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和京东先后发布财报的那几天,所有分析师在电话会议上都在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怎么看接下来的消费复苏?”这个问题难道是张勇或徐雷可能回答清楚的吗?相信等到下个星期的拼多多财报电话会议,分析师还会拼命向陈磊提出这个问题,也照样不可能得到清晰的答案。
而在百度的电话会议上,除了广告业务的复苏节奏,所有人最关心的都是:“文心一言”与ChatGPT的差距有多大,何时能投入商业应用?这个问题同样不可能由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回答。就算在“文心一言”发布会举行之后,市场也花了长达48小时逐渐评判其技术水平,而且这个评判过程至今尚未结束——由此导致了百度股价像一只小盘股一样大起大落。
事实上,绝大部分投资人(无论中国人、美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恐怕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听中概股的业绩电话会议,甚至难以抽出时间去细读其财报。他们的时间可以花在如下更有意义(对市场影响力更大)的事情上:耶伦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拜登就银行业危机的电视演讲;鲍威尔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我国经济政策制订者的新闻发布会;国新办关于1-2月经济数据的发布会;黄仁勋关于AI行业最新进展的演讲。等等,等等,等等。
或许你会认为,美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乃至银行业状况都是短期的,长期价值投资者不应过度考虑这些问题。即便如此,你总不能不考虑中美脱钩的风险,以及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度不断攀升的长期影响。因为中概互联网公司比其他大部分公司都更依赖中美经贸关系的和睦,以及美国机构投资者的信任。(那些认为仅靠国内投资者就能撑起互联网大厂估值的幼稚言论,在2022年已经彻底暴露了其错误本质。)
即便你对上述信息也毫不关心,完全聚焦于所谓“公司基本面”,那么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现在对于一切科技公司最重要的基本面就是AI,而AI技术及应用的主动权并不在中国公司(无论是不是互联网公司)手中。把时间花在与ChatGPT交流上,观看微软、谷歌、英伟达关于AI应用的发布会,乃至加入几个AI技术大拿群,可能都比研究中概股财报有意义。例如,“百度/阿里/腾讯能不能做出ChatGPT量级的应用”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测试它们推出的应用去回答。(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不能。)
2021-2022年,研究中概互联网公司财报的意义也比较小,因为当时大家最关心的是行业政策问题,以及线下消费何时全面放开的问题。就我个人的观感而言,当2020年四季报公布的时候,或许还有80%的投资人在认真关注;到了2022年三季报公布的时候,恐怕只有20%的投资人还有兴趣了(其中也有人假装感兴趣)。大家都知道问题的关键不在财报、不在财务数字、不在管理层的业绩指引,也不在分红和股票回购计划。大家也都觉得,这是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很快就会过去的。
我跟任何人一样,希望早日回到那个公司财报很有用、基本面信息能决定一切、投资机会主要来自自下而上的调研的时代。在2022年12月的各种积极因素交汇之后,我一度以为这个时代回来了——相信与我抱有类似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我们都错了。投资者仍然只能笨拙地周旋于各种变幻莫测的宏观信息之间,上市公司自身的努力因素已经降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这种情形还会持续多久?我不知道,但我希望它尽快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