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力达:到底有没有绝活?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52喜欢:12

我认为,宏力达确实是一家有绝活的企业。

如果宏力达没有点绝活,任谁都是无法解释以下三件事:

1、宏力达荣获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是19年的那第一批,当时全国总共才2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的分量,我想也不必多说,这肯定不是花点钱托个人情就能搞定的。能获得称号,就必然是有点真家伙的。

2、宏力达连续五年营收和利润高增。营收从2017年的2.52亿连年高增到21年的11.2亿,每年同比递增是45%。利润从17年的0.3增到了21年的4.13亿,每年同比递增是90%!

这样的速度和成绩,放在任何一家企业上,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3、宏力达毛利率常年高达50%以上,而净利润率也高达30%多。这个水准在制造业里面,几乎已经是天花板的存在!这一点是可以用来说明企业的定价权的。一家没有壁垒、没有护城河的企业,是肯定做不到这一点的。

从以上的几个角度来看,宏力达在供应端的竞争优势,不是一般的强,而是非常强!

至于,它目前的销售区域有点单一,江浙两省居多,我想,这并不是宏力达竞争优势不突出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江浙之外的很多省份,对停电时长的考核还不严,对智能配电网的要求还不够高。

今后,配网侧很快就会发生两个大的变化:一是大量的充电桩会接入,二是大量的分布式光伏和风电会接入,这两者都会严重地加大配网侧的不稳定性。这样的话,配网的安全性就成了各省不得不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宏力达的只能柱上开关,天然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也就是说,宏力达会迎来一个巨大的风口。这就又回到了我选股的基本原则上:首先,这只股必须是一个细分赛道内的王者,其次,其所在的赛道迎来大风口。宏力达刚好完美地符合了这两条要求!

我关注宏力达已经超过半年多,此前一直对它的竞争优势不够放心,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业内人士做草根调查。现在,我想是时候确认宏力达的竞争优势了,它的确是柱上开关这个赛道的王者。

宏力达的估值,是下一步的事情。翻倍,乃至翻几倍是自然而然的。但目前阶段的认知模型中,我已经不是特别在意估值了。这是后话。以后再进一步细说。

欢迎东方电缆的老股友交流,也欢迎所有关注宏力达的朋友以各种方式交流。

$宏力达(SH688330)$ 

$亿嘉和(SH603666)$ 

$国电南瑞(SH600406)$ 

@今日话题 

@7X24快讯 

精彩讨论

价值学习笔记2022-07-19 10:36

1、宏力达肯定是有竞争优势的。支持这一观点的基本理由就是主贴中的三点。
2、宏力达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两点:一个是对单相接地故障的研判准确率高,别家远远跟不上,甚至是没有这一功能。二是对普通故障的判别率高。这个功能别家也有,但别家要差。
3、宏力达之所以对故障的判别率较高,具体的原因有:厂家是做故障指示器出身,一直有原始技术底子,这么多年来也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经验。判别率高的另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对传感器研发有绝招。以上这些技术优势主要都来自公司副总赖安定,故他的原始股占比很高,达6.88%。我估计这都是技术入股。是技术很有分量的体现。
4、宏力达确实有过硬的竞争优势,但必须要承认,这优势还没有让宏力达取得砍瓜切菜所向披靡的压倒性成绩。之所以出现这样进展稍缓的情况,首因还是电网需要时间来认识接受和适应宏力达。当初进浙网,就花了四年的培育期。
5、其次的原因,是原有的普通柱开产品,经多年使用,已经在电网内培育出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和支持者。要一下子颠覆这种国企的采购体系使用惯性,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电网这种大国企的采购体制,并不完全是性能导向的,也不完全是价值导向的。

价值学习笔记2022-07-19 11:01

兄客气了。
宏力达的出厂价是3.5-4万,国网采购的普通柱开也是3.5-4万。
宏力达在这个3.5-4万的价格下,毛利率竟然能高达50%,净利率能达到30%多。
既然如此,完全可以做两个假设:
1、假设竞争格局演化较慢,那么宏力达即使只享受当前的50%的毛利率,日子也过得够滋润了。
2、假设竞争格局演化较快,那么宏力达又有啥可怕的呢?我宏力达价格和普通柱开本来就一致,而性能要高一两代,我未必还怕你打价格战不成?

另外,据厂家讲,6.16那个调研的文字稿,是伪造的。

zhx1232022-07-17 01:00

产品好不好是一方面,南网、国网、其他省市需不需要又是一方面,如果需要了是不是采购宏力达,还是其他产品替代也是一方面。所以现在这个价位适合打个小底仓,吃个浙江江苏的稳定业务的钱;等业务范围扩大的确定性提高了,比如在其他省市成立合资公司、或者有大订单、或者有和其他重磅企业签战略合同协议等等,再逐步增加仓位。

价值学习笔记2022-07-23 21:55

这两个其实都不是问题。

凡是跟电网做生意的,应收款都高。
国电南瑞是国网的亲儿子,它21年的应收款达200亿,而营收才不过385亿,利润48亿。历年都是如此。
许继电气61亿营收,对应营收是119亿,净利润是7.24亿。历年也都是如此。
其他电网企业,基本都是这样的。这只说明一件事:国网确实是个爷。

而存货就更不是问题。
你提到的这个4.74亿存货,浙商证券为此还专门出了一个研报:网页链接

公司销售模式包括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及中标供货,2021 年对国网体系公司 实现收入 7.59 亿元,同比增长 16.64%;对非国网公司实现收入 3.70 亿元,同 比增长 45.16%。2021 年公司的核心产品智能柱上开关生产量 2.80 万套,同比 增长 42.43%,库存量 1.69 万套,同比增长 34.46%,主要系公司是“以销定产” 模式,由于市场开拓和订单增加较快,公司的短期交货能力无法满足集中交付 需求,因此公司一般通过适量安全备库来平衡生产和交货。截至 2021 年末,公 司存货 4.74 亿元,同比增长 55.82%,主要系本期业务规模增长,发出商品增 长所致,其中库存中发出商品账面价值达 3.65 亿元,占比 77.10%。


意思就是,以销定产带来的存货增多,是没问题的。
我支持浙商证券这个观点。

价值学习笔记2022-07-23 15:50

国网拿到宏力达的柱开,最终需要付出5万元的样子。
国网拿到其他的厂家的柱开,即使是最高的价,也不过是约4万。
所以,这里确实是存在巨大的差距的。有代差。
宏力达在江浙销量高增,并不是说江浙两省什么人傻钱多的狗大户,任你胡乱喊价宰割。江浙的标准其实远高于内地各省。
江浙是沿海,台风高发,又多山林,人口密集,很容易让电网出事,故江浙对电网的安全稳定性,要求高很多。

柱开的市场肯定大。每年对全国的存量开关的替换量,就是40-80万套。妥妥的几百亿市场。如果再算上一些新增柱子上的量,市场将更大,这个市场足够宏力达使劲飞。

对单相接地故障的研判,一直是行业内的老大难问题,这个百度可知。宏力达能到90%的准确率,是非常高的。而别家跟不上。

从这个角度来讲,其他各家没法跟。即使需求放量也跟不上。
因为宏力达的技术,是我有你无的,

如果国网提高对柱开产品的标准,那么宏力达的机会就显著地加快到来。
如果考虑到内部各省电网的经济承受能力,国网继续沿用原有的低标准,则宏力达其实也不怕。以20-30%的速度,从容扩展市场就是。
宏力达的对手,主要是那些普通柱开产品。其故障研判率能到宏力达这个程度的,目前还没有一家。

宏力达的出厂价3.5-4万,这些普通厂家的柱开,在电网的中标价也是3.5-4万。
大家同一个价格,而宏力达性能要领先一两代,故宏力达肯定是不怕竞争的。

宏力达的柱开要快速放量,有以下几个前提:
1、国网提升对柱开的标准,特别强调对单相接地故障的研判。
2、对配网信息化智能化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国网来真家伙。
3、配网侧出一两次大的事故,或停电,或伤人,震惊全国。

全部讨论

价值学习笔记2022-07-17 10:33

配电网肯定有戏,安靠智电同样迎来了配电网这个风口。
这只票我确实感兴趣,呵呵,多交流哈

价值学习笔记2022-07-17 10:30

这个问题,不妨如此看待:
1、柱上开关这个产品,每年在江浙两省,光宏力达就是销售出去几万套。那么全国市场会有多大?虽是单一产品,但市场需求一点都不小。
2、宏力达的出厂价是4万左右。拿货的三产公司再卖给电网的价是5万左右。而电网给其他的普通柱上开关的价格是在4万以内。这就说明了两点,首先,宏力达可以降维打击这些普通开关,一样的价格,而功能差几代,能不降维打击吗?其次,即使只去占领这些普通开关的市场,空间也已经足够大。

故,虽然产品单一,但空间已经足够大,而且还是蓝海。这样的话,产品单一点,也没啥关系了

财财虎2022-07-17 09:32

对买方很单一和强势的,我始终谨慎

长长又长长2022-07-17 09:17

毕竟发行价是88.23。

长长又长长2022-07-17 09:15

固定仓位不动了。
四方股份也固定。

小鸡母和乐乐2022-07-17 06:53

跟着价值大佬

zhx1232022-07-17 01:00

产品好不好是一方面,南网、国网、其他省市需不需要又是一方面,如果需要了是不是采购宏力达,还是其他产品替代也是一方面。所以现在这个价位适合打个小底仓,吃个浙江江苏的稳定业务的钱;等业务范围扩大的确定性提高了,比如在其他省市成立合资公司、或者有大订单、或者有和其他重磅企业签战略合同协议等等,再逐步增加仓位。

Jun-feng2022-07-17 00:06

先给你点个赞,缆缆没拿住,折腾了几个月还不如一直拿着

iustock12022-07-16 23:56

笔记兄,有空看看安靠智电

gargantuan2022-07-16 23:35

宏力达主要还是产品单一的问题,公司能否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