要,甚至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正所谓未雨绸缪,上市公司真要自救,根本就不应该等到公司陷入险境,濒临退市的时候才来自救,从出现业绩下滑到经营困难再到出现退市风险,公司有的是时间自救,何必要等到公司股价已连续10个交易日跌破1元面值之时才来自救呢?

  等到公司濒临退市之时再来自救,这显然只是临时抱佛脚了,自救的意义非常有限,除了拖延退市的时间、降低退市的效率之外,只能是给上市公司一个苟延残喘的机会,给市场游资一个投机炒作的机会,并不能真正让上市公司进行自救。

  前文提到的“面值退市第一股”中弘股份之所以退市,直接原因是股价低于面值触发退市指标,根本原因则在于公司不断发生重大风险事项,积重难返之下,投资者用脚投票。

  2018 年以来,中弘股份连续发生多起负面事件,包括多项逾期违约债务、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高管陆续离职、股权司法冻结。公司业绩也出现大幅下降,2018 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亏损 18.84 亿元,同比减少 2379.61%,与此同时,公司 2017 年的一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三季度报告均涉嫌虚假记载情况被立案调查。

  这种屡次出现财务造假,债务违约,被司法冻结股权的垃圾股,除了给一些炒家提供炒壳的机会之外,还有任何价值可言吗?

  目前A股市场上除了这些已经面值退市的公司,还有多家公司股价都低于1元,面临退市的风险,挣扎在退市的悬崖边。

  但也正是因为在众多濒临“面值退市”股中,有的公司能“自救”成功,加上这些股票普遍价格都很低,市值很小。因此,市场上有很多投资者沉迷于此类股票的炒作,对低价股有着特别的“偏爱”。

  许多投资者会忍不住冲进去,而背后的思路就在于炒重组、炒低价,与赌博无异。而这种拖延与投机炒作,显然不是市场所需要的,与市场的健康发展背道而驰。

  可见,设置“面值退市自救期”,除了降低“面值退市”的效率之外,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面值退市”陷入与其他退市制度同样的泥沼当中。

总结

  总的来说,目前A股的退市公司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以市场甚为关注的美股为例,在1995年至2005年十年间,美国三大股市共有9273家公司退市,基本上每年1000家左右。而最近10年,纽约交易所股票退市的比例高达6.6%,而纳斯达克则达到7.6%,每年退市公司数量甚至比每年新上市公司数量还多。

  优胜劣汰,是一个成熟资本市场的生态规律。与之相比,A股上市公司的退市显然还只是刚刚迈步而已,完全没有可比性。即便是在退市力度加大的今年,目前真正退市公司的数量也还只有几家而已。

  因此,对于当下的A股市场来说,显然不是要削弱上市公司退市的力度,而是要加大上市公司退市的力度,将“面值退市”进行到底。随着退市制度的不断完善,相信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会更加盛行。(来源:资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