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端来说,做好的民营医院的壁垒非常高。
从需求角度来说,在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后,好的医疗服务是无限追求。
目前公立医院为主体,民营医院为辅的格局基本上是不会改变的。公立医院面临政府投资大,运行需要财政补贴的问题,致使即便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想增加公立医院的数量,各方面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另外,医院运营方面,因为种种原因,即便在同样的标准下,公立医院运营成本也是明显高于民营医院,这其中“非营利”三个字也许就是罪魁祸首。
基于医疗不灭的需求、公立扩张的难度,很多资本对民营医院的未来非常乐观,甚至未来民营有可能在某些区域成为医疗卫生的主体力量。
民营医院开设没技术含量,可以快速复制?
医院的建设、运营、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学问,其中涉及了大量对“人性”对理解。再举几个例子:我见过明星大主任带团队出来创业搞医院,半年下来被建委、卫生局、消费、环保、工商等等部门搞的晕头转向,然后还被各种举报。我还见过某些民营老板打算进入医院运营行业,挖了一批院长、大主任带团队。一年后,因为理念完全不同,不尊重知识分子等原因,院长、大主任带着小医生离职,护士长带着小护士离职,给老板只留下前台、行政和打扫卫生的阿姨。我还见过公立院长带大主任出来创业搞综合医院,为了留住大主任,每人承包一个科室,但是由于初期股权设置的比较粗躁,导致后面尾大不掉,扩张乏力,痛失发展机会。
做医院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赚运营钱、赚慢钱的思维逻辑。当前很多资金是做房地产起家的,开口闭口就是讲一年千亿的生意,这种思维是绝对做不了医院。因为大家的思维模式是完全不同,他们习惯了赚快钱,会逐渐受不了每家医院营业额从几百万开始做起来的过程。
一个企业如果能把自己的医院做大、做强,一定是有管理优秀,一定是尊重知识分子,一定和医生利益充分绑定的,一定是把“度”拿捏的非常到位的。
当然,有人拿出爱尔眼科的持续快速发展的例子。目前看,爱尔眼科的确是最优秀的专科医院,而且在近期的危机中,管理层的表现几乎是无可挑剔的。其实,眼科更倚重器械的特性对于他的快速发展也是所帮助的。我这里要说的是,爱尔的优秀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容易做,事实上,中国有一堆年销千亿的房地产公司,却只有一个年销百亿且稳定盈利的民营连锁医疗。
如果一个人的投资期望是企业长期年化增长30%以上,您真的不适合投资医院,您适合做梦。
民营医院非常赚钱,民营医院拿走了最赚钱的部分。
这就属于典型的胡扯了。在21世纪初期,亏损的公立医院遍地都是,大量公立医院被拍卖,甚至低价处理。这是什么原因?由于亏损和无止境的财政补贴,政府也吃不消,把这些亏钱的包袱打包卖掉。
民营企业接手后,有些迎来了大发展比如通策;有些靠着运营赚些慢钱过日子;就几乎没听说过民营接受后还在继续亏损的。
上面也说过公立医院的运营成本是明显高于民营医院的,这是分析两者的核心之一,但具体的原因,本文不适合深挖,不然也发不出来。
但是,爱尔赚钱的时候说眼科赚钱,其他不赚钱;通策赚钱的时候说牙科赚钱,其他不赚钱;锦欣赚钱的时候说妇产科赚钱,其他不赚钱;海吉亚赚钱的时候说肿瘤赚钱,其他不赚钱,这就属于典型的过分了。
那是因为某些人自己在哪,哪儿就得赔钱!
$通策医疗(SH600763)$ $和仁科技(SZ300550)$ $爱尔眼科(SZ300015)$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非营利”三个字就意味着极高的运营成本。不仅免税还需要政府给与补贴,一般7%-12%都有。海外热衷非营利,因为能带来更多利益,免税、捐赠抵扣、医生集团的利益、高额的管理费、租金、董事会高到起飞的工资等等。非营利在中国更是花样套利,最终一切利益都在实控人手里。
$通策医疗(SH600763)$ $爱尔眼科(SZ300015)$
拿台湾举例子,早期也都是公立医院,后来逐步发展到以非公非营利性医院为主,当时政府给了企业办医院很大的扶持力度,否则不会有企业家愿意去做的,民营进入医疗想鲇鱼,给公立医疗带来了很大的竞争,让整体的服务水平提升很大,后来逐步发展成熟,扶持才逐步退出。目前,我们的整体医疗市场非常大,应当是多层次的供给,让整个医疗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公立、非营利、营利共存才是比较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