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中免人历史使命是吸引消费回流,所以,国家对它百般呵护,对手从来不在国内,而是以韩免为首的世界其它免税店。中免与对手比有叁大优势:一是有海南岛自建的店铺,能获得高毛利润,二是在与机场博弈时,国家也倾向中免而非各大机场,让中免相对更强势,获得还说得过去的利润。而对手对各大机场而言,机场是强势的一方,利润比纸更薄。三是中免地处世界免税增长最快的国内市场,并已占领了核心地区。
所以中免访谈的时候公司总是说,归母净利润再下降的空间不大,因为中免主要还是考虑怎么对付韩国,很多人不理解没开关,怎么现在就开始对付韩国,我可以告诉你,韩国一直都在,如果看现在这个数据表现,按照常理判断现在韩国打价格战已经打的没办法再降价了,中免当然也就不想再降价了。所以内卷我理解不是中免在海南卷,而是中免在疫情期间依然在与几十年一直强大的韩国免税行业激烈竞争,只不过这种竞争是隐性的,很多人没有看到而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韩国2009年就开始坐免税老大了,十多年的基业,怎么是中免一两年能够完全碾压的,最近我也在反省自己的研究方向,感觉其实中免有明线和暗线两条。我总是研究明线,看客单价,看游客人数,看渗透率这些,这些都是零售逻辑,但是其实不甘心的韩国是不会考虑这些,他们只是大规模向中国倾倒免税品而已,以前中免规模不大,还谈不上挑战韩国,三季度本身疫情太严重,加上指标又重,自然矛盾就显露出来了,我觉得这是认知差的问题,而不是企业本身出了什么问题,企业本身就是要和韩国进行激烈竞争的,只是我没有关注到,也没有想到韩国在疫情之下能够依旧坚挺。
我就在想,没有三季度疫情,其实海南还是能过的不错,但是实际上我觉得和韩国的价差还是很大的,疫情结束之后,还是要面对韩国激烈的竞争,与其到那时再干,还不如现在天时还有利于我的时候就把价格打下来,让中免韩免没有明显价差,树立海南的品牌,这是我对这个地方的粗浅理解,最近和很多专业人士也聊了很多,感觉自己其实除了财务这方面还可以之外,行业内的东西了解的还是很肤浅的,免税其实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的体系。
现在就是一点,怎么判断中免会不会再降价,我觉得可以看看韩国的价格情况,按照现在韩国的利润水平看,如果韩国不想亏钱的话,按道理应该不会再降价了,海南的价格体系应该就会稳定下来,这也需要多调研行业内的人士,了解他们手里面韩国的货有没有变少,有没有变得更贵,整体节奏怎么样,如果能够勾勒出目前市场的大体走向,就能够判断韩国还有没有降价空间,如果就这样了,海南线下业务仍然能稳定保持在归母净利润率12-15%左右的话,中免的估值逻辑会得到修复。
消费回流是大趋势,不用怀疑,中免是最靓的那个仔,也不用怀疑,中间应有的波折,难免超过我们想象,有时候想一想为什么韩国这个强大的对手会轻易交出自己的地盘?这种反复争夺和波折,虽然惨痛,但是是必须经过的,也是早晚要遇到的。
希望行业专家能够多不吝赐教,一起畅聊免税行业,一起共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真相和逻辑。
个人认为,中免人历史使命是吸引消费回流,所以,国家对它百般呵护,对手从来不在国内,而是以韩免为首的世界其它免税店。中免与对手比有叁大优势:一是有海南岛自建的店铺,能获得高毛利润,二是在与机场博弈时,国家也倾向中免而非各大机场,让中免相对更强势,获得还说得过去的利润。而对手对各大机场而言,机场是强势的一方,利润比纸更薄。三是中免地处世界免税增长最快的国内市场,并已占领了核心地区。
有个问题我想不通,由于疫情关系,打折促销,知道百分之15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所以卖便宜一点有什么问题吗?薄利多销,疫情影响那么严重的影响,让利给消费者,提高销售量,这个是常识,为什么市场不认可呢?跌成这个样子?难道非要毛利率提升才能得到认可?
其实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中免难以得到反转的原因,作为迷你股东,其实我们也有堵的成分,实地去过三亚的免税城,除了人多点,装修服务什么的完全赶不上南京的德基,正是因为看到很多中免的不足,所以才会坚信他发展的越来越好,弥补自身的不足。希望这段时间能早点熬过去,静待花开。
现在什么样的利好都带不动中免的上涨,感觉真的很难熬,加油!
政策大家都知道,优势大家也都知道,说实话我认为现在中免的国内基本盘真的还不够稳,海南免税这四个字也并没有韩国免税深入人心,免税说到底就是比谁的更便宜,如果国外代购能以更低的价格进入国内那中免没有任何优势。现在中免可以说是极度依赖海南,如果海南没有快速成长打造成另一个香港,我觉得中免要不了多久就会泯然众人矣。亦或者中免能通过各种并购整合国外资源?我觉得也没那么容易毕竟别人也不会那么容易把自己的生意地盘让给你尤其是这种国家生意。总之疫情还没有完全褪去留给中免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