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医疗的研发和并购到底靠不靠谱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9回复:106喜欢:109

看微创2023年中报,总算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这么多年第一次没有惊吓,对比威高股份乐普医疗等公司,再次证明了研发创新和国际化才是未来。

微创医疗的器械生意到底有没有未来?集采到底会有什么影响?我一直在想微创这么疯狂地投研发,到底收不收的回来,能不能做到投入1美元最终产生大于1美元的价值,毕竟国内动辄一件主要三类器械研发投入2000万-10000万,上市后要卖好也并不容易。

1 冠脉产品线的历史表现

微创目前布局的产品线,大多在成长的早期。上市历史最长的产品线就是冠脉支架业务,我就把冠脉产品线拉了一遍,第一个产品一代火鸟2004年上市,期间火鸟迭代了1代,火鹰迭代了 2代,还有未出水的火鹮也算上,相当于有5个国内已上市或待上市产品,假设每个消耗了研发费用4000万元吧(夸大估计),也就是冠脉历史累计投入2亿元,猜猜产生了多少累计利润?

截止2020年集采,当年冠脉还有盈利,2021/2022是微利微亏,刚刚见到的中报冠脉又恢复盈利了,今年预期会盈利超过1亿元。但是为了保守估计冠脉产品线,到底研发投入的价值创造能力如何,我们假设这个产品线因为集采,2020年后就消失了,或者像高速公路一样收费到期被收回了,或者彻底死掉了吧。

回测历年年报,冠脉条线从2004-2020年16年间产生了42.6亿元的累计净利润,考虑历史上还有球囊等贡献,保守估计打个7折也有30亿的累计利润。当然这是历史,不代表未来的表现,但是,如果假设微创现在的心脉医疗、脑科学、机器人、电生理等产品线,未来就是类似冠脉的发展曲线(实际上竞争格局、发展空间等大多会好过冠脉),对未来玩现金流折现,并假设每年的自由现金流:利润=0.7,保守的按15%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得到了下图。

按10%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就是如下这个结果

算一下累计折现值结果很惊人,按15%折现率折现得到的累计现值是7.86亿元,按10%折现率得到的结果是11.6亿元。

假设冠脉支架国内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2亿元全部是2004年发生(又是保守假设),从投入产出比来说,每投入1元钱,也有3.9-5.8元钱的价值产出。如前述假设,这还没有算冠脉这两年微利微亏过去后,必然还会继续造血产生的现金流。

如果考虑研发费用是逐年发生的,并不是起始时间一下就花了2亿元,早期火鸟、火鹰等研发费用达不到4000万元,支架产品线历史5倍左右的研发投入:价值产出比的结论是可以下的,非常保守。

关键在目前产品线的未来怎么样。从现金流折现来看,2013年前后,2020年前后两次因为行业政策原因,现金流折现值发生不利波动,但作为龙头企业,走正道的企业,不仅气死回生,还拿到了更大的市场份额,比如现在,我已经看不到国内一众内外资还有谁能和微创冠脉抗衡?未来随着新产品的不断迭代和叠加,预期还会赚更多的钱,造更多的血。所以,确实政策影响还是挺大的,但是不改长期赚钱的趋势,只有阶段性扰动。也就是说政策对长期折现值的影响不大,关键是需求有多大,还在不在,雪道能够看多长。

至于研发投入强度,国内市场研发到上市4000万元,火鹰欧洲是2015年上市的,现在美国已经临床结束,等待获批,从欧洲心律、火鹰美国临床投入量级估计,欧美市场保守估计,单产品仅临床到上市就要起码4000万美元。所以,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后,中国产品走向海外,无论是制造成本还是研发成本是有优势的,以国内市场为基础,海外求利润,结果应该比仅仅国内发展的阶段更靓丽才对。

当然,不会每个产品线都成功,有的产品最后成了沉没成本,有的产品获得了类似支架的成功,但不管如何,有老年化背景,有国际大市场,这个生意,是既有高投入产出比,又有长长的雪道,可以持续滚下去的好生意,这个结论是没有问题的。

2 并购产品线的历史表现

2014年微创大手笔花了近3亿美金并购了骨科大关节产品线,迄今9年了,并购代价+新注资+累计亏损(部分为非现金亏损)已经超过了7亿美元。到23年中报仍然亏损,目前的说法是2024/2025年扭亏。

2018年并购了心律管理业务,代价为近2亿美元,迄今5年了吧,并购代价+注资+累计亏损(部分为非现金亏损)已经超过了5亿美元。到23年中报仍然亏损,目前的说法是2025年扭亏。

如果真的扭亏了,那就是微创发展历史中的新起点,改天换地的事情,也有可能做到,1-2亿美元的营收,在国际市场小的可以说缺乏存在感,做到稍微有点存在感的时候,日子就好过了。两笔并购到目前为止仍然不能说成功,账面代价高达12.7亿美元,如果这些钱不是拿来并购,而是投入研发,机会成本就更大了。

当然,这事还无法下定论,老常会说不并购,自研做不出来。并购得到的技术和产品线未来仍然可能产生诱人的现金流,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并购经验。铺就了国际运营渠道的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需要在未来国际化经营中去考证,再来检讨并购的得失。好吧,选择了微创就是选择了接受,只是不管怎么算,按现金流折现,不晓得要好多利润现金流,要多久的复利增值,才能换回票价。

3 结论

内生研发是靠谱的,而且高值器械生意的价值创造能力惊人,集采只会阶段扰动造血曲线,对微创这种研发驱动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集采等政策不是决定性变量;当然,比较意外的是,历史上同微创冠脉地位差不多的企业,到现在几乎出局了,微创反而空前提升了行业地位。

微创的并购是不靠谱的,至少目前看是不靠谱的。如前所述,代价太大。

未来会如何?自研产品线大部分会重复,甚至超过冠脉的历史表现,只是需要时间而已,儿子们慢慢已经显出了一定王者之相,当然,通过同行们的中报衬托,更是说明微创研发和国际化的路走对了。

至于海外心律和骨科,已经不敢抱复利增值的期望了,期待尽快打平,只要不继续大出血,即使不复利增值,有其他产品线赚钱,微创的未来也会不错的。

当然,如果能主动剥离一些这几年买入的边角料资产,将资源投向更有潜力的领域,未来应会更靓丽。所以,企业资源配置和投资股票没有本质差别,有的人投入1元能得到5元的价值,有的人投入1元不仅会归零,还可能成为天坑资产,现金无底洞。

你说他资源配置能力不行吧,投的自研新产品线都那么成功,你说他行吧,海外并购确实扯着了蛋。当然,我只是一个旁观的外行和小股东,也许没有看懂并购的价值,也没有看懂公司的资源配置能力。

全部讨论

国产起搏器三玩家,经过这轮集采,从集采份额看,乐普医疗的起搏器基本靠边站了;先健科技的起搏器等同于转型成为美敦力的代工厂+经销商… …
微创医疗创领的全身兼容双腔起搏器,已经进入获批前的发补阶段了,这个一旦获批,国产CRM的产品空间扩大了至少一倍以上… …
国产骨科在去年换了管理层后,今年追赶很勇猛,期待微创骨科关节在国内能快速抢站国产前五的宝座… …
国产骨科最大的一个潜在爆点在最近几年孵化的运动医学,截至目前,微创孵化的运动医学单凭产品线,能稳座国产运动医学前三位置。不过截止目前,国产运动医学都还挺弱小,运营最早的目前营收也才1多个亿,微创运动医学,完全有实力和空间角逐国产运动医学前二宝座… …

想的很好,他一会给你买银行,一会给你买大楼,改天再给你买个网红直播

2023-09-01 11:43

非常好的总结 。
并购应该参考国际大药厂或迈瑞医疗的做法,收购进来的项目,就是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和整合优势,能快速在细分领域做大做强,且要快速盈利、提高公司现金流,这样才能产生良性循环。
自己做为创新器械龙头,收购一些长期不赚钱的创新型项目,加重了公司的负担,且每年要不断投入新的现金维持,先不说技术含量,当前和未来现金流如何解决?总不能一直靠增发融资吧。$微创医疗(00853)$ $迈瑞医疗(SZ300760)$ $恒瑞医药(SH600276)$

2023-09-01 08:14

两祖宗的并购代价12.7亿美金,不知道微创这一辈子能不能赚这么多钱

2023-09-05 08:12

2023年上半年,微创的骨科业务和心律管理业务合计销售收入2.242亿美元,占公司销售收入的46.4%,连续多年增速低且严重亏损,成为拖累公司业绩和估值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导致公司巨大的财务风险,甚至是流动性风险,目前看,明年微创财务流动性风险很大。目前看,微创骨科和心律管理业务收购是巨大的败笔,未来仍需要N年来消化。@今日话题 $微创医疗(00853)$ $迈瑞医疗(SZ300760)$ $乐普医疗(SZ300003)$

从最早看了教授的文章,七块买入微创,以我这么多年对教授的了解,这文章相比教授心中所想要偏保守。研发驱动的企业,龙头地位比当前的利润要重要得多。

2023-08-31 22:54

终于等到了教授的大作,先赞后看

2023-09-04 16:00

感觉老常是个技术型人才,不是企业家。自生的几块业务,支架、电生理、骨科、机器人、外周、瓣膜等难以协调、整合,海外并购业务多年来的未改善,凸显了老常的管理能力有重大欠缺,尤其是在管理人方面有很大欠缺的。

2023-09-01 10:11

单从并购价钱看,在当时那个价钱还是可接受的,毕竟十年前是铜骨市场。放在今天,潜在手术量依然很大,只是标准款卖价实在太低了。但快十年的时间,微创骨科运营太失败了,尤其是产品技术转国内节奏太慢了。如果快一点,大体跟上爱康春立的话,那样这一块国内部分每年也是小几亿利润,也就基本填平国际部分的出血。如果国际部分运营同期也有改善的话,那骨科整体就是盈利的了。从现在国际部分喊要盈亏平衡看,其实根本上还是换团队提高运营效率,而不是产品力相比竞争对手突然提升了。
并购完成之后,如果把重点放在国内就好了,毕竟收购的产品在国外存在感很低,遗憾的是微创骨科这么多年国内没存在感。

2023-09-01 08:46

微创部分业绩线的改善和降本增效终于给持股的小股东带来了一点希望。我一直觉得骨科并购和心律并购其实是领导层好大喜功贪大求全(领导惯犯的毛病)的一种反映。未来如果管理层能够积极反思,审慎花钱,专注现有主业不再盲目扩张,未来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至少国内从创新方面来讲,还没有哪个公司可以媲美。不过,当下管理层需要解决现金流枯竭的困境(现金流枯竭是盲目扩张和好大喜功产生的负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