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了,当年轰轰烈烈的“拆围墙”行动夭折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5年前,国务院出台一则消息,全中国的小区都炸了锅!

在城市规划上,“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

中国要像欧美国家一样,逐步实行“街区制”管理。街区制城市建设布局的特点就是在道路旁边建房子,且不设围墙。

突然要开放,谁都不适应,不论是热衷于“跑马圈地“的开发商,还是热衷于院墙围合出来的”私密“精神的中国人。

▲图|l来源于网落

所以,当时媒体一转发,烈火烹油,立马引起对于城市规划的激烈讨论,最大的担心就是拆围墙后,威胁小区的安全问题。

而这样的担心也不是不无道理。我们查到一组数据,201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刑事犯罪发量人为13人,也就是说1万人中有13个是罪犯。全国检察机关共逮捕犯罪嫌疑人108万人,盗窃罪就超18万人,而罪犯最多最活跃的城市是新疆、浙江、上海(新疆38.8人/万人、浙江19.3人/万人、上海18.3人/万人)。

但安全问题的隐忧还没有得到解答,全国各地已跃跃欲试新的“街区制“小区,相应的政策陆续出台。 

▲图|来源进化的城镇公众号

如今,5年多过去了,“街区制”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的居住小区与以前比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是街区制过时了?还是夭折了?

0

1

为什么欧美都流行“街区制”?

先不论街区制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国情,但“街区制”肯定不是指简单的拆围墙。

街区制在国外发展已经很成熟,比如美国纽约第五大道、西班牙巴塞罗那、美国波特兰珍珠社区等等都是世界著名的BLOCK街区。西班牙巴塞罗那著名的的130米“塞尔达街区”(Cerda block),美国宜居城市的代表波特兰市的街区尺度则是60-70米,都是典型的按照窄路密网模式建设的开放式街区,使得街道、街区和建筑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有机整体。

▲图|美国第五大道

▲图|捷克的布拉格

▲图|巴塞罗那

而我国街区长度动辄500米以上,开发商建小区也是一个比一个大,除了神盘还有超级神盘,像东方绿洲这种一听就很大的小区比比皆是。这种超级大尺度的小区都是从何而来?原来是政策就这么规定的!

在《城市规划原理》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城市两条主干道之间的间距为800~1200米;两条次干道间距为300到500米;两条支路间距为200~300米。

▲图|某小区从一头走到另一头的距离,横着走就是长500米,竖着走就是400米

原先我们的宽马路大街区就是受苏联影响比较大,我国城市建设在建国初期,“单位大院”林立,非本单位人免进,就是要搞封闭式管理;而房地产改革后,新的居住区引进“花园小区”等理念,仍喜欢做封闭社区。主要当时政府手上缺钱,就主要负责修主干道的马路,小区里的路就交给开发商自己修,开发商又卖给购房者,最后也就变成了私有财产。

但大尺度街区的建设和过度强调功能分区使城市丧失了多样性和活力,比如我们的城市商场归商场,办公归办公,住宅归住宅,分割的特别清楚,也就造成随着城市人口聚集,城市病也越来越明显,比如马路越建越宽,但道路却越来越堵,架起来的天桥、地下通道、隔离带越来越多,但交通还是拥堵;比如城市区域功能单一,职住分离,带来潮汐式人流,白天城市拥堵晚上又成空城,导致通勤时间越来越长,郊区越来越外扩,挤压农业用地,污染越来严重等等。

▲图|行人过街天桥

简单的说就是中国生活和工作特别的割裂,很少有人工作和生活在一起。但欧美发达国家繁华市中心几乎都是小尺度街区,他们都是楼上住人,楼下商业或者办公,15分钟生活圈,出行便利。就连邻国跟我们同样含蓄含蓄的韩国、日本也是小尺度街区,如东京支路间距在100-200米之间,小于我们的规划要求。逛过国外BLOCK街区的人,都会发现小尺度街区特别的悠闲、惬意、美好。

▲图|美国波特兰珍珠社区

美国波特兰珍珠社区是世界小尺度最小的街区,仅60*60米,六十米的距离意味着普通人不到一分钟便可走完一个街区,而车在街区里开的速度又不会太快,给行人的步行和穿越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图|1994年及2011年的街区发展

珍珠区也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更新成功案例,由政府和私人开发商共同再开发,将珍珠区打造成形态紧凑、开发密度高、功能多样、公交发达、步行友好,具有人性尺度的城市中心区。他们大部分建筑都是混合使用,职住比高达1.7,15分钟步行圈,出行靠公交车能到达90%的地方,没有天桥、地下通道,城市依然井然有序。此外,高端零售、办公、餐饮、娱乐、创意产业等多种功能高度复合,为居住提供了良好环境。方便的步行和公交出行,绿色健康的生活,使得波特兰多次被评为全美最具宜居,可持续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

0

2

国内小区想做“街区制”阻力大

2016年2月,从国务院出台的城市规划意见后,街区制后续政策渐渐没有下文了,显然阻力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很多地方政策还是停留在“拆围墙”的表层,那当然是不会成功的。另一方面,中国人注重隐私和安全的文化底色,很难改变,这堵墙想要拆掉没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跟上,目前看来是不太可能。

再加上一场疫情让全中国的社区都采取封闭制管理,对扼制疫情的蔓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又在狂欢幸亏我们没有搞街区制。

但完全封闭就真的是对的吗?笔者认为,有些问题只是暂时被隐藏起来了,比如中介说离地铁站步行5分钟的地铁房,但他没说小区内要走10分钟,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的小区太正常。再如下图这种马路非常有代表性,毫无体验感可言,但我们到处都是这种路。另外也不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商业很难在快速道及主干道两侧生存,而窄马路,商业体能得到最大面积的展示。伴随城市发展向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未来一定是需要比较窄的路。

▲图|这种马路非常有代表性,毫无舒适性可言

如果我们把开放式街区与封闭式完全放在一个对立面,这样矛盾就很难解决,我们能不能找到适合中国模式的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很多人都没有放弃探索。

国家没有放弃对街区制的尝试,比如新的街区制模式未来将在雄安新区中得到实现,居住街区尺度控制在100到200米,规模为2~4公顷。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中,居住区也有着合理的“小街区,密路网”道路结构和完善的绿地景观系统。

工程师们也在思考平衡之道。比如私密与安全的空间依然围合,但整体街区尺度变小。另外小街区密路网的基础上,塑造更加良好的开放界面。将建筑单体进行适当后退,让退让的空间成为广场、口袋公园的一部分。

不止是小区,还有商业、办公、绿地、公园以及学校等公共空间沿街布置,实现资源与公民共享,将美好空间面向街道,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弹性空间与美好的生活体验。在后疫情期间,我们更应该重视公共设施的开放性和街道的人性化设计。让街道回归到人的尺度,成为美丽的景色。

一旦走通了,中国式“街区制”政策肯定会卷土重来,不管是城市更新项目还是新建住宅小区,期待越来越多的城市街道能让我们放慢步调,产生越来越多的连接,而不是封闭、拒绝、冰冷。

—观看同策研究院最新视频—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同策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往期精彩—

—95后魔都买房记—

—盛松成解码宏观—

公众号活动与报告最终解释权归同策研究院所有。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公众号)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录音、录像)传播本公众号刊发的所有内容。抄袭、盗用及篡改我司发布内容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大家监督举报。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疑问请联系邮箱chenlanyue@tospur.com

全部讨论

求求 快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