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土地上的新掘金者:10000亩地54个摄像头,一根玉米卖9.9元

发布于: 雪球转发:11回复:59喜欢:40

这事“办成了就成了,不成的话,在十里八乡也不用混了”。

天下网商记者 姜雪芬

春末,吉林省公主岭市,风扬起尘土,农民们开着拖拉机,飞一般奔向田间种玉米。不远处,10000亩土地上,绿色玉米苗探出土垄,在混着牛粪味的风中起舞。

这里位于松辽平原腹地,是“中国玉米之乡”,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当地人对玉米感情深厚,多以玉米产业为生。

李德乐,80后,当地人,与明星李玉刚同乡,因将玉米卖到9.9元一根,成了不少人眼里的“神经病”。村里60岁的老人直劝记者:“几毛钱一斤,别听他们胡扯。”

在思想相对封闭的小村庄,人们向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李德乐独树一帜,包下2万多亩土地,钟爱牛粪、拖拉机、54个摄像头。

叛逆农民

不到晚上9点,吉林长春,不少公交车已停止了运行。幽黄路灯下,多数餐馆、商超已打烊。十字路口旁,一家规模稍大的便利店前,聚集着十多个打牌的中年男子,唠嗑声此起彼伏,更衬黑夜中街道落寞。

长期以来,当地依靠资源型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单一,尤其依赖重工业,直到今天,一提到东北经济,人们就讨论起振兴老工业基地话题。

由于当地长期受国企思维主导下,人们追求体制内的安稳生活,思维模式僵化。尽管受市场化浪潮和互联网冲击,但当地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竞争性、创新性。

营商环境不佳,李德乐不在意,铁了心要开公司,掘金土地,用互联网思维销售“天价”玉米。

此前,他靠开机械车谋生,农忙时到地里收割庄稼,“干一个月的活能赚一年的钱”,其余时间打零工增加收入。近年来,他看到消费者抱怨玉米越来越难吃,若有所思。

依靠传统销售渠道,当地玉米为几毛钱一根,不少农民选择将土地流转,外出到城市打工。他从小吃着玉米长大,难以割舍田间地头,遂承包几百亩土地,志在种出“最好吃”的玉米,于2016年创办德乐企业。

虽然是1988年出生,但他已微驼背,皮肤黝黑,头发凌乱,看上去与他父辈年纪相仿。对于好产品,他定义明确——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原生态种植。

他和农业局合作,采购糯玉米种子,经多轮筛选,挑出饱满粒大的种植。

对此,负责选种的工人常与他“吵架”:别家玉米直接种,你鸡蛋里挑骨头,这么下去没法干。

夏主任负责看守土地、除草灭虫等业务,常年住在地头简陋的房子里,也有怨言:以前种玉米,翻土耕一遍,如今要好几遍;直接浇水灌溉省事,非搞个喷洒费时费力。

李德乐表面豪情壮志,其实内心也“怂”。他联合农民成立合作社,说服十几家农户每家投资10多万元建厂,期待把产品定价权握在自己手里。

但这事“办成了就成了,不成的话,在十里八乡也不用混了”。

左⼀为李德乐,右⼀为夏主任

“天价”玉米

当地企业中,以中国一汽集团、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最为知名。在老一辈看来,大学毕业后最佳出路是,要么考上公务员,要么进入这两家公司。如竞争失败,则“这孩子基本等于完了”。

李德乐不甘心。历史上,中原曾闹灾荒,破产农民冒着危险到土壤肥沃的东北求生。后来, “闯关东”风气盛行,东北成为人口流入大省。

近年,当地部分城市人口净流出,与四川、河南等人口流出大省,以农民工为主不同,当地流出人口以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为主。

赵凯选择留在家乡打一场翻身仗。1985年出生的他,成为玉米销售员之前,卖过保险,干过装饰。路经粮食加工企业,他兴奋地打开车窗,深吸几口飘着粮食香味的空气,回忆起小时候农村收获玉米的景象。

赵凯

那时,大人们在地里忙碌,小孩将黄澄澄的玉米烤着吃,煮着吃,解馋饱腹又健康。成为父亲后,他格外关注食品安全,买东西习惯看原产地、有机、营养成分含量等。

为推销原生态、真空包装的糯玉米,他常年南下闯荡,辗转于北京、上海等地展会,结果“9.9元一穗,又不要钱,求人吃,人觉得你神经病。”

幸运的是,半年后苦尽甘来,陆续有小批量订单,隔段时间,几十、上百箱玉米被运往大城市,在线下商超、水果店等地出售。

看到换牙期的儿子啃玉米,他灵光一闪,在淘宝店里推出玉米磨牙棒,强调:“磨牙棒主打玉米有助于健康的理念,并不局限于婴儿乳牙萌出时才能吃,3~12岁儿童都可以吃。”

高端玉米渐受消费者认可,企业年销售额从100、300万元增长到800多万元。2018年8月,公主岭的玉米加工企业与浙江对口城市衢州达成产销合作,企业由此负责城市内9家高端酒店的玉米订单。

54个摄像头

德乐加工车间里,30多个中年女工统一着装,机器在进行切割,工人们在打包、分拣。据介绍,仓库里,加工好的玉米为几百吨,整整齐齐摞起,一排排立着,已被全部订购。

但对于高端玉米,网上不乏质疑的声音,称和2块钱的产品比,9.9元的口味并无不同,性价比低。有人直截了当指出,高价噱头、情怀式营销,并非食品加工企业的生存之道。

获取信任,前路漫漫。售卖的不仅仅是口味,更是理念。李德乐在地里安装了54个摄像头,全年无休直播,便于消费者实时监督玉米情况。

考虑到玉米杆可用于饲料,牛粪是天然肥料,他还在地里养了30多头牛。

今年他又新承包了3000亩土地,种上了青豌豆,期望通过轮作种植增加土壤养分。

他和团队还负责监督线上经销商售价,“必须是9.9元一穗。”比起短时间内用低价换取市场份额,他们更想树立口碑,打造品牌。

工厂不远处,农家磨坊石阶上,老人们边排队磨玉米面,边唠嗑,不时抬头望着远方播种玉米的乡亲。

年轻人不愿意留在村里种地。一袋玉米加工费为3块钱,一斤玉米售价为1、2块钱,一穗玉米能卖5毛钱。几亩地,几垧地,一年收入2、3万元,年景好时,约为5、6万元,“农活又苦又累,打工赚钱更多。”

60岁的老人卷起叶子烟,叹息在浙江打工的儿子通常一年回一次家,去年没有回家。种地能够维持日常开销,但年纪渐长,老人愈发觉得干起农活吃力,最怕的是生病,“万一有大病,就不治了。”

这些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们,一边思念着远离故土的子女,一边茫然。

但李德乐欣慰的是,“天价”玉米生意队伍在壮大,吸引了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扎根田间地头。如今10个人的团队,平均年龄为30多岁。

老人们依旧疑惑,觉得这帮年轻人在“胡扯”。但他已决定,这是一门细水长流的生意,要一直走下去。

全部讨论

一波流守株待兔2019-06-22 13:42

出息比你大多了,东北人吧

sunny111232019-06-15 07:18

沪市加大电流

sunny111232019-06-15 07:17

好搞笑,又来涨价去库存

躺平炒币2019-06-15 07:09

比茅台便宜多了

释仁智2019-06-15 07:00

种玉米只是添头,直播才是主营业务

疯4rd2019-06-15 05:04

真应了那句话,上下两张皮,横竖都是理。不打药,说没法种地,草锄不起;打药,说有毒食品。

刘洪c962019-06-15 03:43

这是让人吃不起玉米的节奏呀

禄铭2019-06-15 02:51

知道日本客商采购有机产品的价格嘛? 只要你东西好,价格自然会高 ……是很高

熊出没之雪岭雄风2019-06-15 01:54

那你想长几棵?正常的就一棵,不正常的还会再长一棵几乎没有玉米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