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视频号不是网红或大V表演的地方,微信不是数字目标的奴隶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月19日,微信十年,张小龙出现了!

现场的人不多,但线上观看直播的人,不断上涨,结束时有超过185万人观看张小龙的近2个小时的分享。

如今,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短视频1亿条;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当然今年,张小龙谈得最多的是视频号。

2020年1月19日视频号内测,今天,也是视频号1周年的日子。

关于做视频号的初衷,张小龙说,公众号只适合写长文章的人其实也是少数,大部分人其实写不了长文章,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下面做一个东西,这个不对,刚才想了个名字叫非朋友圈,朋友圈之外的圈子,你们只能发一些短文或者照片视频,所以它跟朋友圈是对称的。所以有一次我跟Pony还专门吃饭的时候聊到这个点,Pony特别认同这样一个方向。

张小龙说,视频号内测之后,数据一直不尽理想,一直到5月又了朋友点赞版本的出现,才让团队看到的希望。而且视频号的团队并不大,只有100多人。

张小龙说,微信做视频号,不会以用户时长作为kpi考核,时长只是一个结果。视频号是结构化的视频的载体,微信不做内容、不生产内容,也不会烧钱买内容,希望更多普通用户使用视频号,而不是一个只让网红和大v表演的地方。

此前,张小龙做过几次直播,他认为直播很轻松,不要准备太多,可能变成未来很多人在用的表达方式。新的微信版本,直播会有专门的入口,春节期间,直播可能也会跟传统拜年产生关联。

2年了,这次出现的张小龙,他说微信十年,一直保持连接、简单,能保持小而美的灵魂、审美、创意、光亮,而不是数字目标的奴隶。

张小龙的演讲,犀利君做了框架版的笔记,各位看官可以一睹为快。

视频号生死线,朋友点赞

5月做了很大一次改变,才看到了希望

看书,有人推荐,才会看。视频号,也可以是这个逻辑,通过朋友推荐。 

5月份,我们基本是2天变一个版本,通过朋友点赞的版本,用户浏览和留存的数据就上来了。6月数量级就到了一个量级,但不允许说。

内容产品,一定量级的用户和活跃度,才意味着你走过了生死线,它的流量的循环已经起来了,否则就一直要为他的生存要去找到方法才行。

朋友点赞,相当于让视频号找到一个撬动点,

只有走过生死线,才能做其他功能。

视频号数据,朋友点赞的比例未来会变大

6月新版开发的时候,当时我在黑板写了一个断言,未来视频消耗流量的比例,视频号的3个tab:关注、朋友、赞,对应1:2:10。

内容应该分2种:一个是脑力的知识性的内容,学习;二是不需要脑力,思维舒适区。

“关注”里应该是2种内容都有;朋友赞的视频,可能更多是学习的,不得不看的。

现在的比例,大约是朋友赞的视频,是机器推荐的2倍还多。这个推测是错的吗?

我们看了一下关注的用户,这个群体相对还是比较少的,关注的tag数据,代表的是活跃用户。这群众户的关注、朋友、赞的视频的Vv(访问次数)比例是:1:2:9。这个数据还是令人吃惊的。

我们做东西的习惯,先推理再验证,回过头来验证想法是对的。

现在朋友点赞视频的数据是机器推荐数据的2倍,未来等内容丰富起来之后。这个比例,朋友点赞的比例还要高。

不以用户时长为导向

我们不会以用户时长为导向,或者kpi,我们更关注能帮助用户完成什么任务。

如果用户在视频号上停留更长时间,那是因为视频内容本身。时长,是一个结果而已。

微信里的社交推荐,让视频号立足。下一步通过机器推荐,让更多人看到。

什么是视频?应该是云端化、结构化的

做视频号中间,我们遇到一个问题:什么是视频?

一般人认为是一个视频文件,朋友圈上传本地文件,原创率高一点。

我们认为,视频文件,未来可能会消失。 

就像windows换到苹果系统,很多人会不习惯,文件跑到哪里去了。苹果做了很好的示范,文件应该归到各个app ,才能更好的解释。

现在视频都是视频文件,原始视频是一个文件,但没办法标注创作者、评论等。但未来不是这样的,应该是结构化的数据。这样才能有各种标记,比如创作者等,而且视频应该在云上,不需要传本地文件,占地方。

朋友圈鼓励上传视频,这个功能应该被更新掉,应该结构化。

视频分享到朋友圈,应该是什么式样?是一点击就可以播放还是链接?是一个网页还是视频文件?

我的答案是:云端化、结构化的视频,才是视频。本地视频,裸视频,应该被淘汰。

视频号是载体,不做内容,不买内容 

视频号,可以理解为结构化的视频化的载体。

未来微信里的视频,更多是视频号的形式存在,不是本地视频。

公众号,是文章的载体。文章的价值,被分享出去,有人看到。如果没有公众号,只能传文件,是很困难。

公众号对文章的价值,就类似视频号对视频的价值。

视频号更多的意义是,载体。 

载体,是承载内容的,不是做内容,不会生产内容,不会买内容。我们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

关于长视频,前1分钟是封面

视频号里有长视频:之前1分钟定义为短内容,类似微博。有人说就超过1分钟,如何融入? 

一开始定义长视频为一种内容,之后做了统一,无论长视频和短视频,都是视频,只是场景不同,比如在流里,用户希望看短的;别的场景下希望看长的。

长视频,前1分钟相当于是封面,如果好看,用户就继续看。

所以之后,就没有短视频和长视频的区分。

支持长视频,还有一个含义,如果数据内容沉淀下来,很有意义。微信类似视频图书馆,随着时间,变成知识库,未来通过搜索或挖掘能挖掘出来。

视频号关联到微信名片,数据就活了 

如何让普通人用视频号?

现在,视频号内容可以关联到名片里,我们发现,比我们预料的更多用户关联到视频号,说明很多人愿意通过视频号呈现一些东西。

视频号内容挂在名片里,为什么以前不做?之前我们讨论了很多,朋友圈3天可见的人,预计有2亿以上。很多用户打开朋友圈基本看不到东西,那为什么不把好照片放进去?因为那这个数据不是活的,对看的人来说,是死的数据,没啥意思。

如果关联到视频号,那就是活的,而不是选一张好照片作为装饰,永远不变。 

视频号,我们希望成为每一个普通人都在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大v或网红表演的地方。

全屏,危险的尝试

视频号正在全屏化,好友赞也会做灰度试验。

信息列表的展现形式,很多内容如何展示,有的是瀑布流、信息流、全屏,区别是一屏里多少是合适的?全屏是一条。

一屏里的条数,跟用户感兴趣的,呈反比。

比如朋友圈,如果每条是全屏的,就死掉了。刷朋友圈很快,用户不会每条都认真看,所以不适合一屏里放少量东西,要放大量的,因为命中率不高,而且朋友多了,那命中率更低。

朋友圈内容,不是按好坏,而是是否关注这个朋友,目前这个机器系统是做不到的。

关注的朋友越多,命中率越低。公众号改版的时候,抱怨的人很多。 

视频号,上半年内容度不够丰富,命中率低,所以以信息流的方式展现;下半年内容丰富了,命中率提高,我们开始尝试全屏显示。 

新版的微信公众号,也在做关注的内容排序。

全屏是一个危险的事情,如果命中率低,全屏不是好事情。

下一步对推荐的流,做全屏的尝试。

直播很轻松,可能是未来很多人的表达方式

互联网内容历史上,最开始网上写东西,需要学习html;之后有了博客、微博等形态,现在更多选择图片、视频,朝着普通人更能生产的方式走。

还有什么形态,能被更多人接受,更多人生产/消费?我们做了直播之后,直播有这个机会,更容易被大众介绍。

虽然直播发展了很多年,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秀场、带货的方式,我从个人内容的表达来思考的。

可能大家觉得直播很困难,那是因为你没有亲自直播,那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

我今年尝试了很多次跟同事的直播,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特别轻松。如果视频,我要准备很多东西,需要准备文稿、镜头等。

我直播,没有一分钟的准备,就把手机镜头架在这里,回答大家的问题。

直播,不需要精美的内容,应该是很轻松的,这跟你在微博上写一句话没啥区别,还是很轻松的表达。 

直播,未来可能变成很多人在用的表达方式。

我们经常会设想,微信名片太简单了,朋友圈看不到了,以后进入微信的名片,就能看到她的直播,每个人是别人的眼睛,通过直播看到她看到的东西。

之前流星雨的直播,有超过100万的观看。我们没有做过任何推广,完全是用户滚动行程的,转发到朋友圈里。

所以我可以想象,现在看直播的人,应该是很多的。

直播,我们也做机器推荐,这也是一个大的考验。

下一个版本有专门的入口。现在是直播和附件的人,以后是直播的人,和附近。

电商这块,跟直播也会有关系。

直播跟春节有没有关系?传统的拜年要走家串户,甚至成群结队的拜年,这个场景更像是直播的模式,做了一点东西,希望一些人通过直播的方式拜年。

视频号扶持?另一种方式进行

如果早期微信公众号,不太给流量扶持。

平台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支持视频号。

我们希望视频号成为载体,成为个人和机构的官方网站。不过跟网页里的不同,微信里集合了很多产品,不能尝试,比如关注、搜索、系统推荐、社交传递,不用太担心自己的内容没有人会看。

一开始也会邀请一些明星,明星说没有费用,我们说不来就不来,应该创作者自己努力做到赚钱,而不是我们出面做这个。不是为了省钱,如果不花钱,创作者愿意出来,那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

如果系统和规则做得好,平台效率会很高。就比如微信支付,团队不多,可能一两个人负责整个行业,视频号也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还有一些有趣和好玩的

做产品,是先异想天开,然后验证的过程。如果经过验证,发现能有一两个靠谱的想法,就很有乐趣。 

拍一拍,初定就是一个好玩和有趣的。之后会不会有一些好玩的东西:

比如用户仍一个“炸弹”,屏幕炸碎了,效果很逼真的,会怎么样?

比如听一首歌,还有谁在听,能展现出她时的画面;

如果你是失眠了,哪些人也失眠,还在数羊,会是怎样的?

如果给每一个人一个画布,每个人画一个,几千万一起画,能不能变成一幅画?

类似的想法,做成产品,那就更多是创造了。

社交化产品的功能,很难预料,需要一起参与一起互动。

1、表情

表情,是表达方式的一个最基本元素,我们都在寻找所有事情的最基本的元素,不至于很多,而是非做不可的。

很多人可能不喜欢“拍一拍”,因为不喜欢被拍,或者会拍错,但是每天还是有1.2亿人拍一拍的尾巴,

拍一拍,是模拟人在现实中的动作。

我想,未来人们的生活线上化,会怀念以前线下的方式。

表情,每年有统计,数据太大反而没意义。要观察比较小的数据,比如我发现,人们表达的情绪变得强烈,裂开的表情被用得很多。

如果扔个“炸弹”,屏幕“爆炸”,会怎么样?这个功能开发容易,但是如何在这里面找到基本元素,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

微信的新版本,会包含这样一些表情的能力。 

2、状态

现在打开微信名片,很多人看不到什么东西了,但未来名片应该是活的,包括当前的状态,比如你正在开会,如果没有很多隐私,不介意被看到……我们希望引入“状态”,做到这个动态。

之前发布的视频表达,不是很成功,每天大约100多万人在发。新版本,这个也会升级,我们希望走到视频的另外一面。

以前我说,写一段让很多人看的文字,很困难,“状态”应该是随便说一句话写几个字,来表达状态。

我们希望微信里一个“状态”,谁在跟你一个状态里,旅游的人,喝咖啡的人……

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状态的本质,也是找到同类。

(关于状态)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可能会经过两三个版本,先灰度让大家尝试。

以前在公开课分享,压力很大。台下坐着几千人,有一次台下都暗了,我看不到下面的人,压力更大。 

3、听歌

还有个尝试,关于听歌的,我跟台下一个人,讨论过如何看到一首歌?

自从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听歌变少了,可能只有开车的时候才会听一下,其他时候宁愿看视频。

微信,听歌体验不太好。我不了解,为什么听歌的时候一直有电唱机在转?其实很多人没有经历那个时代,为什么用户要看那个东西? 

听歌,我们应该看到什么?有人说不要看,我觉得,应该看点什么,听的时候,其实是有想象力的。

听同一首歌的时候,有很多人,你在听这个,其他人在其他地方听,能不能把其他人听歌的画面展现出来。

我们把听歌,做了视觉化的展现,现在我们眼睛里没有一个摄像头,无法看到对方听歌时看到的场景。但应该有一些热情的用户,能把歌变成精美的mv,分享出去。

4、微信浮窗

微信的浮窗,我一直不是很喜欢,有点像狗皮膏药,但是有些人没办法,需要多任务处理。

但微信新版本,提供了比这个优雅了10倍的解决方案。

5、快速返回

微信视频号的直播,有个人不知道从哪里点击,关闭之后,后来找不到了;长视频、长文章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我们做一些改动,就像之前微信小程序,下拉屏幕,能看到最近使用过的小程序,新版本的微信,也能在这个下拉屏幕中,看到可以没有看完的文章、直播等,能快速找回。 

6、微信要做输入法

本来我们没有想法做输入法,但接到很多投诉说,是不是看到聊天记录了,为什么朋友圈广告会推荐相关的?

微信不保存聊天记录,最近3天要保存在云端,如果分析可能会给微信带来很大收入,但我们没有分析。

为什么在微信说过什么,会收到相关广告?因为微信信息经过很多处理。后来,我们为什么不做自己的输入法?

我们有自己的团队,之前还获得冠军,如果信得过微信隐私保护,也能信得过输入法。

输入法,是未来交互的第一个口,未来会越来越智能。我们听说苹果在研发眼镜,类似视频号,就是这样,比如敲2下、敲3下功能不同。 

微信速度:视频号是微信该有的速度

有人说,微信今年的速度很快,不像微信。

其实这是误解,我个人认为,做事情就应该很快。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最初两年微信很快,后面变慢了,但这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

其实,视频号团队,是一个一两百的团队。

如果一百人的团队做不出来,一千人的团队也做不出来。

视频号的速度,才是微信该有的速度,是正常状态。

两个词形容微信十年:连接、简单

微信走过10年,很多人有不同的体会,我觉得从产品而言,如果一两个词表达:连接、简单

连接是很美的,万物通过连接,是最底层的,很多社交产品也做连接,只限于人,但微信的链接更多点,视频号、微信支付等都是为了链接,视频号会变成基础设施。

连接,我们不是做内容,是做底层,去中心化。

简单,也是很美的,工程里可能有1000种方法,从中找到最简单的,这个是最难的。

我在饭否上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会变成一个垃圾产品?如果我知道自己后来做微信,就不会那么说了。现在微信还是比较简单的,今天我要说的话,应该是:一个产品加多少功能,能还不是一个垃圾产品。

简单,是一个很高的目标。粗制滥造的产品,可能仍然会有很多人用,但是我们还是追求简单,会有人体验简单背后的美感。

微信经历10年,能保持小而美的灵魂、审美、创意、光亮,而不是数字目标的奴隶。

如果微信能保持这样的目标,我们的团队工作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