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M2看经济情况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5喜欢:13

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3月,我国广义货币M2达305万亿,研究几个问题:

M2是个啥?

M2高速增长,为何没现通胀,反而T缩?

M2结构能否更真实反映经济情况?

2018年是什么鬼?

一、货币供应定义

央行官网上有关于货币供应三兄弟M0、M1、M2的解释:

M0:又叫“现钞”,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钞,也就是居民和企业手中的现钞。M0最机灵,流动性最强,具有最强购买力。

M1:又叫“狭义货币”,=M0+银行活期存款,由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钞(M0)和银行的活期存款构成。活期存款随时可变现(提取),所以流动性和购买力不亚于现钞。M1是货币家族的老二,代表了一国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因此,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和最直接的影响。许多国家都把M1作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对象。

M2:又叫“广义货币”,=M0+M1+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加上活期存款(M1),再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构成。M2是货币家族的老大,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不能直接变现,不能立即转变成现实的购买力,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手续后,也能够转变为购买力,因此,又叫做“准货币”。

目前中国央行公布的货币划分口径是: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它存款)。

以上是央行官网的内容,白话版:

M0:如纸币、硬币、数字人民币(新纳入)、支付机构备付金都是M0的范畴。微信、支付宝中的余额,也都计入M0。

M1:M0+单位活期存款。单位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存款(主要部分),和机关、团体活期存款,不包括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其中,单位定期存款包括企业定期存款(主要部分)+机关/团体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存款,二者约3:7开。

M2中的个人存款,很多人有误解,认为个人活期存款计入M1,实际上不是,现行规则是1994年定的,当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定义为储蓄,流动性和现钞有差异,但今天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人活期的流动性和现钞没什么差异了,这里只是统计口径较早确定的问题,如果今天重新修订,个人活期大概率会定到M1上,因此,在分析M1和M2数据时,需要拆分看结构。

M2中的其他存款,包括非存款类机构持有的货币基金,公积金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等。股票、债券不算。

二、M2结构

2024年3月数据,M0占4%左右,单位活期占18%,单位定期占比18%,个人存款合计占48%,其中活期定期3-7开,个人活期13%,个人定期35%。

代表现实购买力的部分,看上去用M1+个人活期比较合理一些。M1主体是单位活期,主要来源是新增贷款+营业收入+其他收入,这个钱很快会转化成供应商货款、工资等;个人活期存款,是在消费路上的钱,随时可以形成购买力。

M1+个人活期看上去更能代表经济活力。

三、剪刀差看经济

M1中,M0占比较少。其余部分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企业新增贷款,二是经营收入,三是其他收入,如政府财政补贴等。企业贷款增加,代表看好未来,愿意投资;居民消费,钱从居民账户转移到企业账户,企业的经营收入增加,收入增长越大,说明居民消费旺盛,反之亦然,因此,M1主要是反应企业部门的情况,也更直观的代表整体经济表现。

M1通常搭配M2来使用,M1的增速-M2的增速,称为剪刀差,剪刀差为正,说明经济较好,反之经济较弱。

M2中更多的是定期存款,M1增速>M2增速可这么理解,定期存款部分的增速更大,偏向储蓄。

1999年至今的数据显示,剪刀差为负值的时间总体上多于正值的时间,我理解为我国居民还是倾向于偏储蓄的特征。

2018年2月以来74个月中,只有2021年1月为正值(当月股市高点位置)。如果去掉这个月,剪刀差是自1999年以来持续负值最长的时间,对应到经济上,这几年确实不太理想,大家对消费也比较谨慎,都把钱存起来。

四、存款结构看消费趋势

货币供应有个细项数据,在官网统计数据"存款性公司概览"中,有2006年至今口径一致的数据。

2006年至今的单位活期、单位定期和个人存款占比变化:

1、个人存款占M2的占比趋势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18年1月,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06年2月最高占50%,2018年1月达最低,占38%;

第二阶段:2018年1月至今,持续上升趋势,最新数据(2024年3月)的占比是48%。个人存款分活期和定期,详细结构下面再分析。

2、单位定期存款占M2占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6年-2014年,占比持续上升;

第二阶段是2015年至今,持续下降。单位活期部分,即M1部分,主要特征是2018年以来持续下降,和上面M1M2剪刀差呼应,说明企业的业务处于下行通道,要么没有扩张不贷款或少贷款,要么收入下降,或者二者兼具。

个人存款结构,央行“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统计,有各类存款的细分统计,可区分活期和定期,因统计口径间隔几年就有小变化,口径能调整统一的历史数据从2007年开始。

注:各类存款+流通中的货币≠M2,但相差不大,1%左右的差异,两边口径应该稍有差异,不影响结构分析。

住户定期存款趋势分两个阶段:

2007年1月-2018年1月,住户定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总体呈现下行趋势;

2018年1月-至今,则持续明显上升,趋势还在持续。

住户活期存款:

2007-2013年保持水平波动,2014-2015小幅下降,下降后在2015-2020保持水平,2021至今,小幅下降。

下面以招行最新出的2023年年报数据为例,零售定期存款同比增长48.58%,活期则同比下降7.75%。

数据说明,2018年以来个人存款占M2占比持续上升,主要是定期存款贡献,而活期部分变化不大,这两年有小幅度下降。

这组数据背后有两种可能:

1、居民整体有钱,但不愿消费,在基本维持以前生活水准的情况下,余下的钱存定期储蓄,不增加消费;

2、二八结构,定期的部分是少部分人所有,因信心不足不投资,直接放定期里。而大部分的人并没有定期,账上只有基本收入。如果是这种情况,全局来看,近两年无定期群体基本收入在下降通道(增速下降或负增长)。

具体是偏向1还是2,无数据佐证。

招行2023年的年报数据有个参考,零售客户1.97亿户,其中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指在本公司月日均总资产在5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464.06万户,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133,211.31亿元,其中,管理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总资产余额108,197.44亿元。转化成数据:2%的金葵花顾客占了81%的资产,人均233万,98%的其他持卡人持有19%的资产,人均不到13000。招行不代表整个情况,这个数据也不是存款数据,但提示整体有二八甚至一九的可能性。

五、M2高增速,为何不见通胀,反有通缩迹象?

通俗理解通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多了,货币供给大于需求,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就造成通货膨胀,反之通缩。

M2最近两年的增速相比过去几年都要高,基本在10%上下,也高于GDP增速,为何CPI持续下降,不仅没通胀,还很低且出现为负的情况?

原因在上面的结构呈现中揭示了,M2中很大一部分定期没参与流通。

不少人会拿中国的M2和美国对比,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货币大大超发。这里有统计口径的问题,不能直接对比下结论。中国的M2口径较大,和美国口径有较大差异,数额超过10万美元,期限超过2年的存款都不计入美国M2,我们的M2包含了所有定期存款。

M2中的个人存款,2018年以来定期的占比越来越大,而代表现实购买力的活期部分在下降。另外M1中主要是企业的活期存款,也代表了现实购买力,这个钱会很快变成供应商货款,工人工资等。M1的增速也在下降。代表现实购买力的两大项——个人活期存款+M1——增速较低且明显低于M2且在持续下降(下图蓝线),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买方势弱,价格就上不去,通胀就不会产生,因而看到广义货币供应量M2快速增长,却有通缩迹象。

当前而言,M1+个人活期存款指标没有改善的迹象,前景仍不明朗。

六、臆测

如果快速增长的M2和低速增长且增速持续下降的M1+个人活期存款是一种背离,那么可预见另一种可能性:

当经济好转,信心恢复时,M2中比重最大的部分,大量个人定期存款会释放出来,可能快速推生物价,导致通货膨胀。毕竟现在个人存款占M2占比已经在历史高位。

当然,也乐见经济好转后定期释放流入股市推升资产价格上升。如上图,2015年M1+个人活期增速在向上突破前,持续在M2下蛰伏了4年,此后是2015年大牛市。2019-2021,M1+个人活期增速上行通道时,同期2021年年初股市到达一个顶点。

最后留个疑问。以上数据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定期存款、单位活期,这些变化的起点都是2018年,为什么是2018?

全部讨论

06-02 11:37

问下博主,这个作图都是从哪个软件做的?

06-02 10:32

M2中更多的是定期存款,M1增速>M2增速可这么理解,定期存款部分的增速更大,偏向储蓄
这个写反了

2018年M2的统计口径有做调整,2018年之前不包含非存款性公司负债。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

04-28 17:39

休闲,拖沟

04-21 22:51

那没有算在m1的单位活期存款中的政府存款算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