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养老金调研报告》:个人养老金实际购买比例仅8%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近日,麦肯锡发布2023中国养老金调研报告,中国居民养老准备存在信心、规划、储备三方面不足,个人养老金实际购买比例仅8%。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养老紧迫感不足,另一方面养老金产品设计较为单一,与投资者偏好存在差距,难以满足多元化养老投资需求。

养老准备存在信心、规划、储备三方面不足

根据麦肯锡调查,中国居民对退休后的美好期望与实际养老准备状况不匹配。

调查数据显示,70%的居民期望退休后生活质量不低于退休前水平,但实际上有70%的人对退休后财务水平感到担忧,80%的人没有明确的养老退休计划,75%的人养老资金储备比较薄弱(低于《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估算国内一线城市居民人均养老花费115万元),养老准备存在信心、规划、储备三方面不足。

(资料来源:《麦肯锡中国退休养老调研-2023》)

养老金产品设计与养老投资偏好有差距

总体来看,中国居民的养老投资偏好较为保守,更偏向于中低风险型产品,3~5年的中短期产品最受青睐,在领取方式上“每年领取固定金额”和“前十年多领,十年后少领”为最受欢迎。

(资料来源:《麦肯锡中国退休养老调研-2023》)

从市场风险偏好分布来看,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的受众更多为大众富裕客户,而公募基金的养老FOF受众则更多为高收入者和企业主群体,金融机构需要更具体地为目标客群打造量身定制的产品,面对复杂多样的风险/回报产品,金融机构可引入“投资组合”概念,根据客户生命周期给予相应的投资组合建议。

从持有期限来看,高收入人群对长期产品有明显偏好,反观市场供给情况,当前产品期限集中于3~5年的中短期产品,除了个人养老保险产品有“保险期限不短于5年”的强制约束,10年期以上产品供应相对较少,对更长期的养老投资偏好覆盖不足。

从领取方式上看,目前养老金产品领取方式较为单一,除了养老保险年金产品提供多种领取方式外 (例如可以选择终身领取或10年、20年等固定期限领取,领取频率可按年、按月),大部分养老金产品普遍采取“到期一次性赎回”的领取模式,与客户多样化的领取诉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建议加强“养老紧迫感”宣导

麦肯锡调查发现居民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了解度”已达80%,但是实际的“购买率”仅8%。从“了解”到“开户”的转化率为45%,从“开户”到最后购买的转化率仅为23%。

(资料来源:《麦肯锡中国退休养老调研-2023》)

在提高个人养老金覆盖率这个议题中,早就有许多业内人士建议加强投资者教育,麦肯锡对此进一步细化,强调金融机构在加强市场教育时需注重“养老紧迫感”的宣导,同时优化客户旅程与体验,以专业的服务多渠道触达客户,推进客户实现从“了解”到“购买”的转化。

保险具备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的优势

调查还发现大部分人愿意将养老投资回报转换成养老服务,养老健康服务、文娱活动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支付医院均高于养老理财规划,而大保险行业在满足客户多样化养老需求上具备整合式独特优势。

(资料来源:《麦肯锡中国退休养老调研-2023》)

麦肯锡认为,面对养老这个长期且复杂的课题,客户的信赖十分关键。拥有广大代理人队伍的保险公司,在提升客户认知、构建“人与人”的信任感方面更具有优势,是构建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领航员。其调研发现,受访者在购买养老金融产品时,保险公司及其代理人渠道与银行的地位不相上下,成为最受投资者青睐的渠。

基于保险业在养老产业中的优势,麦肯锡建议,大保险行业未来可围绕特定方向进行相关能力建设:充分展现保险养老产品在“收益保底、叠加保障、领取多样、附加服务”方面的差异化价值主张。利用健康险拓宽保险公司参与养老的边界,将构建养老生态圈作为保险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将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业有机结合,促进负债端保险业务与资产端投资业务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