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控一直犹犹豫豫没买,错过了
2.今年研究的一些行业及股票
集运:主要买了中远海控H/A和东方海外国际以及美股ZIM。他们逻辑是差不多的。
集运的逻辑是:“中远海控自从2016重组后,2017年至今都是盈利的,而且有联盟寡头垄断达成默契,行业有了深刻的变革。没有疫情,行业也会变化,而疫情新增需求和运输链在欧美的短板使这种情况非常突出。这时候主流的看法是看价格和净利润,没有看到行业的变化演变,相信随着我们国家强大,势必走向海洋强国,集运就是代表国运!做大做强集运也是时代的趋势。中国某著名专业投资人,认为2021年集运是百年一遇的情况,怎么来后面怎么回去,这就是最大的预期差。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景气阶段2-3年都是千亿级别的净利润,长协的存在在后面缓解的情况下,逐步会降下来到300-500亿的平台。每个行业都是有变化的。 特别赞同“一个行业的常态应该是行业平均有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获利能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会亏本给大家养猪,生产医疗手套,免费运输货物一样,一旦亏损,产能退出,意味着未来价格更高,最终还是有个平均的行业获利水准的。就像猪股中牧原虽然每一次周期股价确实受到猪价波动很大的影响,但是每一轮周期市值低点比上一个周期的低点股价高了很多,这就是成长起到作用。说这么多,主要也是思考不同的行业,除了周期还有什么其它变化没有。这些企业主要产品或者服务因受价格波动有周期,但是更多的优秀企业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又有周期之外的东西,或者或者利用周期卡位扩张,占据粮食产地、上下游一体化;或产能增加,提升自身实力、企业成本更低,或形成联盟寡头垄断,议价能力更强,这我们透过周期看企业、看行业才能发现他们的价值所在。
海控广为流传的谬误,我看雪球很多人动辄就说涨了10倍。这个波动很大的股票,年内最高最低都有1倍多。这个10倍我估计是按照最低点和最高点算的,一般人能赚的很难达到231.8%*200%-1这个倍数的。海控2020年年度涨幅131.8%,今年目前反弹上来100%,没有1000%涨幅?
最早年初买的,在3月份买入海控的时候判断“ $中远海控(01919)$ 现价仍然很便宜,还是2-3PE(按500亿净利润)。换个角度假如后面至少一倍以上”。5月份“因为风浪太大,你经历了5个跌停,就像目前的英科是一样的,你就会对这个股票谨慎。确实又是因为中远海控远超预期远超所有最乐观的人的预期的业绩,让股价一骑绝尘。我判断中报200亿以上是确定性非常大的,加上一季报已经150亿,今年600亿以上的净利润是大概率事件。目前港股约1600亿人民币市值,A股约2700亿市值,大致是2.7PE,4.5PE。”没有想到10.1左右海控最低会跌到港股1200亿人民币市值左右,这个相当于2021年净利润的1.3倍左右,很可能2022年的净利润比这个高。在海控最低点港股10块以下的时候,心情非常难受,是对光的相信,对常识的相信和价值的坚守坚持了下去。在下跌的过程也咬牙又加仓了不少,具体可以看雪球的文章。从投资海控的那一刻起,就与海为伴,接受颠簸,享受颠簸。 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到,仅仅懂得静态的价值,长期来看还不够,要多方位的理解价值和理解市场。
英科:当时买入的逻辑是高端手套有一定的难度扩产的,最关键是产能是否是优势产能,也就是成本最低、净利润率最高、技术基本第一流的产能。主要看中产能扩张成为手套龙头的潜力,疫情仍然存在,需求不容易萎缩。这个逻辑目前看问题不大,基本面主要问题是手套价格萎缩的速度超越了预期,加上整个医疗行业估值下杀,整体低估的英科,因大股东减持、手套价格下跌的趋势,股价一路下跌。
牧原:牧原年初猪价一度高企,给大家很高的预期,结果高开低走,年末一波反弹后又开始震荡之势。目前看投资手套、猪股还是按照周期的模式操作,长期看好周期操作是猪股最好的模式。牧原还是很优秀的,财务不会有问题,有些不看好的说问题很正常。牧原长期在成长,即使始终持有,也不太怕周期回调。在周期变化的时候,总是有翻倍以上的机会出现。2022年密切关注猪股是否还有这种机会。
兴发集团:磷化工,主营有保障,未来有转型新能源电池大潜力的考虑,这里面兴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研究前沿产品的历史。如果按新能源估值,哪怕一部分估值未来空间还是很广阔,即使按目前业务,也是很不错的。
理文化工:超级低估化工,化工主要产品:烧碱、甲烷氯化物、高分子材料、过氧化氢,也是非常低估,按雪球静态5.xPE,假如新能源及制冷剂销售好的话,本人估计4PE左右。今年有新增高分子产能以及电池电解液添加剂。FEC、LiFSI、PVDF也有,从网上获得信息,具体情况很难获取,假如信息明确,可加大仓位,具体多少可能得等年报看了。这个港股流动性不好,等风来,还会很厉害。
360数科:互联网金融,蚂蚁集团受政策影响,很多客户转移到其它龙头,低估值(3.xPE)高成长,今年普遍低迷的中概,有这个股价增长,完全靠业绩了,今年开始有了分红,值得重仓。目前看这个成长有持续性。在几个中概互联网金融里面,坏账率、轻资产占比60%以上(比例印象市值)都是不错的。中概12.30号大涨,感觉底部区域,低迷了很长时间,该转折了。
沃森:疫苗龙头,疫苗都是自研发,这个比较重要,能够可持续的发展。看后续疫苗推出的进度情况吧。研发不可能一撮而就,涉及到国家则更是慎之又慎。这个目前HPV、Mrna等看技术是没有问题的。
中天科技:风电龙头,还有其它新能源方面的布局。看未来风电的趋势。目前估值比较便宜(15PE左右),成长也不错。东方电缆也不错。
地产:不关键。2022年地产行业是否否极泰来?地产吃分红吧,可能个别股票分红也不会有了,等待看结果,中国海外宏洋不会国企有问题,其它假如结果不好也认了。
二、投资总结
首先今年犯了几个关键的错误。
(1)买英科,认为低估,就无视不好的走势和可能的手套价格下跌趋势,一路下跌后没有及时处理。英科这个是投资以来犯的最大错误。这个错误刻骨铭心,值得好好思考和总结。长期以来,以为低估高成长忽略市场,终于一次性犯了个大的错误。假如价格莫名其妙大跌,一定要找到原因,趋势不好这时候可以出来看看,至少可以有博弈的机会。当然现价的英科肯定还是低估的,若手套价格企稳甚至反弹英科还有可操作的空间。
(2)牧原猪价年初一路上涨,包括中粮家佳康都是涨幅一倍以上。逆转以后,没有及时减仓,所得无几。周期还是比较厉害的,至少市场资金是这样操作的。明年春节过后,猪价肯定会下行,至于下行的幅度和去产能的力度,这个需要观察。
做的稍好的是东方海外国际,第一次买不到100港币,后面果断加仓到第二仓位(第一仓位海控H),一路上涨,中间还分了32多港币一股,年末190+。
坚持持有了海控,虽然一直想中报出来撤退一部分的,因为那时候没有心情考虑,也觉得海控业绩还会更好,价格还差点意思。事后看持有海控至少在动荡的第四季度保证了业绩。
美股买ZIM,赚了一部分就走了,考虑到集运仓位已经太高了后集中买了360数科,目前还是盈利的,赚了2波吧。美股的操作还是要顺应市场,否则涨跌都太猛受不了。
总而言之,投资体系之前是“低中选低,优中选优,适当分散”,现在则是在股票池里面选择绩优低估股票持有,同时关注市场机会做配置调整。这里面要长期投资的龙头作为标底的基本面,标底基本都是成长为主,又关注市场机会,假如市场关注热点足够低估,则要多考虑市场的机会配置。后面要找更多的成长标底,足够分散,这样才能笃行致远。
三、后面展望
从目前的认知来看,按照确定性和增长率结合看,以下可能是个较大的机会。
集运:目前看集运走势情况,2022年大概率还是运价平稳,需求略增,长协翻番带来净利润一定增长的格局。从长远来看,目前在上面的仓位还是占比太高了,会择机降一些,不过目前还没有整体比集运更好的标的,还需要等待。至于后面涨50%还是100%还是多少,看市场走势。
中概:可能中概2022年会来一波行情的概率也是有的。主要会操作360数科,这个估值肯定很低,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FUTU以及新能源类都是可以考虑的操作对象,主要是政策稳定、预期确定,美股中概涨起来也很快。互联网被整治了一年了,是否也会起来,当然也可以在港股买,这里面可以考虑中芯国际、小米等,估值都杀到15PE或以下了。
新能源方向:新能源目前大部分在2021年10月份以后就是调整的态势,最近感觉有抬头的趋向。这个考虑市场起来的还会在这个里面去选择作为较大仓位。从成长角度看风电还是可以,还有更多的细分市场可以考虑,比如磷铁电池、电解液、稀土硼磁等等。这里面有很大前瞻10PE以下的新能源标的,或者15-20PE的成长标的,这里面历来出牛股。假如市场风来,一倍以上应该有潜力。
化工:荣盛石化、桐昆等大炼化市盈率还是比较低,2021年整体没有涨,2022年是否会涨一波?
猪股:看产能和猪价情况,2022年中间是否会有更好的机会?牧原长期还是在成长,体现在出栏量的提升,而且成本的能持续下降下,2022年6000万的出栏,假如去产能厉害,后面猪价20-25/公斤的预期下,净利润是不是也很好?中粮主要是低估和成本低,到时候可能也是比较合适的操作对象。
地产:地产已经三年调整了,地产还会更惨吗?等待看看吧。
其它水泥可能有一定垄断现金流很好比地产容易很多。医美也可以考虑,之前也关注过,因香港疫情影响了,长期应该不错的。
疫情药:目前还是比较火,这里面可能大部分是概念,已经出了好几倍的股票,会不会有真正的好股票,可以学习观察下。疫苗,主要还是沃森,我喜欢技术自研发的企业,当然这里面应该有风险,Mrna的推出好坏对沃森的估值影响很大,无论如何,这个做出来肯定是国家乃至全球需要的。
一些新增的行业要再多研究研究。我相信每年总是有很大新的机会,需要找一些成长爆发的股票,非常遗憾没有那种增长100%以上感觉的股票,大部分感觉就是有30%-50%,当然股价也要看市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