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大逃杀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3

港股昨天跌了3%。

在汇率破7、香港局势以及全球股市皆墨等诸多事件之下,这条新闻几乎无人关注。

然而昨天过后,香港国企指数已经尽数抹去今年的涨幅,重回去年底最灰暗的时刻。

而拨开那些硬撑着的大盘股,港股市场上的中小企业表现更惨不忍睹——恒生港股通小盘股指数今年跌幅已经超过6%,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中,排名倒数第一。

单看这个图形,多么像一场精彩的“高台跳水”。

雪球大V哀叹“港股正碰到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香港交易所的同事们在朋友圈里转的内容,也从去年的多少家公司来港上市,变成了如何利用人民币期货做对冲。

前两年众人振臂一呼“港股迎来大时代”的声音似乎还在耳边,这个市场却又再次被投资者抛弃。

这未必是最好的时代,这恐怕是最坏的时代。

1

港股前两年确实有过一段高光时刻。

从2016年初到2018年初的短短两年间,恒生指数上涨了70%。同期上证指数只涨了27%,就算一直处于大牛市的美股,标普500也不过涨了45%。

指数“稳赢”的背后,是一大批股价翻倍甚至翻几倍的大牛股。从被号称港股图腾,翻了三倍的“万亿大象”腾讯,到一年间翻十倍,带领房地产股票扬眉吐气的融创恒大,再到科技股的顶梁柱,让无数电子分析师尽折腰的舜宇和瑞声。

两年的牛市让一批价值投资者找到了归宿——无论你是看资产价值的,还是看业务未来的,港股总有一款可以赚到大钱并拿出去吹嘘。

现在回头看,那是一场盈利面和资金面共振的牛市。

新经济当时处在这一轮周期最后的收获期,巨头们吃到了最大的红利——腾讯阿里每个季度的业绩都能超预期就是证明。

旧经济同样有不遑多让的供给侧改革和三四线房产牛市,共同托起了内房股和周期股的戴维斯双击。

究竟是回光返照还是新周期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次定期报告发布都像一场盛大的宴会。分析师只管闭着眼往上调盈利预测,反正盈利超预期是一定的,只是多和少的问题。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南下的资金源源不断的涌入香江对岸——2016年净流入2000多亿,2017年更达到3000亿。

比这个更振奋人心的,是港股通的交易量占比在一年间翻了一倍,人们惊呼,“港股的定价权第一次真正落在了中国投资者的手中。”

二级市场的疯狂也带来了一级市场的躁动。

2017年还屈居全球第三,2018年港交所就喜孜孜的宣布重返全球IPO集资榜状元。

全年218家新上市公司的背后,是数十家的中介机构、几百家的PE/VC,以及上千家资产管理公司。他们共同分享了整场盛宴。

“据说香港中环今年的热闹程度十年不遇。从投行到律所,家家户户生意多到干不过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加班的病态红晕。

十年前大家做的是巨无霸央企国企的上市生意,而这次路人皆云新经济,不过是同一个故事的翻版而已。”

大卫翁,公众号:起朱楼宴宾客

小米美团们到底在急什么?

2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在恒生指数时隔11年终于突破2007年高点后,连中环最木讷的基金经理都激动地开始吟到“这是新征程的开始”。

然而造化弄人,没想到却成了“这段征程的尾声”。

2018年2月6日,黑色星期二,港股暴跌5.12%,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头一天的收盘价。

很多时候你不能不感叹市场的“聪明”和“前瞻”,就在所有人都以为2月的闪崩不过是一次程序化策略导致的下跌之时,全球股市的分化却悄然开始了。

美股很快稳住了阵脚,下半年就再创新高,而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都就此停住了慢牛的步伐。

再用后视镜看一遭,去年4月开启的贸易摩擦固然是对风险情绪的重要一击,但港股重新走熊的原因依然可以用盈利面和资金面来解释。

2017年四季度的业绩是腾讯多年以来第一次让投资者失望,发布前后股价连续两个5%的跌幅或许并不显眼,但单日1200亿港币的巨额成交意味着有长线投资者就此开始离场。

那一天的成交是多么的显眼

舜宇的业绩拐点则要晚半年,可投资者的逃离速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2018年8月14日,单日跌掉了市值的四分之一,成交量同样创出了“个人PB”。

至于那些新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小米美团已算是个中翘楚,却依然逃不出破发的厄运,至于其他纯粹为了上市而上市的三教九流,就如同18年前那场纳斯达克泡沫中的芸芸众生一样,只能自求多福了。

新经济哑火,以内房股为代表的旧经济成了基本面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去年2月开始人民币重新进入贬值通道,这给了负债是美元、收入是人民币的房地产企业致命一击。

港股的盈利面,终于失去了所有支撑。

屋漏偏逢连夜雨,作为一场“北水”推起的牛市,港股的增量资金来源却几乎在同一时间干涸了。

从2018年2月达到累积净流入7290亿的高点之后,整整一年时间,再无新的沪深港通资金进入港股市场,这对于边际流动性已经严重依赖于大陆资金的港股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港股的牛市其实早在去年2月就宣告结束,然而市场投资者在经历了今年上半年的小阳春之后又开始心存幻想,接下来是否会有一场不赚指数赚个股的“牛皮市”呢?

事实证明,是他们想多了。

3

宴会结束之后,剩下的只会是残羹冷炙。指望主人再推出一辆甜点车,未免太过贪婪。

除了盈利和资金这些因素之外,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港股的“再边缘化”。

曾几何时,在海外投资者眼中,香港股市就是中国市场的代名词。由于大陆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全球核心股票指数体系中的MSCI China Index在2015年之前完全就是由港股组成。

因此投港股就是投中国,这是很多海外基金经理根深蒂固的印象。

海外投资机构的中国办公室几乎全都设在香港,那些从美国到访中国调研的基金经理们,在香港转一圈,听听上市公司的业绩发布会,就算是来过中国了。

而这一切,在2015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先是以阿里巴巴为首的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被纳入了指数,紧接着A股也终于被MSCI大家庭所接纳。

事实上,在目前这一指数的491支成份股当中,有超过半数都是A股。尽管由于目前纳入因子还比较小,这些A股的权重并不高,但在前十大权重股中,也有三支是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

因此就如同MSCI在官网上对重构中国指数体系的解释一样,海外投资者眼中的中国,也从需要通过港股推演中国市场,变得更简单直接了。

海外机构在路演中开始变得喜欢到北上深来看看,更感兴趣的公司调研也成了贵州的茅台和深圳的平安。他们对港股的投资愈发集中于腾讯等头部企业,所以原本流动性就不好的中小个股遭到了更无情的抛弃。

“讽刺”的是,港交所过去两年的励精图治非但没有帮助港股重塑辉煌,反而给了内地资本市场一个教科书般的范例,帮助科创板等新改革措施加速出台。

百威中国的上市失败只是一个缩影,在门庭若市的美股或科创板,和交易量门可罗雀的港股之间选择去哪里上市?相信企业心中都有一把秤。

港股其实早已不是之前那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至于汇率的贬值和香港的局势,只是让市场雪上加霜而已。

4

港剧《大时代》的结尾,最终击败丁蟹的方展博破解了股叶天给他的留言:

“股市原意,乃让集资投资有其地,社会向荣,人皆有赚。

惜人性贪婪,耗尽心思,巧取豪夺,乐土成炼狱,血雨醒风,杀戮不息。

无数人荡产倾家输性命,胜者则丧良知人格,余于股坛数十载,未尝见一真正赢者。

智者应知此乃一处永无赢家之战场,取胜唯一法‘及早离去’。”

然而上市者、投资者、围观者,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在宴会正酣时“及早离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