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分析系列:红利指数比较

发布于: 雪球转发:7回复:10喜欢:46

在探讨ROE及可持续高ROE低负债率策略过程中,陆续有朋友提到或推荐几个指数,红利潜力、红利质量、消费红利、MSCI中国A股国际质量、中证东方红竞争力等。

感谢各位帮助拓展视野,提到的指数,都简单过了一遍编制规则及历史表现,有表现不错的,引发一些思考。

这些指数中,有几只是和红利相关,此前对红利类有一些小研究,正好放在一起做个比较,涉及到的指数为红利潜力、红利质量、消费红利、中证红利深证红利,看是否有些突破性结论。

关于红利,梳理一些相关认识:

1、净利润 ≠ 挣到钱:现行会计制度为权责发生制,利润表上有净利润,不代表企业真挣到钱。企业能分红,暗含了企业有利润且真挣了钱的意思,钱都到账上了,才能有钱分红;

2、现金分红需要缴税,具体税率根据持有时间确定。持股超过一年,免征收红利税;持股1月至一年,红利税为红利的10%;持股1个月以内,红利税为红利的20%。

3、现金分红不是投资者额外挣到的钱,作为股东,分红前后的资产并无变化,相当于左兜掏右兜。

4、现金分红会除息除权,公司的净资产减少,减少的部分即分红分掉的部分。

5、现金分红后除息除权净资产减少,除息日股价也会下调,如果企业能保持盈利能力,股价涨回来是早晚的事,即填权过程。

6、送红股不涉及净资产变化,以上提及有红利二字的指数中,编制规则中所说的分红应该都是现金分红(有的指数编制规则未明示,但从字里行间能发现是现金分红)

A股股票不分红是常见现象,不评论好坏,可以回归常识,还原现实场景。如和某人合伙开个饭店,钱投进去后,股份转让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流通性很差,通常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接盘,因此,这笔钱投入后,能否回本及挣钱,关键是靠企业能否挣钱且每年分红。如果不分红,那就是希望进行再投资,希望获取更多分红,最终还是回到分红上。

这是以分红为出发点筛选成分股的逻辑,基于分红进行样本股筛选的指数,其目标是希望筛出能挣钱且挣真钱的企业。

指数对比

中证官网提供的数据中,展示的历史数据是2016年1月4日开始的,理杏仁也没有更全的数据,因此,只能以2016年1月4日至今(2022年6月10日)的对比情况,加入深证红利后,以当前的收益来看:

消费红利>红利质量>红利潜力>中证红利>沪深300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种比较时,不能根据所选的时间段数据直接判断优劣,原因是这种统计具有区间依赖性。

如统计2016年1月4日-2022年6月10日的数据,中证红利年化略大于沪深300(3.7% VS 3.2%),但如果统计2016年1月4日-2021年2月10日,结果就变成中证红利年化远小于沪深300(2.4% VS 10.6%)。

不过,如果比较的时间足够长,一只指数在大部分时间都明显跑赢另一只指数,且经研究后认为是我们关注的因子作用的结果,就可以作为优劣判断的依据。虽然不能说明未来也一定好,但历史数据的支撑会给投资者更多信心。

以上的比较,不长不短6年半的时间,红利潜力、红利质量、消费红利都大幅跑赢中证红利沪深300,包括深证红利,也都明显跑赢,探讨下指数之间的规则及因子。

以上指数中,真正的红利指数中证红利和消费红利,消费红利是中证红利的行业细分,按主要消费行业进行选取的样本,本质一样。逻辑是股息率排名选样,股息率加权。关于中证红利此前已有诸多研究,不再赘述。

其他叫有红利两字的指数,分红或股息率是选股规则,而指数计算是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即其挣钱的逻辑是谁的权重大且涨得好,对指数涨幅的贡献大。

具体分析

深证红利

入样规则是“按前三年累计分红金额占深市上市公司分红金额的比重和最近半年日均成交金额占深市比重按照 1:1 的比例进行加权排名”,好公司通常是相对稳定且稀少的,我认为正是这个规则,保证了深证红利好公司的稳定性,不是以股息率大小入样,而是以分红金额和成交量,保证那些分红金额多且流通性好的成分股留在指数中,而不是被波动性更大的股息率频繁的筛出筛进。

这是和中证红利不同的逻辑,中证红利是类似狗股理论,股息率高一般意味着存在低估,相当于低估买入,等待回归。核心逻辑并不是选出好股,而是挣股息率从低到高的钱,本质上和我们以PE参考买指数差不多,低估买入,高估卖出。因此,中证红利的样本变化率非常高,编制规则中限制20%替换,按我理解,如果没有这个限制,替换率会远远超过20%。

红利潜力
“过去 3 年连续现金分红且当年分配的现金红利与年度净利润之比不低于 30%” 作为样本空间,入样规则是“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由高到低排名,将三个指标排名相加作为证券的综合排名,取前50”。强调过去三年股利发放率不低于30%,并按三个与盈利相关的指标进行排名取综合,其目标还是筛选稳定挣钱及挣真钱的股票,按粗略的理解,稳定性也会好于中证红利,逊于深圳红利,但对于红利的要求,或对能挣钱且挣真钱的要求更为苛刻。

为此,统计了每次样本替换数量/总样本数,红利潜力和中证红利都是甚至超过20%,这两的调整上限比例是调整20%,换句话说,这两每次都顶格调整,如果不限比例,还会更高。而深圳红利平均替换率是12%,其上限是20%。

红利质量

红利质量的条件更多,样本空间强调连续分红、股利发放率不低于20%、现金分红总额小于净利润外,还强调不能是借钱分红。
入样的条件更多,分别看下:

每股净利润=过去一年净利润/最新财报总股本,这个简单,越高越高。

每股未分配利润=最新财报未分配利润/最新财报总股本,每年累计的净利润都放到未分配利润,同样越高越好。

盈利质量=(过去一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过去一年营业利润)/最新财报总资产,这里应该是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该指标是排除挣假钱或财务作假的企业,原因上面说了,会计制度是权责发生制,利润表有利润不代表真挣钱,这里是希望让真挣钱的企业进来,数值越高越好。

毛利率=(过去一年营业收入-过去一年营业成本)/过去一年营业收入,这个也简单,越高越好。

ROE 均值-标准差=过去三年 ROE 均值-过去三年 ROE 标准差,这个指标实际是比较ROE最低值,ROE最低值越高的股票越好,但股票ROE的最低值可能有异常情况,这里用均值-方差的方式,更具有代表性。

ROE 变化=最新财报 ROE 的同比变化,相对于上年的同比,认为同比增幅越大越好。

六好学生,逻辑上是挺好的,做了很多限定,希望选出优质企业。个人看法,指数投资,求的就是平均收益,不太喜欢太复杂和条件多的。条件越多,越倾向于主动,都筛选到这个份上了,还不再进一步把选出来的再做深入分析,直接干个股?

样本半年调整一次,不限样本调整率,替换率较大,50只样本,最近一次30只替换,60%,有历史的4次替换,平均替换率54%。

之前分析可持续ROE有个感受,好企业是稳定且稀有的,但红利质量似乎不这样认为。

消费红利

消费红利是以上几只比较的指数中跑得最好的。其规则和中证红利完全一样,但与中证红利收益差距如此巨大,侧面说明了消费红利的好收益可能不是红利因子作用的结果,而是主要消费行业自身的良好表现。

中证消费(800消费)、全指消费做个对比,都远远跑赢中证红利沪深300,其中消费红利与中证消费接近。

同样的编制规则,在红利可选上就是不一样的结果,跑输中证红利沪深300,我们去看中证可选,同样表现也不理想。

再如金融红利,都是分行业的红利指数,编制规则都一样,也跑输中证红利沪深300,其表现和全指金融差不多。

再看信息红利,以今天的结果来看,和中证红利沪深300差不多,但远远跑赢全指信息

消费红利、可选红利、金融红利、信息红利都是中证行业红利指数家族中的成员,同样的编制规则,表现大相径庭,更多的是与其行业整体兴衰相关,也即是说,红利因子所起的作用在行业红利指数中不是主要因素。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如果是以红利的角度去长期持有,可能会面临另一个极端。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找到其真正发挥作用的逻辑并证明有效,再做长期持有标的。

结论

1、这几只指数中,中证红利和消费红利是标准的红利指数

2、深证红利、红利潜力、红利质量,都是考察有分红的企业,只是对净利润及盈利质量,或者说对分红的钱的来源有不同程度的要求,目的都是希望找出优质企业,找出来后,都是按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规则。

3、这些企业都涉及分红,一年调整两次样本的指数,会面临一种情况,即持有的样本不满一年可能就需要调出,如红利质量和红利潜力较高的样本替换率,都需要面对10%红利税的问题,这些因样本替换导致短期持有而发生的损失,会由基金持有者买单。

4、深证红利、红利潜力和红利质量算是一种逻辑,个人的理解中,好企业是相对稳定且稀少的,按这个理解,个人心中的排名:深证红利 > 红利潜力 >红利质量。中证红利是另一种运行逻辑,目前还没想好怎么比较。消费红利作为和中证红利一样的编制规则,跑得好不是红利因子及股息率加权的作用,而是主要消费本身的发展良好。

全部讨论

2022-06-15 18:19

股息率很高的公司,大概率是坑。这是因为市场的定价是该股票股息无法持续

2023-10-12 00:38

好有启发,

2023-06-24 06:02

好有启发,太感谢了,宝藏账号。请收下我的膝盖!!!

2022-11-15 18:08

信息红利不也涨了二十倍嘛,哪里差了

2022-06-18 13:59

2022-06-15 20:43

我已经买了的鸡精,消费红利、红利质量。别的红利我都不喜欢

2022-06-15 00:55

请问,比较指数收益的时候,是用的全收益指数吗,因为红利类指数分红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