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市值逼近8000亿美金,离1万亿还会远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134回复:151喜欢:595

免责声明:本人持有苹果期权,下文只是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另外,虽然本文有一万字,但是期望看一篇文章就能搞懂一家公司其实是比较蠢的思维。最后,请不要来问我现在这个价格能不能买苹果,我喜欢这个公司但是并不意味着任何价格我都会买,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买入应该是自己做的决策,这些决策最好不要外包出去

北京时间2017年3月29日,苹果股价收于144.12美金,股价连续11天创历史新高,而且是标普500指数2017年前4个月表现最好的股票!

即使股价走的如此亮眼,苹果的真实PE也仅仅只有13倍不到,P/FCF大概是11倍。

为什么这个在众多人眼里这个马上就帝国灭亡,走下神坛的苹果,股价却走在了屡创新高的路上呢?

一、系统1和系统2

在讲苹果之前,请先看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a:2+5=?

问题b:俄罗斯首都在哪里?

问题c:74 x 69=?

在看到问题a和问题b时,几乎所有人都是本能的给出答案。大脑不需要经过什么仔细的思考就可以计算出2+5等于多少,就可以知道俄罗斯的首都在哪里。

但是当看到问题c时,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立刻给出答案。

如果要计算出74乘以69等于多少,需要你回忆起乘法运算公式,回忆起乘法口诀,相对前两个问题而言,问题3需要思考的东西很多,也很复杂。

因此,在看这篇文章的人当中几乎不会有人去算问题3。

实际上,上面问题基本解释了人类在做决策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和系统2只是帮助大家理解决策过程的工具,实际在大脑中是不存在的)。

而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系统1指的是我们大脑中的直觉性判断。

其特点是做决策快,消耗能量低,依据直觉和经验做出迅速的判断。因此,系统1也叫作“快思考”。系统1的缺点是由于依据本能做决策,所以往往做出一些不理性或者不是最佳的决定。回答问题a 和问题b 都只需要系统1。

而系统2就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当然,很多时候即使是深思熟虑后,做出来的可能也是不理智的决定。实际上每个人系统2的分析水平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总的而言,系统2犯错的概率要比系统1低很多,因为最起码仔细思考过了。系统2的特点是做决策慢,经过一定程度上深思熟路,因此系统2也叫做“慢思考”。

而系统2的缺点是复杂,切耗能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看这篇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人会去真实的计算74乘以69是多少。因为这是个耗能多,但是又没有什么奖励的事情。

正如丹尼尔卡尼曼所言,当思考问题时,首先引入脑海的往往不是最终得到的最佳答案。“快系统”只负责得出来一个大概的感觉出来的答案,“慢系统”才是决定你能否笑到最后的关键。

然而,很不幸的是,因为人类的本能偏好耗能低的行为(其实就是懒),所以大多数时候人类偏好于使用系统1做决策,而不是系统2(因为慢系统耗能多,复杂)。

然而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一书中,作者塔勒布又告诉投资者一个很残酷的事实:

在投资里面,绝大多数时候,直觉(系统1)是不准的。

这本书里揭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道理:股市并不是一个可以让大多数投资者培养“直觉”的地方。

塔勒布认为,相对稳定的外界环境是培养直觉的必要条件。

简单来讲,直觉都是靠经验积累起来的。以医生为例,正是因为他所接触过的疾病可以比较轻松的让他积累经验,所以才导致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医生会产生很准的直觉。

但是在金融市场里,绝大多数人积累经验的方式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在金融市场里很多事件都是随机的,一次性的,小概率事件,比如911事件,比如英国退欧。这些时间的重复性极其低,而且并没有明显的规律。

除此之外,在投资里,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过程是总结不了任何有用的投资经验的(实际上大多数投资者都是从结果中总结经验来学习的)

与医生不同,投资者本质上来讲都是需要预测未来的,只要预测未来就有不确定性。

因此,完全可能出现一种情况是你做投资决策的过程是完全理性的,完全正确的,这在当时来看就是绝佳的投资,但是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因为未来是不确定性的)。

如果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投资,我要修正之前的思考。

但真实情况是,这不代表你的投资决策有问题,只是未来出现了小概率事件,你不应该去修正你正确的投资决策过程。

正是这种不确定的环境,和积累经验的困难性导致了在金融市场里,普通人的直觉往往不靠谱。

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投资者往往特别注重自己的决策过程,对投资结果却比较释然。

以上的事情告诉我们什么呢?

大多数人在做基本的投资决策时,其实使用的还是系统1。做一些直觉性的,比较粗浅的分析。

但是这种分析是非常不靠谱的,很多好的投资机会都是违背直觉的。

因为投资者应该学会尽可能多的使用系统2分析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坑。

虽然大多数人的系统2都比系统1 理智,能做出来更好的决策。

但是每个人的系统2分析水平也天壤之别。

有人把投资比作修炼。

那么到底修炼哪呢?

其实修炼的地方一方面是多使用系统2 看问题,减少偏见。

一方变是让自己的系统2分析能力更强,更加理智。

二、系统1和系统2 眼里的苹果

那么大多数人的系统1是如何看苹果的呢?系统2又能否得到不同的结果呢?

下面就介绍一些大众在系统1的作用下看到的苹果,以及为什么这些思考我个人认为是没有深思熟虑的。

系统1的观点1:苹果被iPhone绑架,单产品存在大量风险

系统1看到iPhone占到苹果总销售的70%,本能的会觉得这个公司产品太单一,会存在隐患。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希望自己拥有丰富的产品线,这样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

但是系统2能否有不同的观点呢?难道产品单一没有好处吗?

实际上很多人忽略了这种产品绝对集中的好处。这也就是系统2分析的作用。

单产品的好处1: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

比较一下 iPhone 系列和诺基亚系列 (上百个品种) 。苹果产品的

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在下面的“苹果创新已死”里会详细介绍这个内容。

单产品的好处2:因为单一产品,苹果才能把成本控制应该做到了极限

苹果成本控制的极限其实体现在三个地方:

1.单一产品导致材料成本低质量好,规模优势明显

苹果的毛利是手机行业里最高的,顶峰时期的诺基亚也最多只把毛利做到了35%。

苹果做到了惊人的40%。

如果只看财报,你打死都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卖手机的。

千万不要小看这5%,苹果1年销售额是2100亿美金,5%就意味着105亿美金。

为什么毛利如此的高呢?

因为单一品种后,iPhone销售量好所以导致规模优势非常明显:材料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质量好。

2.因为单一产品所以销售一般以及行政费用极其低。

在上图中,你可以清晰的看到苹果的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SG&A)在销售额中的占比是6.5%-7%之间。

而在巅峰时期的诺基亚销售一般以及行政费用占到了总收入的11%左右。比现在的苹果整整高了5%。

苹果2016年的销售额是2156亿美金。下降的5%意味着税前利润提高了整整107.8亿美金。

为什么苹果的销售一般以及行政费用这么低呢?

苹果的年报中当然不会直接用文字来告诉你为什么,但是从年报里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我个人认为,苹果之所以能持续降低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SG&A)在销售中的占比,主要是因为苹果是单一产品。

单一产品巨大的好处之一就是渠道费用低,同时便于库存管理。

3.苹果超低的存货周转天数

下面来带大家看看苹果的一些财务比率。

这也是很多人忽略的地方。

苹果2016年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27.6天。也就意味着每隔27.6天苹果回回收一次自己的应收账款。这个数字越低越好,因为这意味着你回收现金的周期很短。

苹果的存货周转天数是6.22天。这个数字也是越低越好,这代表你的存货周转速度很快。苹果的这个数字绝对是发指到丧心病狂。这是我见过的最低的存货周转天数之一。给大家举个例子吧,诺基亚下其鼎盛时期,2005-2007年期间,存货周转天数也仅仅只有20天。

6天意味着什么呢?

a. 苹果全球仓库里的货,6天全部清理干净一次。

6天清干净一次也意味着你的仓库面积可以大幅下降,你的房租费,员工费,水电费等等全部大幅度下降。这也就部分解释了苹果的SG&A为什么这么低。

b. 6天的周转天数也意味着苹果的货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路上或者在供应商的手里。

由于苹果的谈判能力极强,我很有把握的认为,苹果不需要为这些路上和供应商手里的货物支付路费(Freight in)和仓库管理费用。

为什么呢?

让我们再次回到上面这张图里。

苹果的应付账款期限是101天。

也就是说,苹果平均101天给他的供应商结算一次。

如果你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加上存货周转天数减去应付账款期限。

你可以得到苹果的现金转换周期。

这个现金转换周期越低意味着销售行为转换成现金的能力越强。

而苹果的这个数字是负的,-68.12天。

负的现金周转天数意味着,苹果完成整个销售行为的全部资金,都来自于他的供应商。

简单来讲,苹果的谈判能力极强,他习惯性压迫他的供应商,不还给他们钱。

-68.12天意味着,在日常经营活动结束之后的68天内,苹果手里还握着供应商的钱。

然后苹果会干嘛呢?

买国债,买货币基金。

根据我自己很粗略的估计,苹果因为欠供应商的钱一年大概能获得5亿-15亿美金的“理财收益”。

而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公司一年能赚5亿或者15亿美金?!

三、直觉告诉你苹果创新已死

系统1的观点2:苹果创新已死

很多人因为看到苹果引领了智能手机,因为苹果手机刚出来时各方面都是非常新鲜的,所以本能的认为苹果是一家极其创新的公司,认定苹果是市场的先行者。而最近生产出来的iPhone6和iPhone7的变化其实不大,所以苹果创新已死。

另外,还有人拿出下面这张图来证明苹果对研发的投入不同。

从下图中你可以看到,Facebook研发支出占应收比例高达26.5%。

苹果仅仅只有3.6%。

因此,有人推断说,苹果的创新投入不足,固持己见,顽固不化。

但是深思熟虑的系统2是绝对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的。

系统2 的观点是:

“导致苹果研发占总营收比例太低主要是因为苹果主要是销售大额硬件的公司。因此相比销售软件,广告等公司而言,销售硬件公司的的营收特别大。从而导致这个比率特别低。”

因此,上面这种拿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百分比多少来判断公司的创新能力是非常片面的。

那么系统2是如何看待苹果创新能力高低的呢?

最简单的办法是来看下苹果研发费用绝对值金额。

苹果2016年的总研发费用是100亿美金,当年的销售额是2150亿美金,净利润是456亿美金。

谷歌2016年的总研发费用是130亿美金,当年的销售额是900亿美金,净利润195亿美金。

Facebook2016年的总研发费用是60亿美金,当年的销售额是276亿美金,净利润100亿美金。

从总的研发费用支出来看,苹果绝对是美国研发费用投入最多的企业之一,绝对不是所谓的创新投入不足。

如果你想对研发费用研究的更仔细一些,你可以把研发费用分为维护现有产品的研发费用,以及投资未来的研发费用。

上图是彭博总结的用于投资未来研发费用最多的15家企业。

排名第一的是亚马逊,过去12个月总共投了133亿美金。

其中苹果排第五,过去12个月的总投入是90亿美金。

另外,苹果2016年申请的专利数在美国排第11名。

但是与前十名完全不同的是,苹果的专利基本上都是围绕着iPhone,Mac等几个产品展开的,而IBM,三星的专利基本上都是涉及很多不同的行业,涉及上百个产品。

下面介绍一个2017年2月10日苹果申请的手机专利:可拉伸显示屏专利。

这个专利文件上描述为“内置软质输入-输出组件的电子设备”,这项专利描述的技术是可以未来应用于现在LCD或OLED面板上,它会成为可弯曲屏幕设计产品中的潜在解决方案。

我从来没觉得苹果创新已死,只是有很多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在不成熟时候使用这些技术弊绝对大于利。

三、直觉告诉你苹果已经失去中国市场

由于苹果是华尔街热门的股票,所以我上面讲到的两点其实是国内很多投资者不太明白,但是美国分析师比较清楚的。

实际上去年10月份,苹果之所以大跌,主要是因为华尔街担心苹果在中国正遭受激烈的竞争,毕竟从苹果的财报上来看,苹果在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确实在下降。

从苹果2016年年报上来看,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占到了苹果总收入的22%,销售额比2015年同比下降了17%。

这里唯一要提醒大家的是,实际上拿2016和2015年的苹果销售量对比是不公正的。因为2014年苹果手机换成了大屏之后,强烈的刺激了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2015年的销售量飞上了天。你可以看到2014年苹果的EPS是6.5美金,2015年变成了9.28美金,同比增加了40%。对一个市值几千亿美金的公司,利润增加40%简直可怕的离谱。

因此,实际上2015年的利润是一个异常值。

但是看到大中华地区销售额下降17%,很多分析师还是吓傻了,卡尔伊坎(著名的激进投资者)和David Tepper(美股里著名的价投大佬)也是因为这条线索把苹果给清仓了。

还好我是个中国人,在研究中国相关的事情时应该比他们要有多一些发言权。

很多美国分析师只看到了相比2015年,2016年的销售额下降了17%,忽视了相比2014年,2015年的销售额上涨了84%

84%是个什么概念?

2014年苹果在中国地区的销售额是300亿美金。

2015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580亿美金。

1年时间,增长280亿!

那么到底2014-2015年发生了什么?

其实就是因为苹果出了大屏手机(iPhone 6和iPhone 6 Plus)。

中国人对大屏是发自肺腑的热爱,如果你还有印象,那个时候真的是排队买iPhone6。

因此,我个人认为2015年的数字是个极端情况。苹果因为有大屏手机,一下刺激了整个国内高端人士的消费欲望,完成了一个非常极端的销售数字。

这是这17%下跌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一个导致销售额下降的因素是:中国手机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国内用户对苹果手机的粘性没有那么强(下面讲到苹果竞争优势时会详细解释为什么国内用户粘性弱)。

华为,OPPO和VIVO的横空出世确实给苹果带来的竞争压力。华为手机做的确实不错。

那么怎么处理中国这个不确定性呢?

我当时买入苹果时是这么思考的。

中国地区占到苹果总销售额的22%,如果苹果在整个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变成了0。

那么假设苹果的净利润会下降30%,变成320亿美金,每股盈利会变成5.81美金。

在我购买苹果时,苹果股价是95美金,对应市值是5100亿美金。

这个市值里有2100亿的现金,因此真实市值是3000亿美金。因此即使大中华地区的销售变成0,那么苹果的PE也仅仅只有9.37倍。

实际上,在95美金时,以2016年的EPS 8.31来算,真实的PE只有6.5倍,对应的P/FCF连6倍都不到。

显然,在欧美市场苹果是没有出现衰退的迹象的,因为市场是过于悲观了。

四、为什么我认为苹果有好的企业文化

查理芒格曾讲过,有些时候最大化,或者最小化某个因素(常以好事多为例),能够使那个单个因素变得具有与自身不相称的重要性。

对苹果而言,这个最大化的因素就是单一产品。

与苹果类似的,还有好事多,Zara,美国运通等非常好玩的企业。

其实上面的财务数据并不难分析,大多数人只要细心读财报,慢慢思考,大致都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投资苹果这种公司而言,最难的其实苹果它的企业文化。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苹果的企业文化。我认为Tim Cook是个极其极其优秀的CEO。当然,每个人对企业文化的判断都有自己的标准,以下只是我个人的标准。

原因1:苹果从来没有像成为先行者,苹果只想做最好的产品

如果你看丁磊和Tim Cook的采访,你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是将注意力放在产品上,做好极致的产品,服务好自己的顾客。这是他们思考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赚多少钱只是最后顺便而已。

从他们公司的产品质量上,你也可以清楚看到他们所言非虚。

Tim Cook在2016年2月份接受采访时曾说:

“我擅长于屏蔽噪音。我会回到核心问题: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吗?仍然记得自己的方向吗?我们是否专注于制造最好的设备,从而通过某种方式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人们真正喜欢我们的产品,客户很高兴:这才是我们的动力所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其它一切都会接踵而来。苹果从来没有像成为先行者,苹果只想做最好的产品。”

这其实是大众一直对苹果的严重误解:苹果从来没想要成为先行者,它只想做最好的产品。

无论是iPod,Mac,iPhone,苹果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是这个产品的完善者。

只不过它的产品实在是太棒了,让大家误以为这些产品都是它原创的。

其实苹果专注的是做最好的产品,而不是创新。

因此苹果的核心文化就是:专注于制造最好的设备,从而让人们的生活更丰富。

只要这种专注于最优产品的文化不被腐蚀,苹果绝对会再创辉煌。

原因2:有所为,有所不为,最难的是有所不为

中国有句古话,“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多数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所为”上。

然而,好的企业却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有所不为”上。对企业来讲,最难做到的不是有所为,而是有所不为。

对投资者而言,有时候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什么也不做,耐心等到。

我喜欢有所不为的企业。

很多人觉得苹果手里有2100亿现金,为什么不到处砸钱去?

为什么不狂砸人工智能,反而把钱去买长期国债,买一些投资产品?

是不是苹果太保守了?

正因为苹果不乱投这2000亿,我才觉得Tim Cook极其优秀,苹果的企业非常好。

很巧的是,网易的丁磊也是出名的“抠”,出名的不乱投项目。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节制,对资本的节制。

对任何公司而言,好项目都是稀缺的,因此乱投项目本质上是在浪费股东的钱是,

只把钱投在可行性最高,自己最有把握的事情上,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要轻易涉足的才是真正的好企业。

因为,大多数企业的悲剧都是因为盲目扩张而扩张死的!

五、苹果的护城河是什么?

我在纽约地铁,在香港地铁,在北上广深地铁里,会观察到一个惊人的相似点:

所有人都在看手机。

大多数人就像着了魔似的,排队时在看手机,吃饭时在看手机,上厕所在看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也是看手机。

我意识到两件很好玩的事情:

如果你不是个天天看手机的人,不接受碎片化的知识和海量信息,主动学习系统知识,你会比其他人有一个巨大的行为上的竞争优势。

人们对手机的粘性在增加,而且目前看不到任何衰减的势头。

正是大量的低头族的存在,我才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斗鱼直播会产生这么多网红,为什么陌陌业绩会这么好,为什么腾讯的王者农药和网易的阴阳师这么火。

这些大街上的低头族,就是网红的粉丝,陌陌的观众,手机游戏的玩家,手机新闻的阅读者啊!

然后我又查了一下全球有多少智能手机使用者。

答案是:21亿。

我没有一个具体的比例到底这21亿中多少人把生活都交给了手机。但是从我的观察来看,这绝对不是一个很低的数字。

并且在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的销售量是15亿部。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成为低头族,更多人花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人低下头颅的呢?

为什么以前诺基亚时代,大家都不是低头族呢?

在诺基亚时代,大家使用手机基本上就是为了打电话,发短信。

而在今天,大家使用手机主要是为了即时新闻,娱乐,社交,游戏。

简单来讲,App(手机应用)和云计算让苹果和诺基亚完全不同。

因此,现在的手机已经完全不是10年前的手机了。

乔布斯改变的不是手机,他改变了一个时代。

手机+app软件+其他相关服务(比如云计算服务)已经形成了一个粘性巨大的生态系统了。

在这个大的手机生态系统中,其实又分为了以苹果为首的IOS生态系统,和谷歌旗下的安卓生态系统。

我理解的苹果的护城河就是:极其完善的生态系统导致顾客粘性很大。

这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就是:手机成为入口,然后用户使用iCloud和App Store等苹果的服务,从而增加了顾客粘性。

也正是因为App(手机应用)和云计算(iCloud)的出现,让苹果不再是一个手机制造商了。

简单来讲,由于苹果的iCloud(照片云服务),五花八门的付费的和免费应用软件(App),各种各样的付费杂志订阅,以及苹果音乐(iMusic)的存在,导致苹果用户更换成安卓机器会非常麻烦,同时还要为新的某些app软体重新付费,从而导致客户粘性大幅度增加。

这里简单说下现在在全球iCloud和iMusic的使用量。

在2016年苹果的电话会议里,Tim Cook提到了苹果手机目前的活跃用户数达到了1亿部,目前苹果在全球有8亿的iCloud用户,1.1亿的iMusic用户。

另外根据截止到2016年9月份的数据,苹果App store里app(手机软件)的总下载量是1400亿次。


你没看错,1400亿。

在所有种类的App当中,游戏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商业和教育。

因此,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实际上苹果的iPhone变成了接触上面服务的端口。

而上面的这些服务也让苹果有了极强的客户粘性,因为当你转换成安卓机器时,大部分服务你要重新付费,同时使用习惯也不一样。

这里要牵扯到大多数人没考虑过的一个细节:

大部分苹果系统里的软件和安卓系统的软件数据是不共享的。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软件实际上都是分了IOS版和安卓版本。如果你在IOS里下载了一个游戏,花了10万美金,这10万美金仅仅是花在了IOS系统里,与安卓版本的游戏没有任何关系(数据不共享)。

这种不共享的特性意味着当消费者在IOS上花了越来越多钱,用了越来越多服务之后,他的转换成本就变得异常的高。

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就不详细介绍安卓的生态系统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一下,安卓的生态系统其实要比苹果差很多很多(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是开源的)。这也是为什么安卓用户转换到苹果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这是诺基亚2007年完全没有的生态系统。这也是全球目前任何一个手机制造商也没有的生态系统。

华为,Oppo,Vivo基本上也都是在生产手机而已,因为安卓机器之间的转换成本很低,品牌的粘性也相对差很多。

这就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华为,Oppo,Vivo从三星那里夺走市场份额相对容易很多。

就像Tim Cook曾说过的一样,大概有40%的安卓用户会考虑换苹果,但是只有不到5%的苹果用户会考虑换安卓。

正是因为上面的分析,我现在在看苹果季度报时,特别关心的实际上是苹果服务业务的增速。


在苹果的年报中,你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苹果的服务业务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iPad,Mac,成为苹果在iPhone外最赚钱的业务了。

这个服务业务主要包括App store,Apple music, iCloud以及Apple Play。

也就是说,这些服务业务已经给苹果带来了将近243亿美金的收入。

这个世界上能靠卖服务赚250亿美金的企业真的屈指可数了。

因此,我个人认为,现在苹果的核心财务指标有两个:1.苹果的iPhone销售量。2.苹果服务业务的增速。

最后在详细解释一下粘性究竟是怎么增加的。

这个粘性首先要做个地域之分:中国和中国之外。

在国内,因为大量的苹果用户不使用苹果的云服务iCloud,不使用媒体杂志的订阅服务,不使用苹果的iMusic服务,同时很多中国地区的App又是免费的,所以很难体会到粘性的存在。这个也确实是苹果在中国地区的问题。

但是在欧美就完全不一样了。

以美国为例,基本上你看杂志,听音乐,看书,下大多数手机单机游戏,都是要付费的。而且你在IOS付的钱大多数只能让你在IOS平台使用这些服务。以听音乐为例,美国很多人以前都习惯在ITunes里听音乐,因此在这里买了很多音乐,后来不买ipod了,就开始用苹果手机听歌,这种服务性格的东西导致转换成安卓用户的成本很高。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iCloud。在国内可能很多人还不太清楚iCloud这个东西是什么,以及怎么用。但是在欧美,iCould的使用频率非常高。iCloud主要是用来备份文件,分享和自动储存照片。普通用户总共有5G大小的云存储空间。但是毫无疑问5G的大小肯定是不够用的。

苹果还给它的用户提供了以下几个方案:

1. 50G,一个月0.9美金

2. 200G,一个月2.99美金

3.1TB,一个月9.99美金

4. 2TB,一个月19.99美金

因为这个服务非常方便,而且非常好用,我自己和身边朋友很多开的都是2.99美金的。

如果你全家人都在使用iCloud储存照片,自己在IOS里每个月订阅杂志(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等),自己的游戏账号只是在IOS系统下才有效,在iTunes和iMusic里购买的音乐在换成安卓后要重新购买,同时手机里还有几百个常用软件,在更换成安卓后你还要重新下载,重新输入账号等等。

你还会随便更换手机吗?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大家都觉得苹果卖不动了,结果新手机一出来销售量又是非常好。

因为那些用5S的人,在7出来之后,想换手机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苹果手机。

而想出来这套封闭的生态系统的人,正是乔布斯。

在研究苹果时,我基本上把1997年-2010年苹果所有的产品发布会全看了。

第一代iPhone是在2007年发布的。

从2007年苹果的销售数据来看,顾客满意度是90%,98%的用户都会用苹果来浏览网页,94%的用户都使用了Email。这在2007年时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随后在2008年时,苹果推出了iPhone3G,同年推出了App Store。

也正是在这一年,苹果明确建立了app store里会有第三方的软件。

乔布斯曾说,他要给苹果搭建一个生态系统。

今天,我认为,苹果确实是有了一个极强的生态系统。

六、结语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苹果的愚见。

其实很多时候,分析企业就是充满好奇心,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第一次对苹果产生好奇,是因为很多年前有媒体报道,有人在苹果店里结婚,有人为了先买到苹果在纽约的苹果店门口排队两天两夜。

最后再次强调下,单凭一篇文章是不足以支撑一个投资决定的。

在投资里,真正要关注的是决策过程,而不是投资的结果。

你用赌徒的决策过程,即使得到了好的收益,最终还是会将这些收益还回去,因为这套决策过程的数学期望是负的。

有多少人先赚了点小钱,然后连本带息把钱还给了市场?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chaochao6212017-04-02 08:55

马云 丁磊 王思聪都还用苹果呢 你说的底层是指哪些? 苹果售价最近几年都在提高 你看看报表 你从哪里感觉苹果售价很难提高的? 三星倒是喜欢大创新结果炸了 你这完全就凭感觉 一点根据都没有的胡说八道 估计楼主的文章都没有看完

water20172017-04-02 06:28

可以说点不同看法吗?
1.手机是时尚商品,不能只考虑功能性。时间长了,审美疲劳,是一定要换一个新鲜的玩玩的。显然,中国人已经对苹果手机审美疲劳了。就那样而已,有啥好玩的。中国层次较高的早换华为了。底层还在用苹果。
2.苹果的净利率很难维持。苹果手机的成本显然是越来越高。而售价几乎很难再提高了。AMOLED屏幕比LTPS贵很多,更大的内存就更贵。这要吃掉很多利润。
3.竞争对手的脚步越来越近。华为手机除了系统,品质和外观已经和苹果没有代差。VIVO和OPPO的性价比比苹果高一倍。
4.单一产品的风险无论如何都很难化解。
5.所有的大公司失败的原因几乎都一样,那就是越来越保守。苹果很难例外。
6.不开放的IOS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粘住用户,也可能画地为牢,固步自封。
7.苹果的创新已经不在领跑业界。没有啥东西让人惊喜,疯狂追逐。
8.在手机行业,失掉的市场份额,极难追回。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下滑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在华为和蓝绿的围堵之下,重回老大极难。中国人一向喜新厌旧。

山涧一壶酒2017-04-02 01:18

也可以看到巴菲特的厉害。从来不碰科技股的他居然可以改变他的投资理念买入苹果。

管不好自己2017-04-01 23:52

有点不同看法,个人不认为某公司能够一直(十年或以上)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尤其是一个技术含量并不太高的行业),所谓盛久必衰,,,

老A的预判2017-04-02 10:47

一个苹果手机并没有多贵,买得起的人很多,而且苹果不仅仅靠量,靠的是利润率,现在全球手机市场绝大部分利润依然是苹果的。我也是算是个手机爱好者,安卓各种所谓自由化开源diy,都不如苹果自带的系统功能和便捷性,讲真,安卓再高端的手机送给我用我都不会用,除非可以卖人,就安全性这一点就甩了不知道几条街

全部讨论

大隐于市谢强2017-04-01 22:37

苹果财报吗?

大隐于市谢强2017-04-01 22:36

私信回复你了~

资产之心2017-04-01 22:22

大隐先生,麻烦提问的问题回答一下,谢谢!

人和2017-04-01 22:20

段永平又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