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徐小庆观点跟踪
A.徐小庆在2月初更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仍认为2022年是“发大水”之年,但时间点推后到下半年;其实,他在2021年初就认为美股下半年会下跌,也迟迟没有兑现;徐小庆的整个体系,是基于“美国通胀爆表>美联储紧缩>美股下跌>经济下行>中国放水”的逻辑,目前走到第二步;
B.徐小庆是具有“终局”思维的人,有很强的逻辑性,往往能够比常人更早的推演出事情的最终格局,但也可能会忽略了事件演化过程的艰难曲折和意外冲击,所以我更多的是参考其逻辑,实操则需要灵活应变,并且强化交易纪律的约束;下面是徐小庆的观点更新,有不少“干货”;
C.中国经济处于下行期,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今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可能会不遗余力的用各种手段保增长,最近几个月PMI指数已经有所企稳;去年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的表现,都是全球市场中较差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下行的担忧;
D.这轮下行,不能完全归结于相对紧缩的政策,还与更深层次的人口老龄化有关;人口是一个长期变量,但对经济的影响不是线性的过程,不是每年均匀的反映,而是在每次经济危机后,突然的表现出来,使得经济的增速区间下台阶,上一次是全球金融海啸后的2011年;
E.而这一次下台阶,则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危机过后,GDP增长区间将从过去十年以7%为中枢,下降到未来十年以5%为中枢;这种长周期变化是人口因素导致的,2011年前后中国人口红利见顶,开始第一次下台阶,主要体现在投资下滑,反映在股市里就是金融地产等周期股估值见顶;
F.与投资相关的周期股进入了一个长期向下的趋势,反映了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消费在经济中占比越来越高,国内公募和外资都是围绕消费板块投资;但从去年初开始,消费股表现都不好,这意味着这一轮经济下台阶,将更多的反映在消费上;
G.从人口角度理解,2011年开始第一次下台阶,劳动力从正增长变成零增长,但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从2021年开始的第二次下台阶,劳动力从零增长变成明显负增长,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也趋于缓和;目前,所有与消费相关的指标,包括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都低于疫情之前;
H.我们认为,目前政策的宽松力度是不够的,虽然政府开始放松信用管控,地方专项债提前发行,但现在GDP增速已经回落到了5%,而要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翻一倍”的长期目标,所需要的最低GDP增速要达到4.7%,当GDP增速回落到5%时,我们不要怀疑保增长的意愿;
I.当然,政府不会一下子把所有武器都使出来,但会不断观察,如果经济恢复不理想,一定会有进一步举措,而我们认为降息是很难避免的;现在的货币政策,主要还是结构性宽松,比如降准之类的,但历史上,只要在政府工作会议中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一年都会降息;
J.在去年四季度的货币政策例会中,央行特别提到了一点,就是“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作用”,过去一般不提总量,只提结构性,讲总量就意味着宽松不是结构性的,我们认为总量手段,很大程度就是引导利率下行;过去,大家习惯的认知是降息会刺激投资,并带来房价上涨的副作用;
K.但现在银行的贷款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不再是银行的最主要客户了,每年新增贷款中超过50%都投向了居民,居民贷款占整个银行贷款存量也接近40%,由于居民贷款主要是房贷,而房贷利率高、坏账少,所以居民对银行利息收入的贡献度,大概是超过了企业的;
L.居民贷款利率5%左右,而企业发信用债也就3-4%,没必要找银行,所以如果央行降息,最大受益者不是企业,而是老百姓;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提振内需和消费,又不能像美国那样给老百姓“直升机撒钱”,税收也没太大空间,那么降低居民利息支出就是为数不多的手段之一;
M.过去几年,我国的宏观杠杆率提升,主要体现在居民部门,按照现有的居民贷款总量,如果利率下调50个点,大概一年节省出来接近4000亿,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约1个百分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降息也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融资的意愿,并降低政府的融资成本;
N.从汇率角度,过去一年美元强势,人民币更强, 背后很大原因是中国利率水平高,尤其是考虑美国高通胀后,中美实际利差是非常高的,此时降息可以减轻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给出口企业一些喘息空间;总的来说,中国今年的货币政策是“以我为主”,不太受美国政策干扰;
O.这对股市是重大利好,因为流动性宽松,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居民理财产品收益率很快会跌破3%,而每年通胀毕竟还有2%,如果理财收益率跟通胀率接近,大家就会有想法了,所以我们觉得今年股市会有增量资金流入;历史上看,牛市都是流动性推动,而不是经济基本面推动的;
P.过去两年经济从疫情中恢复,但流动性偏紧,大家集中投资于盈利改善的少数周期性行业,因为它们弹性大;如今,盈利的重要性下降了,经济下行时,景气度的高低差别不明显了,这时候如果流动性改善,增量资金可能会买那些股价调整比较充分、有安全边际、估值低的行业;
Q.这时候,A股反而可能会呈现出一种普涨的特征,更多的行业会轮动式上涨,这是我们对今年市场的总体判断;从配置的角度,首先是替代理财产品的高息股,目前股息率4%以上的股票数量比五年前增加了5倍,大概有150-200只,连续3年达到4%以上的也有50只左右;
R.这些高息股都集中在大家不喜欢的传统行业,它们没什么性感故事可以去说,但随着居民能买到的高收益理财产品越来越少,高息股的优势就会逐渐显现,这是未来低利率环境下的一个需要重视的长期投资方向;从这个角度,港股的股息率比A股更吸引,但它的风险还没有释放完;
S.过去港股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主要受中国经济带动,而流动性和估值则主要受美国信贷周期影响,目前仍还需等待美联储加息冲击兑现;但是,港股已经跌了4年,2017年后就没有像样的上涨过,跟2010-13年的A股很像,估值非常便宜,只需等待催化剂——最近丘栋荣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U.下面说一下更长远的判断:过去十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只要松一点,经济就能较快复苏,房地产泡沫也会起来,所以形成了惯性思维,就是政策“宜紧不宜松”;反过来,过去十年,美国的通胀一直起不来,货币政策稍微收紧,经济就下去了,也形成了“宜松不宜紧”的惯性思维;
V.我们看到这一次通胀周期里,美联储迟迟不加息,而中国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则有点畏手畏脚;实际上,过去十年美国处于居民去杠杆周期,而中国处于居民加杠杆周期,但现在两者已经逆转过来了,都需要摆脱过去十年的惯性思维,中国应更积极的宽松,美国更积极的收紧;
X.对于中国来说,保持5%的GDP增速是不变的目标,虽然目前来看还是过于审慎,但不要低估政府保增长的决心和措施,中国还有大把的工具都没用,降准降息、新旧基建、绿电新能源等;中国的财政空间还很大,取决于愿不愿意积极扩张财政,看看日本就知道了,内债不是债;
Y.对于房地产,现在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过去多年来一直做加法,通过刺激房地产来发展经济,扩张信用,提高居民收入;但现在做加法的效果越来越差,对于房地产来说,相对的稳定就好了,更偏向于通过降息来减少居民利息支出,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变相刺激消费;
Z.最后简单说一下美国,美国有大量50-64岁人口选择提前退休,因为他们拥有这十年来不断升值的股票;美国通胀的核心是缺人,除非美股狠狠的跌下来,否则这些人是不会重返就业市场的,也就是说,美国通胀的缓解必须以大幅加息、经济下行为代价,而这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