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我一直在等。
不过关于稳定性,我强烈建议还是统计基金的季度收益排行榜中优秀的比例。如果季度排行榜优秀的比例越高,越稳定。
强烈建议!
如果能统计月度排行榜更好,但估计缺乏数据,而且工作量太大
欢迎关注公众号:大马哈投资
上次我们在主动基金经理超额收益大盘点,到底哪个强?一文中对市场中代表性基金经理的业绩进行了细致的测算。发现长期来看,基金经理战胜市场并非容易的事情,10年期以上最优秀的基金经理相对沪深300指数的年化超额收益也不超过10%,考虑到A股长期的投资回报也就8%左右,我想这也就是长期获得20%以上投资回报是一件极难事情的真实刻画吧。
除了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的高低外,基金经理超额收益的稳定性也是我们考察的另一重要方面。它一方面会影响基金持有人的投资体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虽然说买基金要持有时间长,如果买入个两三年,期间基金相对市场没有超额收益甚至跑输市场,尽管未来会很好,但巨大的时间成本会使得大多数投资者都会丧失耐心,毕竟投资者手中的“闲钱”也不是真的无限期的。因此在基金经理超额收益差不太多的情况下,肯定优先选择超额收益更为稳定的基金经理。
那具体怎么准确衡量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呢?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参考指标。不像看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绝对值有高有低,一值见胖瘦。而看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大多数人容易想到的是方差、最大回撤等各式各样数学指标,不过我认为这些指标不够直观,投资者看了也没太大的感觉。与其找各种各样的指标,思来想去,我觉得观察基金经理超额收益稳定性最直观、最有效的指标就是看图。
下面两图列出了10年期以上共18个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的曲线图。
根据看图的第一印象,我在图中列出了对各基金经理超额收益稳定与否的第一判断。尽管可能大家对个别基金经理业绩稳定性有所差异,但我相信大家整体感觉与我应该是差不多的(徐荔蓉的业绩受仓位影响可能较大,可考虑排除)。
在图中我们可发现,对于那些我标注为业绩不稳定的基金经理,他们大多有这样一些特点:(1)超额收益往往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震荡期,比较典型的像吕慧建、王栩及史博等,这意味着在历史当中的很多时候买入他们的基金长达几年可能表现跟市场差不多。(2)超额收益的取得往往特别集中在少数特定的时段,像毕天宇,如果剔除最近两年的业绩,他剩余12年的业绩将会非常平凡。吕慧建、冯波亦是如此。(3)部分基金经历的超额收益波动性比较大,比如像胡涛及王宗合等。
而对于业绩稳定的基金经理,他们的业绩曲线基本保持着稳定向上的节奏,尽管偶尔出现回撤,但很快也就爬出了深坑。在稳定性上最突出的基金经理有傅鹏博、董承非、周蔚文及朱少醒等,他们不愧为基金界的扛把子;在稳定性稍微次之的基金经理有赵晓东、曹名长、申庆及李笑薇,值得特别留意的是,申庆和李笑薇均是指数增强基金经理。
以上是我们通过看图说话得出的结论,另外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些数学指标进行辅助参考。具体包括:
(1)超额收益创新高天数占比。这个比值越高,说明超额收益创新高的天数越多,投资体验越好。
(2)信息比率。这一比值借鉴的是量化投资中的评估指标。它指的是:单位风险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在同样超额收益的前提下,承担风险(换言之即超额收益的波动性)越小越好。因此这一比例综合考量了超额收益的高低及超额收益的波动性两个方面。
下表列出了创新高天数占比和信息比率两项指标。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创新高天数占比与信息比率与我们对超额收益肉眼观察的结果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超额收益稳定的基金经理,任职期间创新高天数占比和信息比率普遍较高。
从上述对10年期以上基金经理业绩稳定性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业绩稳定性是相比超额收益更为稀缺的一项能力。获得高的超额收益已经殊为不易,在此基础上获得高的业绩稳定性更是难上加难。买基金需要同时关注两者,不要只盯着超额收益。
(2)买主动基金的时间一定要长,哪怕是最优秀的主动基金经理。如果持有时间较短,哪怕买的是董承非、傅鹏博这样的顶级投资人,如果持有时间短于1年,能否战胜市场也是高度不确定的,更何况其他基金经理。从上述图中可发现很多基金经理近两年业绩突出,持续跑赢市场,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可发现这并非常态。均值回归是大概率事件,只是以何种方式回归我们不能准确预知。
(3)如果预计持有基金的时间较短,建议优先考虑指数增强基金。从上图中我们可发现申庆的兴全沪深300指数增强和李笑薇的富国沪深300指数增强超额收益并不突出,但超额收益总体是较为稳定的,虽时不时也有跑输市场,但幅度并不大,短期持有获得超额收益的确定性显著高于主动基金。指数增强基金讲究密切跟踪业绩基准以及投资分散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当然也在较大程度上丧失了出现爆发性业绩的可能。
好了,今天就分析这么多。下一篇我们将接着分析5-10年期代表性基金经理的业绩稳定性,敬请期待。
如有球友对本文原始超额收益数据感兴趣,欢迎私信我索取,谢谢!
$大马哈金牛基金组合(CSI1106)$ $沪深300(SH000300)$ $上证指数(CSI000001)$
@今日话题 @蛋卷基金 @麦兜003 @大唐原点2017 @Henry--du @puxxustc
好文!我一直在等。
不过关于稳定性,我强烈建议还是统计基金的季度收益排行榜中优秀的比例。如果季度排行榜优秀的比例越高,越稳定。
强烈建议!
如果能统计月度排行榜更好,但估计缺乏数据,而且工作量太大
对我个人来说,只有张坤这样的换手率极低,敢于重仓持有,并长期持有的经理才算是稳定性高的经理,我可以把他的基金当做指数基金来看待,明白他拿的都是优秀的企业,如果跌了,可以安心补仓。
大道至简,让我这样的普通韭菜也可以理解。
而那些前十占比很低,来回换仓的经理,超额收益再高,对我来说充满了不确定性,跌了我也不知道他拿的啥仓位多少,更别提补仓了。
也就是说,稳定性源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理自身知行合一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是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经理的信任与确定。
两方面同时具有稳定性,这样的稳定性才有意义,否则实践起来就是涨的时候喊大神,跌的时候骂垃圾。
个人浅见,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