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流言,不惧下跌,保持“钝感”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8回复:17喜欢:27

 最近几个交易日市场剧烈回调,很多投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积攒了几个月的利润,在一周之内迅速缩水,甚至出现浮亏。

 这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国外有学者提出,失去的痛苦是得到的喜悦的两倍。也就是说前两个月上涨20%的喜悦,跟现在下跌10%的痛苦在程度上是一致的。

 当面对“失去”的巨大心理压力,“抛售”是最顺应人性的选择,这个动作可以帮助你快速的摆脱压力。每当市场剧烈下跌,我总在不同的社群里看到一些“敏锐”的投资者,兴奋地分享着自己成功逃顶的快乐。

 但是这样敏锐的操作有几个问题。

 一是合适的离场窗口期很短,如果没有在短时间内做出果断的决策,未必能全身而退。

 二是即使能够成功逃顶,你要考虑什么时候再重新入场。当你持有一个优秀的基金,或者处于一个趋势向上的市场时,很容易错过后期的涨幅。

 如果再考虑的交易的成本和持续成功的概率,从长期来看这种敏锐的反应并不是普通投资者最好的选择。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名言警句,心灵鸡汤告诉你投资要有耐心,要善于等待,但我觉得耐心等待并不是一个足够准确词。更准确的表达,是投资中应该拥有钝感力。

 什么叫钝感力呢?

 这个词来自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书,书名就叫《钝感力》。

 他在书中说:

 钝感力是我们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方向。

 钝感力是快速忘掉不快的能力。

 钝感力是接受失败,继续挑战的能力。

 钝感力是坦然面对流言,嫉妒与嘲讽,却心怀感激的能力。

 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生活的场景,是不是能想到一些由于自己过于敏感而造成损失的例子呢?

 当你的领导对你的工作有所微词,是否会过于在意,而影响了正常工作的节奏?

 当你的无法得到亲人,朋友,同事的认可,是否会急躁而焦虑?

 当你被嘲讽和取笑的时候,是否会因为愤怒而抗拒,放弃了自己应有的努力?

 敏锐固然是一种优点,但在生活中如果过于敏感,就未必是好事。这个时候主动培养自己的“钝感力”,让流言穿肠过,快乐心中留,也许会给你带来事半功倍的结果。

 在投资当中,我们也特别需要这种“钝感力”。

 比如2018年的熊市和2020年初的大跌,都是让投资者倍感恐惧的时刻,市面上那些优秀的基金,很少不受影响。但是在随后不久,这些基金又会修复失地,屡创新高。在过去的一周里,大多数优秀的基金经理回撤都不低,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大概率又能创新高。

 作为投资者,如果你对那些每天的新闻过于敏感,忍不住要对短期的波动做出反应,就很有可能错过后期的市场修复和上涨。

 日本传奇投资人孙正义在一次演讲上说,最最聪明的投资者,他们看中的是投资的终局,关注的是那些更大的画面,而不是短期的经济数据,或者价格波动。

 这些话说起来像是陈词滥调的大道理,但是知易行难。知道和做到之间,是巨大的鸿沟。而钝感力就是帮你帮助你跨越这道鸿沟的桥梁。

 如果把上面渡边淳一的那段话修改成一个投资的版本,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钝感力是快速忘却亏损带来的痛苦的能力。

 钝感力是接受下跌,勇敢坚持优质标的能力。

 钝感力是坦然面对周边的人赚钱比自己多,听取别人的声音,而不自我怀疑的能力。

 钝感力是对上涨欣然接受,而不得寸进尺的能力。

 当下一次我们面对市场的大幅波动,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我们可以提醒自己眼光长远一点,行动慢一点,对悲观和乐观的信息的反应稍微“迟钝”一点。它能帮你真正实现优质基金的长期收益,而不是只赚到一个“重在参与”的感受。

 

精彩讨论

还挺嫩2021-03-02 15:05

跟顿感力没关系,不要对抗人的本性,应该提升认知水平,如果是股权思维而不是现金思维,能够看透资产回报率因下跌而提升,没有啥痛苦的。

不买房运动-20232021-03-05 06:31

真搞笑,现在轮到赛道股东靠喝鸡汤维持生命了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