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海外】英伟达:Q1业绩和Q2指引超预期,B系列加快出货、预计FY25贡献显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特别提示】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均取自于光大证券已正式外发研究报告,由光大证券海外研究团队(TMT/消费/医药/制造等)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动态的宣传。研究报告有时效性,任何研究报告内容仅代表报告外发时特定时点的研究信息汇总,任何关于研究报告、研究观点的解读,请联系对口销售或具体研究员。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报告发布信息

报告标题:《Q1业绩和Q2指引超预期,B系列加快出货、预计FY25贡献显著——英伟达FY25Q1业绩点评》
报告发布日期:2024年5月24日
分析师:付天姿,CFA,FRM(执业证书编号:S0930517040002)
分析师:王贇(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2120001)
联系人:董馨悦

往期回顾

【光大海外】“AI核弹”Blackwell发布,英伟达向AI软硬一体平台转型

【光大海外】英伟达:预计FY25业绩持续高速增长,关注多模态机遇和后续H200、B100表现

【光大海外TMT】美股巨头财报季序幕拉开,印证AI算力产业链持续高景气

【光大海外TMT】英伟达FY24Q3业绩跟踪

【光大海外TMT】英伟达FY24Q2业绩 & SIGGRAPH 2023大会点评

要点

事件:美国时间2024年5月22日盘后,英伟达发布截至2024年4月28日的 FY25Q1 季报。FY25Q1英伟达营收和盈利均超市场预期。FY25Q1营收260.4 亿美元,QoQ+18%,YoY+262%,超过此前公司235-245亿美元的营收指引, 较246.9 亿美元的一致预期高逾5.5%,主要由数据中心业务驱动。盈利方面,Non-GAAP 毛利率达 78.9%,QoQ+2.2pct,YoY+12.1pct,保持增长态势;Non-GAAP 净利润152.4亿美元,QoQ+19%,YoY+462%,对应EPS6.12美元。FY25Q2 指引营收280亿美元,再超市场预期。FY25Q2收入指引280亿美元, QoQ+18%,YoY+170%,较 268.2 亿美元的一致预期高逾4.4%;Non-GAAP 毛利率指引75.5%,基本符合预期;指引FY25年Non-GAAP毛利率75%左右。

点评:HopperGPU强劲需求驱动数据中心高增,游戏业务增设AIPC类目,汽 车业务增设机器人类目。1)数据中心业务:FY25Q1营收225.6亿美元,相比 FY24Q4 环比上升42亿美元,QoQ+23%,YoY+427%,营收贡献占比增至87%, 成为拉动业绩的强力引擎;2)游戏业务:FY25Q1营收26.5亿美元,YoY+18%, QoQ-8%,环比下降系季节性因素影响。游戏业务中增加“AIPC”类目, GeForce RTXGPU 叠加TensorRTLLM软件生态,后续有望驱动游戏和AIPC 业务营收表现;3)专业可视化业务:FY25Q1营收4.3亿美元,QoQ-8%, YoY+45%;4)汽车业务:FY25Q1营收3.3亿美元,QoQ+17%,YoY+11%, 主要由自动驾驶推动;增设“机器人”类目,有望在AI+机器人领域加速布局。

宣布“1拆10”拆股计划,分红增长150%,交易门槛下降利好后续股价表现。英伟达将普通股按照“1拆10”比例拆股,6月10日股票将在拆分调整基础上 交易;复盘公司历史上前五次拆股,拆股普遍对后续股价表现起到积极影响。同时FY25Q1季度分红提高150%至每股0.1美元(拆股后每股0.01美元)。

AI 算力芯片需求持续高涨,供给瓶颈逐渐改善。1)需求:云厂商加大AI投入, 新增的主权AI和垂直行业营收均有望达数十亿美元。云厂商的云租赁服务预计 将收获丰厚回报,英伟达预计云厂商每投入AI基础设施1美元,4年内将收获5 美元的GPU托管收入,云厂商持续加码AI投入。英伟达积极拓展客户领域,瞄 准互联网消费、汽车、主权人工智能等多个具备数十亿美元营收潜力的垂直市场 机会。2)供给:供给持续改善,英伟达H100GPU交货时间已缩短至2-3个月。

Blackwell 平台增强英伟达竞争力,看好算力集群助力FY25/FY26业绩持续高 增。英伟达芯片迭代节奏缩短至“一年一更”,带动性能和性价比提升,预计 Blackwell 表现优越。1)Blackwell出货节奏快于预期,公司预计为FY25带来 大量营收贡献。Blackwell平台全面投产,将在FY25Q2开始发货,预计FY25Q3 实现加速出货,并在FY25Q4部署到客户数据中心中。2)Spectrum-X开辟以 太网市场,预计FY25营收可跃升至数十亿美元。我们看好Hopper系列向 Blackwell 系列切换、叠加网络产品加速出货,助力FY25/26业绩增长势头强劲。

英伟达亮眼业绩坚定AI主题投资信心:1)英伟达:考虑到Blackwell平台使 FY25/26 业绩高增长的确定性提升,远期软硬一体化平台打开想象空间,估值具 备抬升潜力,建议关注英伟达。2)建议关注英伟达相关产业链。①AI芯片:AMD英特尔;②服务器:超微电脑联想集团戴尔科技、HPE、工业富联;③云技 术服务商:Oracle;④光模块:中际旭创新易盛;⑤HBM:三星电子、SK海 力士、美光科技;⑥CoWoS:台积电、日月光投资、Amkor科技;⑦ASIC 芯 片设计:Marvell 科技、博通3)建议关注AI算力国产产业链机会:海光信息寒武纪浪潮信息

风险分析:1)下游应用程序开发和场景拓展较慢,导致AI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2)CoWoS和HBM产能扩张受限的风险;3)AI算力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目录

正文

1

业绩:英伟达FY25Q1业绩和Q2指引均超预期,AI算力需求持续高涨

1.1、FY25Q1营收和盈利超预期,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占比达87%

英伟达FY25Q1业绩超市场预期和公司指引,数据中心GPU成为强劲增长引擎。英伟达FY25Q1实现收入260.4亿美元,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262%,超过此前公司235-245亿美元的营收指引,较Bloomberg一致预期(以下简称一致预期)的246.9亿美元高逾5.5%,系生成式AI浪潮下,数据中心业务持续强劲增长而带动;FY25Q1数据中心业务营收达225.6亿美元,环比增长23%,同比增长427%,占总营收贡献的87%。

盈利能力持续强劲。FY25Q1,英伟达Non-GAAP毛利率水平超过公司指引 (77.0%)与市场预期(77.0%)达到78.9%,环比增长2.2pct,同比增长12.1pct,保持增长态势。Non-GAAP净利润实现152.4亿美元,环比增长19%,同比增长462%,对应摊薄EPS为6.12美元,较一致预期每股5.65美元高逾8.5%。

1.2、宣布“1拆10”拆股,分红增长150%,交易门槛 下降利好后续股价表现

英伟达将公司普通股按照“1拆10”比例进行拆股,看好增加股票交易量和流动性。24年6月6日(周四)收市后持有英伟达普通股的股东将收到额外9股,并于6月7日(周五)收盘后分配,6月10日(周一)英伟达股票将在拆分调 整的基础上开始交易。龙头公司拆股可降低每股面值,降低投资门槛,帮助投资者更容易持有和交易股票。加大分红力度。英伟达将FY25Q1季度分红派息提高 150%至每股0.1美元,对应拆股后每股0.01美元。

复盘历史英伟达前5次拆股计划,普遍利好股价进一步上涨。英伟达在2000年、2001 年、2006 年、2007年和2021年分别实施过5次拆股,4次在拆股执行期间(宣布拆股预案至拆股除权完成)实现股价上涨。我们看好本次2024年的1拆10拆股,实现流动性增强,利好股价表现。

1.3、业务拆分:HopperGPU强劲需求驱动数据中心高 增,游戏增设AIPC类目,汽车增设机器人类目

FY25Q1 数据中心业务相比FY24Q4增长42亿美元,在所有业务中比重提升至 87%。营收拆分:1)数据中心:Q1营收实现225.6亿美元,相比FY24Q4的 184.0 亿美元环比上升42亿美元,环比增长23%,同比增长427%,成为拉动业绩的强力引擎;2)游戏:Q1营收实现26.5亿美元,环比下降8%,同比增长18%,环比下降系季节性因素影响。游戏业务中增加“AIPC”类目,AI推理向边端延伸趋势下,GeForceRTXGPU叠加TensorRTLLM软件生态,有望驱动游戏和AIPC业务成为后续增长动力;3)专业可视化:Q1营收实现4.3亿美元,环比下降8%,同比增长45%;4)汽车:Q1营收实现3.3亿美元,环比增长17%,同比增长11%,主要由自动驾驶推动;同时汽车业务线下增设“机器 人”类目,英伟达有望在AI+机器人领域加速布局。

数据中心:Hopper架构GPU强劲出货带动业绩增长,大型CSP贡献占比近半

受益于HopperGPU计算平台的强劲需求,FY25Q1数据中心营收实现225.6 亿美元,同比增长427%,其中计算相关营收同比增长478%,网络相关营收同比增长242%。英伟达客户需求持续高涨,一方面加大同AWS、谷歌云、微软 Azure 和甲骨文等云厂商的合作,大型云服务商对数据中心业务的营收贡献占比达到45%,另一方面英伟达积极拓展互联网消费公司、汽车、主权人工智能等多个具备数十亿美元营收潜力的垂直市场。未来,我们看好数据中心业务随着 Blackwell 平台、丰富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大量出货而持续强劲增长。

1.4、FY25Q2业绩指引超预期,Blackwell平台预计FY25 即可贡献大量营收

FY25Q2 营收指引再超预期达到280亿美元。公司FY25Q2营收指引中位数280 亿美元,对应环比增长8%,同比增长107%,较一致预期268.2亿美元高逾 4.4%;指引Non-GAAP毛利率为75.5%,同比上升4.3pct,环比下降3.4pct,基本符合75.6%的一致预期;并指引FY25Non-GAAP毛利率在75%左右。

Blackwell 系列预计在FY25收入端贡献显著。Blackwell系列芯片出货节奏快于市场预期,当前已全面投产,预计在FY25即可带来大量营收贡献。

2

AI 算力芯片需求持续高涨,供给瓶颈逐渐改善

2.1、需求:云厂商加大AI投入,新增的主权AI和垂直行 业营收均有望达数十亿美元

2.1.1、北美云厂商持续加大AI投入,英伟达客户多元性提升

北美四大云厂商的资本支出均有上升,用于投资AI基础设施、模型训练、产品落地,并预期2025年仍将维持较高的水平仍将提升。目前AI算力产业链需求旺盛,Canalys表示许多企业策略从优化云预算转向积极投资。云厂商云租赁服务预计将收获丰厚回报。英伟达作为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平台应用一体化程度较高的AI基础设施提供者,能为云租赁用户提供最佳的训练时间、最低的训练和推理成本。英伟达预计云厂商在NVIDIAAI基础设施上每花费1美元,可能在四年内收获5美元的GPU托管收入。英伟达在FY25Q1支持特斯拉将其AI训练集群扩展到3.5万个H100GPU。

英伟达积极拓展客户领域,瞄准互联网消费、汽车、主权人工智能等多个具备数 十亿美元营收潜力的垂直市场机会。1)主权客户对自主AI投资的需求让数据中心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日本、法国、新加坡等国正在通过合作或赞助等方式大力推动自主AI的建设,英伟达预计自主AI相关营收将在FY25从零增至数十亿美元。2)消费者互联网和汽车也将成为重要的企业级垂直行业,英伟达预计汽车垂直行业有望为英伟达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机遇。

2.1.2、当前推理侧营收占比40%,AI应用逐渐落地驱动AI推理需求长期增长

长文本、多模态大模型等生成式AI模型推理需求大幅增长,AI应用落地驱动推理需求逐渐释放。1)OpenAI新推出了具有更快速度与更强多模态交互能力的 GPT-4o,直接完成文本、视觉、音频的端到端输入输出,其文本、推理、编码能力达到GPT-4Turbo水平,速度是上一代AI大模型GPT-4Turbo的两倍。除了性能提升,GPT-4o免费试用也有望提高AI应用的渗透度。2)Meta 发布其最新的大型语言模型Llama3能提升MetaAI助手使用体验,生成式AI进入消费者互联网应用将带来新一轮增长机会。过去一年中AI推理业务规模约贡献英伟达数据中心40%的收入,我们认为随着AI应用的持续发布将驱动推理占比持续提升。

2.2、供给:供给持续改善,英伟达GPU交货时间缩短

台积电CoWoS加速扩产缓解AI芯片供应紧张局面。台积电表示24年底CoWoS月产能将同比翻倍;未来台积电仍将保持较快的扩产步伐,宣布至少在2026年结束之前,计划以超过60%的复合年增长率 (CAGR) 扩大CoWoS产能。

英伟达过去几个月中H100的交货等待时间大幅缩短,GPU短缺情况有所缓解。H100 GPU的交货时间从最初的3-4个月降至目前的2-3个月(8-12周)的历史最短水平,相比2023年服务器代工厂商很难买到英伟达H100GPU,目前供应瓶颈逐步缓解。

3

Blackwell 平台增强英伟达竞争力,看好算力集群助力FY25/FY26业绩持续高增

3.1、 Blackwell 平台增强英伟达竞争力,英伟达芯片迭代节奏缩短至“一年一更”

英伟达产品迭代节奏加缩短至“一年一更新”,新架构或在2025年发布。此前英伟达平均每两年会推出新一代GPU架构;FY25Q1业绩会上,CEO黄仁勋宣布为了在生成式AI大趋势下更好满足客户需求,未来将保持一年一次的更新节奏。下一代的全新架构(预计代号为“Rubin”)可能在2025年发布。

AI芯片版本迭代带来显著性能和性价比提升,预计Blackwell表现将迎来明显跃升。1)H200推理性能约为H100两倍,英伟达预计Meta每在NVIDIAHGX H200 服务器上花费1美元,Llama3API提供商可在四年内产生7美元收入, 因此H200生产部署的价值高。2)2024年3月新发布的BlackwellGPU架构,训练速度比 H100 快4倍,推理速度比H100快30倍,并支持在1万亿参数大型语言模型上实时生成Al。据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B200单颗售价可能在3万美元到4万美元的区间内,而其前身H100的定价约在2.5万美元到4万美元之间,因此Balckwell平台性价比优越,其TCO和能耗有望比Hopper平台低25倍,因此我们看好Blackwell系列芯片进一步驱动FY25和FY26英伟达业绩持续高速增长。

3.2、 Blackwell平台呈现算力集群化趋势,为FY25和FY26业绩提供持续高速增长动力

3.2.1、算力集群:Blackwell出货节奏快于预期,看好集群系统产品驱动FY25/FY26业绩高速增长

H200 芯片仍供不应求,Blackwell系列芯片出货节奏快于预期。1)H100GPU 供应情况有所缓解,H200仍供不应求。H200系列芯片在FY25Q1采样,当前已在生产中,预计FY25Q2实现发货,其中第一台H200系统已交付至OpenAI 团队,支持其GPT-4o大模型演示。2)Blackwell平台已全面投入生产,预计FY25 即可带来大量营收贡献。Blackwell平台已全面投产,具体生产发货将在FY25Q2 开始,预计FY25Q3实现加速出货,并在FY25Q4部署到客户数据中心中。

随着Hopper系列向Blackwell系列的产品切换完成,我们看好FY25和FY26营收增长动力强劲。Blackwell系列芯片具备性能领先和性价比优势,且100种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配置帮助客户更快更优地进行AI训练和AI推理任务,预计 GB200NVL36/NVL72 服务器机架系统将受到下游客户追捧,看好FY25和FY26 业绩维持高速增长,且随着Blackwell平台有望不断提升其产能占比,有助于 FY26业绩加速。

3.2.2、网络:Spectrum-X开辟以太网市场,预计FY25营收可跃升至数十亿美元

Spectrum-X为英伟达网络产品开辟全新以太网市场。1)FY25Q1网络产品营收 同比增长242%,环比略下滑5%,主要系FY25Q1供应能力限制出货,预计 FY25Q2网络产品将恢复环比增长。网络产品需求强劲主要系Infiniband推动。2)Spectrum-X 以太网产品带来网络新增长驱动力。英伟达在FY25Q1推出全 新Spectrum-X以太网网络解决方案,针对Al进行优化,包括全新Spectrum-X以太网网络解决方案,同传统以太网比可为AI处理提供1.6倍更高的网络性能。英伟达预计Spectrum-X将在一年内跃升至数十亿美元的产品线。

3.2.3、集群系统化给AI算力产业链带来更多投资机遇

1)网络:万卡算力集群场景下推升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利好光模块、连接 器、交换机等网络通信产品。

2)电力:GPU算力激增叠加AI大模型从训练侧步入推理侧,推升用电需求。根据阿里研究院预计,2024年至2030年,全球GPU算力集群年度总耗电量将增长约11倍,年复合增长率为52.2%。更高的AI电力需求驱动电网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

3)HBM:AI对数据存储的需求急剧增长,HBM凭借高带宽成为最适合AI和HPC 领域的存储解决方案,驱动SK海力士、三星和美光等头部存储公司加大HBM研发投入和产线建设。

4

投资建议

英伟达亮眼业绩坚定AI算力主题投资信心:

一、英伟达:考虑到Blackwell平台使FY25/26业绩高增长的确定性提升,远期软硬一体化平台打开想象空间,估值具备抬升潜力,建议关注英伟达。

二、建议关注英伟达相关产业链机会:

1)AI 芯片:AMD、英特尔;

2)服务器:超微电脑、联想集团、戴尔科技、HPE、工业富联;

3)云技术服务商:Oracle;4)光模块:中际旭创、新易盛;

5)HBM: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科技;

6)CoWoS:台积电、日月光、Amkor科技

7)ASIC 芯片设计:Marvell科技、博通。

三、建议关注AI算力国产产业链机会:海光信息、寒武纪、浪潮信息。

5

风险分析

1)下游应用程序开发和场景拓展较慢,导致AI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AI 算力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高增长,需要出现数量更多、覆盖人群更广、应用领域更多元的AI应用,若持续缺乏爆款应用、或应用的用户流失率较高,则不利于长期生成式AI浪潮的持续性;

2)CoWoS和HBM产能扩张受限的风险。24年甚至25年,AI算力供给仍难以满足需求,CoWoS先进封装和HBM的扩产进度直接决定AI算力供给能力,若扩产计划延迟,则会影响近两年AI算力市场规模的增速;

3)AI 算力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AMD、英特尔等其他芯片厂商积极布局AI芯 片,同时云服务商联合博通、迈威尔科技等厂商开展定制化AI芯片研发,增加了整体AI算力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海外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XX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海外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