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珠江啤酒(补:生产效率)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回复:26喜欢:5

受 狮王 分析青岛啤酒思路的启发,决定补充研究下A股几家啤酒企业的生产效率。

生产可以抽象为原材料、机器与生产人员的组合,最终落地的经济指标主要为吨成产成本、单位原材料采购成本、人均产量。固定资产可以分为厂房、专用及通用设备(也叫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电子设备及其他这些类型;与生产相关的设备主要为厂房和机器设备;其中厂房由于企业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地价、造价会随之有所不同,因而无法做比对;又由于各家对机器设备的折旧政策也有所不同,所以很难用一个与机械设备相关的指标来衡量单位机械设备上的产量。

由于2014年以来行业的不景气,很多上市啤酒企业停止公布了年度啤酒产量(如燕京啤酒),但啤酒产销率一般为100%,所以统一口径,以年销量近似年产量。

年生产成本/年销量就是吨生产成本(单位:元/吨):

总体来看,行业单位成本呈上升趋势,但珠江啤酒在2018年以后降本增效效果明显,单位生产成本反而是下降态势。

那么,成本是如何降下来的呢?

从单位原材料成本看(单位:元/吨,珠江啤酒在2016-2018年度未公布成本构成,所以它家这三年的数值为空):

由于各家在成本构成方面披露的口径不一致,有的把包装物单列,有的把它算在原辅材料中,为了统一比较,笔者把包装物和原材料合并计成原材料。原材料的主要成分就是大麦、玻璃/铝,瓦楞纸。

借用券商研报数据,同期的瓦楞纸、大麦价格走势图如下:

总体来看,全行业的原材料成本呈上升趋势,青岛啤酒在2020年原材料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一定效果,相比2019年是微降的;但珠江啤酒下降得更突出。

抛开趋势看绝对值之间的横向比较,青岛啤酒在A股企业中规模最大,但单位生产成本却始终是最高的,可见原材料利用率并不够高,目前规模优势并不显著,改革还需深化。燕京啤酒销售规模排第二,单位生产成本却是最低的,但其吨单价也在大厂中较低,所以低成本并未转化成高毛利。

我们再来看看人均产量:

重庆啤酒由于在2019年业务发生重大变动,所以其人均产量这两年的变动较为剧烈,不适合作为比较对象。总体来看,2017年后,啤酒生产企业优化产能,各家公司的人均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惠泉则除外。而珠江啤酒在2017年就先于行业,在人均产量上获得了突破。

从存货构成也能窥见各家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新鲜期(1个月)和保质期(6个月-12个月)双短的生产型企业来说,产成品在存货中的比例应该尽可能的少。出于采购或储备原材料的策略或需求不同、不同价位对应的生产工艺不同,原材料和在产品的比例则无固定规律。各啤酒企业存货中原材料的披露口径也不尽相同,所以只取在产品和产成品的比例明细,如下表:

平均来看,重庆啤酒惠泉啤酒的产成品占比最小;其次是珠江啤酒燕京啤酒的占比也不高;青岛啤酒的产成品占比则显著高于同业平均水平,而且呈逐年走高趋势,走高幅度也较大。虽然基地市场的南北差异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导致北方年末库存较高,而南方库存较低的现象,但燕京啤酒也有一大片基地市场在北方,其产成品比例和青岛啤酒的差异也十分显著。珠江啤酒在2015-2019年的产成品占比也逐年走高,但走高幅度较低,且总体比例较低。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为啤酒企业的出货旺季,所以年末库存中产成品的占比都下降了。

再来看看人员配置:

结合之前的文章:也说珠江啤酒(研发能力)来看:青岛酒对于生产和研发不够重视,高管中只有一位是生产端历练出来的;还有一位姜宗祥先生,与生产搭边,但更多的是供应链管理,负责采购的。惠泉啤酒的高管多是从燕京啤酒空降而来,抓生产的也只有一位;因而其作为小厂,居然没有充分利用好产能和地缘优势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人员产量。珠江啤酒则是党委书记、董事长直抓生产,配备副总经理,结合之前提到的研发能力,在生产研发方面有较大优势。外资股东在对重庆啤酒进行高管整合,既定策略会发生极大变动,当下不好判断。燕京啤酒在生产方面也出了很多高管,其生产成本相较总体上较青岛啤酒是有优势的,但优势更多的是原材料采购优势,人均产量方面则较弱。


综合来看,珠江啤酒在转型方面确实下了很多功夫。研发出了新的高价产品使得吨均价显著提高;降本增效做足,使得人均产量显著提高,吨成本逆市下降。

 $珠江啤酒(SZ002461)$   $惠泉啤酒(SH600573)$   $燕京啤酒(SZ000729)$  

也说珠江啤酒(估值篇)

也说珠江啤酒(行业概况篇)

也说珠江啤酒(研发能力)

也说珠江啤酒(营销能力)

也说珠江啤酒(产品矩阵)

也说珠江啤酒(渠道管理)

也说珠江啤酒(区域优势:上)

也说珠江啤酒(区域优势:下)

也说珠江啤酒(总结篇)

全部讨论

转变_2020112021-06-09 09:40

每个小文章的末尾都会有关于这一方面的结论。当然,在以后的文章里我会把结论先放出来。不过这个系列就这样吧。$华润啤酒(00291)$ $香港生力啤(00236)$ $百威亚太(01876)$

bakleytu2021-06-09 05:04

你的观点是什么,开宗明义,然后说明逻辑推理,最后找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信息证明你的观点,不然真的看不懂。

转变_2020112021-06-08 22:15

行业概况篇有我论述的大逻辑,目前的几篇都是大逻辑的展开。

bakleytu2021-06-08 22:11

我错了,你继续

转变_2020112021-06-08 19:41

我目前发表的关于啤酒的文章中,有提出过这样的结论么?而且我的数据不仅有珠江啤酒吨成本变低,还有重庆啤酒和珠江啤酒的吨售价变高。请多消化消化喔。

bakleytu2021-06-08 19:35

那你的结论就是因为研发投入大,所以吨成本降低,毛利率增加。这样的结论明显被事实推翻,无法成立。连珠江自己的数据都不支持这个结论。

转变_2020112021-06-08 09:37

研发能力那篇,珠江啤酒是有2018年以前的数据的,但有些企业没有。产业背景越深,对研发能力的解读越强。产业背景的人更知道啤酒有哪些研发方向,这些研发方向的重要程度怎么排位;对于同样的研发成果,产业背景的人才更清楚这些成果的意义。对于只有投资背景的我,只能通过横向(同业)对比人力和物力的研发投入,研发成果来得到一定的结论。所以为了横向对比,只能选取相同的考察区间。不过你说的也对,说不定纵向上,会有一定的线索。

转变_2020112021-06-08 08:12

有些东西可以通过公开信息看出来,有些东西则不一定。比如我在正文和回复中提到的生产线调整的问题,这方面的信息企业最多披露个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报表附注中再提及点技改项目。即使是调研,企业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向投资者开放厂区,看到厂区能发现这类变动也需要很强的产业背景;即使有投资人能问出正确的问题并找到企业求证,有些企业出于保护自己正在执行的战略,也不会回得很明白。党委书记2012年上任,2014年到了行业发展的阶段性顶点,即使在阶段性顶点就看出未来发展方向,去调整执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何况我不觉得大多数啤酒企业的管理层能预判出阶段性顶点。降本增效也不是我的提法,而是我在年报中看到的,然后就想到有正文中那几个指标去做验证。

bakleytu2021-06-08 01:30

我觉得还可以继续深挖,比如2018年后珠江啤酒的吨成本为什么能够在原材料没有什么变化的情况下显著下降,2017年开始人均产量为什么大幅提升,要找到这些原因的背后逻辑,仅仅一句降本增效做足,显得太单薄了。珠江的董事长、党委书记都是2012年就提上来了,为什么要到2017年才出现效果呢。2017年开始珠江的吨价提升很快,吨成本却从2019年开始大幅降低,导致毛利率大幅提升,这里面肯定有故事。你的研发能力那篇中,只有2018年后的数据,无法判断是增加了研发投入,得到这么好的结果。所以珠江的报表表现很好,吨价提升很快,吨成本降低,毛利大幅提升,但是为什么呢?

金融投资12021-06-07 23:31

互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