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少有的投资高手

发布于: Android转发:71回复:80喜欢:309

本文语音版:网页链接

前几年,我看过邱国鹭先生的书《投资中最简单的事》,着实令我印象深刻,他是国内极少数让我觉得,可以做到化繁为简的投资人之一。

虽然时间过去很久,具体的内容我记得的已经不多,但书中传递出的那种“通透”的感觉,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时常感叹,作者是有水平的。

所以,后来看到他和团队的这本新书《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虽然手机上已经有了电子书,还是决定买回来纸书,细细看一看。

看了以后,我发现,这本书跟上一本截然不同。

如果说,上一本书是邱国鹭的“独门秘籍”的话,这本书,则是六大高手的“华山论剑”。

邱国鹭先生2015年从南方基金辞职,创立私募基金平台高毅资产,先后招募进另外5位高手,这5位背景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过往业绩优秀。

很明显,靠一本书,是很难将六大高手的方方面面讲到的,毕竟他们的体系,各有特点,而且不乏略显冲突之处。

所以,如果读者投资阅历不多、独立思考不够,这本书会有让读者“不知所云”的风险,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这是本好书的事实,事实上,如果你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投资体系,以及自己对于投资的思考,与高手思想过招,绝对是可以让你“功力大增”的幸运。

另外,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有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对于冯柳这位“民间股神”的了解。

以前在其他地方,点状地看过一些他的体系,但时常感到困惑。

这次,借这本书中他的几篇系统文章,我开始逐步理解冯柳的看法,并讲讲我的理解,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识别、学习和反思自我的过程。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是值得阅读的,能有多大收获,和自己的投资体系成熟度有关,读者们可以自行选择,不必强求。

以下是我对《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这本书,阅读感受的第一篇。

我总是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家公司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是会越大越强,还是会越大越难?有些行业的公司销售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往上走就超出了管理半径,可复制性就不强了,增长也非常难,这种行业就是越大越难,对这种行业要小心。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作为投资者,我们要找的是那种公司规模越大、竞争力越强的公司,至少竞争力不会因为规模增长而下降的公司。

对于大多数消费品企业来说,这一点是没问题的,因为随着规模变大,单件商品的直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会有一定的下降。

但有些生意不是这样的,最常见的是“师傅带徒弟”的行业,比如律师,比如作者所在的管理咨询行业。

在上面两个行业里,员工获得了成长,但规模越大、管理难度越大,而且几乎不会有因为规模产生的单位成本降低,相反,由于考核激励比较困难,管理成本和运营效率会大幅下降。

所以,下次我们想要投一家公司的时候,可以把这个问题列在排除清单上:

规模会是这家公司的敌人吗?

如果答案是“是”,那就别看了,这公司很难持续给投资者带来价值。

取舍有时是一种守拙,就如同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那样,用一套稳定的打法,不急于求成,在自己的能力圈内,用自己熟悉的打法,打自己擅长的仗。即便巴菲特因此错过了一些高科技的投资机会,也并不妨碍他在过去50年,创造了令他人望尘莫及的可持续的高收益。

这段话说得很实在,在投资里,有时候慢就是快,不求快速胜利,而是形成自己的一套打法,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获取属于自己的收益。

巴菲特这个案例也举得很好,如果说巴菲特每错过一家公司,就算作一次失败,每投资正确一家公司,就算一次成功,巴菲特不要说成为股神了,现在的得分绝对是负数。

这里的关键是,错过一家公司,没有让巴菲特损失一毛钱,而投资成功一家公司,可以让他赚很多钱,这就够了。

对巴菲特而言是这样,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样的,投资成功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放弃“这样你不就错过XX公司了吗?”这样的疑问。

因为错过多少公司不重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投资机会,才是重要的。

以上这三种投资方式,都是价值投资的康庄大道,都有集大成者。但是,第三种方式也许是最快乐的。

先简单介绍这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并购,介入企业经营,通过降成本、提升效率来释放企业价值,以3G资本为代表。

第二种方式,是以打骨折的价格,买一堆企业的股权,对资产的关注多过对企业质量的关注,以格雷厄姆的弟子施洛斯为代表。

第三种方式,是以合理甚至低估的价格,买入优秀企业的股权,等待企业经营提升推高股价,以巴菲特为代表。

回到快乐这个话题上,我认为一项投资要快乐,要符合几个条件。

首当其冲的是:可以赚钱,而且有机会赚大钱,那种可以让自己实现财务自由的大钱。

第二个条件,不能太累,如果生活中只剩下努力工作以赚钱,那该有多无趣。

第三个条件,要有价值感,赚钱的同时,如果对社会有用,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价值的,就最好了。

很明显,只有第三种方式,最符合快乐的三个条件,第一种方式太累,而且容易出现劳资矛盾,第二种方式难以赚大钱、太累,而且很容易产生挫折感。

读者们看到我做的,就是在努力朝着第三种方式前进,也是我希望更多人采用的方式。

2010年,我们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手机支付NFC,每个人都成了科学家,争论着是采用13.56M标准还是2.4G标准,但5年后,胜出的是扫码支付,而不是NFC,和当时想的完全不一样。有的时候,从0到1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这段话,很逼真地还原了投资者经常会进入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试图在一些技术细节上成为行家。

其实,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大多数投资人就已经失败了,因为,投资人对技术细节的理解深度,不客气地说,可能还不如企业中的一个技术专家。

做投资,我们都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尽量用自己的优势去开展工作,而不是努力去补足自己的劣势。

当然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充实的,但不要基于一些技术细节点,做出你的投资决策,尤其是在高度变化的行业,比如高科技、互联网行业。

我们说的从0到1的“1”,要么是唯一,要么是第一,再差也是最好之一……不要在行业还是百舸争流、万马齐奔的时候,就给予每个股票80亿元、100亿元的估值

邱国鹭先生有一种能力,一种“返璞归真”的能力,他是国内少数能把投资讲得特别清楚、形象的人之一,在他身上,看得到巴菲特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

一个“从0到1”,被他说得非常清楚和形象,下次读者们筛选公司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家公司做的事情,是“从0到1”,还是“从1到N”?

如果是前者,基本可以放弃了,因为判断胜负太难。

如果是后者,就问问自己,这家公司是真的符合定义的1吗?他是唯一、第一、或者最好之一吗?

如果不是,放弃他多半是正确的选择。

消费升级正在推动很多行业“从1到N”的进化……很多消费企业,只要有产品创新的能力,随便一个单品出来就可以卖50亿元,有10亿元的利润……有的公司过去5年,它的员工减少一半,但是利润增长1倍,很传统的制造业,人均创利多3倍,靠的就是自动化、机器人的应用,这就是产业升级的力量。这个情况下,我们觉得,从1到N的机会才是长期价值投资可以把握的。

现在中国的投资,有三条主线是可以考虑的:消费升级、产业升级、非物质服务。

前两者更多是面向“传统企业”的,这个“传统”,指的是非互联网、非高科技企业。

邱国鹭先生说的是事实,一方面,对于消费品企业来说,产品的创新非常关键,一个单品,卖到20-30亿营收,20%净利润率,4-6亿利润,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传统制造业,真的具备巨大的供给侧能力提升空间,大量的人工可以被机器替代。

最后一个非物质服务,是由现在越来越方便的互联网带来的,而且人吃穿不愁的时候,更容易产生一些娱乐的需求。

前两个方面,是我过去的专注领域,未来,我也会尝试去理解最后一个方面的公司。

在2015年二季度很流行的一个段子是“你可以变得更聪明,或者你可以变得更有钱”……在资本市场的波动中,每隔几年或十几年都必然要来一次这样的洗礼。做投资必须要居安思危,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在各种恶劣环境中都生存下来。

对于职业投资人来说,决定其长期回报率的,并不是他的股票在牛市中能够涨多少,而是他在熊市中的表现。

2015年的时候,我对市场的疯狂深有感触,那时候坐地铁,身边总会有几个人打开手机,看股票的涨跌。

那时候,我身边的同事,几乎没有不谈论股票的,身边“股神”的消息此起彼伏,各种一夜暴富的神话,在空气中像荷尔蒙一样传播。

那时候,你跟别人讲“高估”,别人会觉得你是个老古董,十年一遇的大牛市,还谈估值?

但是,那一波过后,身边的同事很多年不谈股票的,不在少数。

投资最重要的是不要亏损,最不济,也要在大跌中活下来,如果你用了杠杆,还买了高估的股票,那十有八九,见不到下一次牛市的身影了。

我以前有个合伙人,他是有着30年从业经验的价值投资者,有一次我问他,美国1979年市场市盈率只有7倍、商业周刊封面文章宣告股市已死时,价值投资者们都跑去哪儿了?他笑着说,那时他们正忙着给客户解释为什么净值缩水了30%,因为他们在9倍PE时就早已满仓了。

摘录这段场景,看起来很有喜感,但其实,中间蕴藏着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如何才能不要买得太早?最好是刚刚好买到底部?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是“不可能”。

股市里有个大家都熟悉的词,叫“抄底”,我认为,这是股市中众多充满傲慢感的害人词汇之一(以前我还跟读者吐槽过“覆盖”)。

抄底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在市场底部的时候,我把他给“抄”了,有一种占便宜的既视感。

可问题是,股价的走势不可捉摸,没人知道底在哪里,我的看法是,与其去找那个虚无缥缈的“底”,不如盯着自己设定好的价格这个“锚”。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按照设定好的价格买入后,股价还在持续下跌,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有一个折中的应对方式,就是摊低价格买入,在公众号后台输入交易,我在买入万科那一篇文章中,讲过我的做法。

但是,按照我这种方式,假如你第一次买入的PE是16倍,最后一次的买入价格,依然会在10PE左右,但是,如摘录所说,那次大熊市,9PE再往下跌30%,也就是6PE左右才是底!

这个时候,有两个点,非常重要。

第一个,回顾你对这家公司所有的分析,看看当初买入的理由,是否还站得住脚,如果站得住脚,就不用为股价下跌担心。

第二个,一定要有现金流入,这样你才有更多的钱去买便宜的筹码,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全职投资不是个完美想法的原因,因为,这样你就没有每个月稳定的现金流入了。

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我自认为每一篇都别有体会,尤其是后面涉及到“民间股神”冯柳的部分,读者们不妨到时候仔细品味一下。

我们下一篇见。

@今日话题 @湛庐文化 $上证指数(SH000001)$ $恒生指数(HKHSI)$ $标普500指数(.INX)$

全部讨论

鲁鹏0082021-07-09 16:21

邱看人比投资强

鲁鹏0082021-07-09 16:20

冯柳是博弈型价值投资,就是价值投机

鲁鹏0082021-07-09 16:19

对头,冯柳是奇才,多少年才出一个,大金链子,每几年就会出现

花园洋房2021-06-06 21:52

缝裤子是价值投资?笑死

默年梓晨2021-05-20 23:08

月亮只是离你近而已,还要带着太阳的光芒才能被发现,星星自带光芒,而且还巨大无比,只是我们无法近距离察觉到它

Nullone2021-04-28 11:36

山西汾酒和玉米油的文章很经典

Nullone2021-04-28 11:34

大神就是不一样

麦冬地骨皮2021-04-24 14:07

大金链子和冯柳的差距太大了吧

金链子只是业绩不错(能否长期保持另说),而冯柳有独特的投资风格, 原创性也强

麦冬地骨皮2021-04-24 13:49

2010年,我们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手机支付NFC,每个人都成了科学家,争论着是采用13.56M标准还是2.4G标准,但5年后,胜出的是扫码支付,而不是NFC,和当时想的完全不一样。有的时候,从0到1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这段话,很逼真地还原了投资者经常会进入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试图在一些技术细节上成为行家。

鑫华文具办公百2021-04-18 16:04

玩着玩着又回去关注股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