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精彩!!!
其他武器,非常期待
2020年写《低风险投资的十八般兵器》时,我是把“棍”列为第十八位,理由是棍不开刃,威力最小,但看看演义小说时那些力大无穷的猛将们,手持熟铜棍照样能把人打得脑袋开花。因此,这次准备换个次序,把“青铜戈”作为风险系数最低、威力最小的兵器谱第十八位。
长柄青铜戈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木柄曲头兵器,被列为车战中的五大兵器之首,常作为兵器的统称。“化干戈为玉帛”中的“戈”指的就是青铜戈。
青铜戈是春秋时期最常见的武器,到了战国晚期,铁兵器的使用渐多,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被各国陆续采用,车战逐步被淘汰,适用于两车相错的瞬间进行侧面啄击的“青铜戈”,也因在新的步战、骑战中威力太弱而逐步没落。
从青铜戈的历史溯源中,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历史悠久,是青铜时代、车战时代的首选兵器;
(2)曾经应用广泛;
(3)在青铜与铁器、车战与骑战交替的战国之前有应用,后来基本被废弃;
(4)威力较弱。
而投资中也有一种投资品与上述特点类似:
(1)历史悠久,是最早的投资理财手段,从我们的爷爷辈时大家就会把闲钱投入其中;
(2)曾经应用广泛,每家每户都在使用;
(3)随着最近10余年来各种投资手段的增加、理财意识的觉醒,在年轻人、中年人中使用得越来越少了;
(4)一年下来的绝对收益低,被作为无风险收益的代表。
从这几个特点,大家也应该能够猜到,我说的是“银行存款”。
说到银行存款,大家可能会觉得这种投资策略没什么好说的,它的收益率低、安全性高,谁都知道怎么操作,可以说是最最简单的投资品类了,甚至有些小伙伴可能觉得这都不应该算作是投资策略。
其实现在由于同业竞争,银行存款的花样也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之前有各家民营银行加入战团,一起来抢存款份额的时候。
虽然2021年开始“靠档计息类存款产品”被叫停,同时民营银行也不能再通过互联网渠道(如京东金融、支付宝、陆金所等)来销售其产品,但这些民营银行仍能够通过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销售,而且其存款利息也普遍会比有大量线下渠道的大型银行高。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几种存款类产品,包括普通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定活两便。
(1)大型银行普通定期存款
上面从左到右三图,分别是农行、招行、平安银行APP上的定期存款产品的利率。
以1年期为例,农行是1.65%,招行是2.05%,平安是2.15%。因此,哪怕是这类大型银行,其产品也是有一定差异的,可以多加比较。
当然,这些利率对应的起购金额是不同的,如招行的2.05%是5000元起,平安的2.15%是1万元起,这个起购金额差异不大。
*注:如果进入不同的产品里细看,上面右图平安银行的2.15%、2.1%两款产品都有一些购买限制,要求的开户一级分行“非南京、苏州、石家庄、大连、沈阳、宁波、温州、杭州分行”卡方可存入。象我的开户行是杭州分行,无法购买。因此实际上平安银行的1年期产品我能够买到的利率是2.05%。
(2)民营银行普通定期存款
再来看看民营银行存款情况,如下三图:
左图是微信上“蓝海银行”小程序中显示的存款产品,1年期为2.25%,比前面3个大型银行都要高;
中图、右图是微信上“百信银行”小程序中显示的该银行存款产品与其它银行的对比:
如1年期产品,百信银行为2%,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国有大行为1.75%,相差0.25个百分点,渤海、浙商等有线下网点的中型银行为1.95%,相差0.05个百分点,差异不算大。
而5年期产品的差异就比较大了。百信银行为3.75%,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国有大行为2.75%,相差整整1个百分点;渤海、浙商等有线下网点的中型银行为3.2%~3.25%,相差0.5个百分点。
所以说,即使是最普通的定期存款,不同的银行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考虑到国内的银行存款产品只要额度在50万以内,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都会进行兜底,因此不同银行之间,如果时间、额度相同时,只需考虑利率即可,尽量买利率高的产品。
通知存款是不固定期限,但存款人必须预先通知银行方能提取的存款。常见的是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
以下三图从左到右分别是招行APP、平安APP、蓝海银行小程序的7天通知存款。
要求的额度都是5万元以上且连满7天,招行为1.9%,平安是2%,蓝海银行是2.1%。
与普通定期存款类似,体现为国有大行利率最低,股份制大行略高,各地城商行更高一些,没有线下渠道的民营银行最高。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国有大行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股份制大行是严格风控下相对灵活,而民营银行要想参与竞争必须提供更高的利率、否则根本没人来存款。
存款对于银行来说是负债端,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或“原料”,如果没有大量的存款入帐,银行根本无以为继。
(1)新购大额存单
以下三图从左到右分别是农行、平安、招行APP的新购大额存单。
以相同的额度20万元起存为例:
农行一年期为2%,平安、招行都为2.2%;
农行二年期为2.5%,平安、招行都为2.7%。
显然,股份制银行比国有大行更灵活,利率也往往会更高一些。
大额存单相比普通的定期存款,除了额度更高、利率更高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可以转让。
一旦可以转让,这种大额存单就会类似债券投资一样,随着利率的变化出现折溢价现象。
(2)转让区的大额存单
以上三图中,左图是招行APP的大额存单转让专区;中图、右图为某一个转让产品的信息。该产品是2022-10-11~2025-10-11的三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存单本金为100万,原利率为3.3%。
如果有投资者在2023-1-4通过转让区买入该产品,买入的成本是1014800元,而到2025-10-11到期后,可以获取的利息是
1000000*3.3%*1096/360=100466.67元。
其中,1096为2022-10-11~2025-10-11的计息天数,360是招行计算年利率的天数(并不是按365天计算)。
因此,该投资者在转让区买入时的总收益为1000000+100466.67-1014800=85666.67元,对应年化利率为
85666.67/1014800/(1011/360)=3.01%。
其中,1011是从2023-1-4买入到2025-10-11到期的计息天数。
从上面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由于这段时间银行存款整体利率在下降,因此转让区的年化利率仅为3.01%,相比买入时的利率出现了溢价(即中图的让利幅度为-0.69%)。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直接买不到3.3%的大额存单,所以推升了原有大额存单产品的转让价格,让利幅度是负值,即原存单升值了。
反过来,如果利率在上升,则转让区的产品要想转让成功,必须进行折价、让被转让的产品利率跟得上市场上的利率,才能卖得出去。
这个机制,跟存量债券的价格随着利率的下降而上升、利率的上升而下降,是同一个道理。
最后来看看结构性存款,这类产品往往比较复杂。
如上左图是招行APP上的结构性存款,我筛选了挂钩中证500指数的产品;
中图是看跌产品“智盈进取看跌自动赎回(A00527)”,即在买入后的9个观察日(对应9个月),如果中证500指数上涨幅度小于等于1%时,可以得到3.75%的年化收益;如果上涨幅度大于1%,则得到0.4%的年化收益。
右图是看涨产品“智盈进取看涨自动赎回(A00526)”,即在买入后的11个观察日(对应11个月),如果中证500指数上涨或持平,可以得到4.75%的年化收益;如果下跌,则得到0.25%的年化收益。
在招行网银PC端上,则有更多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如下图。跟踪的标的也很多,比如跟踪利率的、跟踪汇率的、跟踪宽基指数的、跟踪商品(如黄金)的,等等。
下面我以某一款跟踪中证500指数的“招商银行智盈系列看涨自动赎回364天结构性存款产品(产品代码:ANJ005)”为例来介绍一下。
该产品跟踪中证500指数,起购点为5万元,起息日是2022-12-16(这也是指数的期初日),到期日是2023-12-15,中间共有12个观察日,基本上是每个月1个观察日。
障碍价格为期初价格的100%,也就是说,以2022-12-16的中证500指数收盘价作为基数,在未来12个观察日中,一旦某个观察日中证500指数比基数高(不管高多少),就能立即触发事件,得到5.8%的年化收益率。
考虑到2023年股市看涨的概率更高,我觉得如果投资这款产品,获得5.8%的概率极高。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这12个观察日(对应1年)中,指数都未超过基数,换言之,中证500指数在未来一年就一直单边下跌。也能够有0.22%的年化收益率,相当于是保本的。
同样是招商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2.05%(5000元起购),大额存单是2.2%(20万起购)。考虑到起购点相近,因此我们以2.05%作为无风险收益率,来估算一下该款结构型存款产品的潜在年化收益率。
假定“12个观察日中任意1天指数上涨”事件发生概率为90%,“12个观察日全部未上涨”事件发生概率为10%,则可计算到数学期望值为5.24%。
以2.05%作为无风险利率,最好的情况是5.8%,超越基准值3.75%;最差的情况是0.22%,不及基准值1.83%,两者的比值是3.75%/1.83%=2.05。
相当于买该看涨产品,超额盈利的幅度是亏损幅度的2.05倍,该值相当于是赔率。
因此,该看涨产品是一个高概率、中赔率的投资品,并且下有保底,对于执着于买银行存款的投资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哪怕上述概率值的假定不被认可,按照两种事件发生概率对半开来估算,对应的数学期望值也有3.01%(如下表),比无风险的基准年化收益更高。
数学期望反映随机变量平均取值的大小,如果这类产品投资了很多次,这么多次投资的最终结果合集的平均值,基本就等于对应的数学期望值。
定活两便型产品不同银行表现得差异很大,其实以前的“靠档计息类存款产品”也是一种定活两便的形式。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一个民营银行的定活两便产品,我觉得特别适合于权益类定投的闲置资金存放。
如上图是梅州客商银行的产品,在微信小程序或其手机APP上可以买到。
左图是周周盈产品,利率是3.6%,买入后每满一周就会把该周利息打款到存款帐户上,而且本金可以随时提取,只是未满一周的那几天本金将会按照活期计息。
中图是月月盈产品,利率是3.85%;
右图是季季盈产品,利率是3.95%。规则与周周盈都类似,我还特意打客服电话去确认了一下。
其中,周周盈、月月盈产品特别适合于按周、按月定投时的闲置资金临时存放。
所以,对于上述各种银行存款品种,我们对其回报预测进行小结:
(1)一年期普通定期存款:5000元以上额度为2.05%~2.25%。
(2)7天通知存款:5万元以上额度为1.9%~2.1%。
(3)大额存单:20万元以上额度、一年期为2~2.2%,三年期为2.9~3%,转让区中的价格与利率变化情况直接相关。
(4)结构性存款:视跟踪指数、观察日数量、起购额度不同而不同,极具个性化。
(5)定活两便:不同银行个性化差异大,需要统一权衡期限与利率。
银行存款产品适用的对象包括:
(1)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人群
该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不愿意承受任何风险,尤其是退休老年人,更是银行存款的拥趸。
(2)有资产配置需求的人群
对于有资产配置需求的人群,也可以把银行存款作为现金类资产的配置渠道,这相当于是一种较灵活的抄底期权,一旦权益类市场下跌时,可以用这部分资金入场抄底或动态再平衡。
不过,此时就需要关注其流动性,因此不建议配置固定期限的产品。
(3)定投人群
比如对于按月定投的人群,可以把未定投的资金分多次买成3个月、6个月的存款,等存款到期时刚好拿来定投;也可以直接买与定投期限相匹配的定活两便产品。
如上图,对于银行存款产品,利率、期限、额度三者形成一个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有一款产品利率最高、期限最灵活、额度最小。
象定期存款,就是牺牲期限灵活性去获取更高的利率;大额存单则是牺牲额度去获取更高的利率;通知存款、定活两便则是牺牲利率去获取期限的灵活性。
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三个变量中去权衡。
(1)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人群,主要投资普通定期存款、大额存单,而如果愿意保本的前提下去博取更高的收益,可以投资结构性存款。
(2)对于有资产配置需求的人群,主要投资通知存款、短期限的普通定期存款,或者是可转让的大额存单,需要确保资金的灵活性(即期限)。
(3)对于定投人群,主要投资通知存款、短期限的普通定期存款、期限合适的定活两便产品,并且需要严格计算好资金回拢的时间。
关于银行存款投资的时间选择,其实应该从美林投资时钟开始讲起。
不过,考虑到愿意购买银行存款的投资者往往都不择时,因此周期轮动的概念等讲货币基金时再说。
(1)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人群,往往不会对银行存款进行择时,一般是有一笔闲钱的时候,或者是之前的存款到期后,就想着尽量买入。
(2)对于有资产配置需求的人群,银行存款相当于抄底期权,因此其择时取决于权益类资产的表现。
(3)对于定投人群,银行存款只在于临时存放还未定投的闲置资金,因此也不存在择时问题。
银行存款的渠道,可以分为两类:大中型银行、民营银行。
大中型银行的存款利率一般稍低一点,不过其有大量的线下网点,因此可以线下或线上购买。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线下网点,看得见、摸得着,象我爸之前一直在渤海银行买3个月的定期产品,每三个月去线下操作一次,每买一次客户经理还都会送他一个小礼物,比如小家电、米面油之类的,于是他就乐此不疲。
民营银行的存款利率会稍高一点,但都是线上操作。
以前民营银行有靠档计息类产品,并且可以在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等互联网渠道购买,应该生意不错。现在这类产品已被叫停,同时互联网渠道又被叫停,只能用自己的APP或小程序,因此影响力急剧下降。
而且民营银行的销售其实有一个核心问题:销售渠道与客户群体不匹配。
喜欢银行存款的投资者以老年人为主,他们一般都不会进行线上操作,而民营银行只有线上操作渠道,因此其销售渠道与投资群体完全不匹配,直接会影响其销售业绩。
所有的投资方法,都可以分为心法和招式。
心法类似于武侠小说里的内功心法,指的是投资者本人的心理建设、风险偏好、预期管控等,招式是指该投资兵器的对应方法,如标的筛选方法、买入卖出策略、择时策略等。
【第一招】确定投资目的
投资者得先自我评估一下,自己购买银行存款产品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获取长期的无风险收益吗,还仅仅是为了临时存放闲置资金?
只有明确自己的投资目的,才能在后面的招式中相应地予以匹配。
【第二招】相信存款产品,就应该相信国家的《存款保险条例》,进而相信民营银行
民营银行的存款产品,有点类似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影响力极小,因此其不得不提供更大的利率优惠来予以弥补,但这些产品仍然是银行存款产品,依然符合国家的《存款保险条例》,因此如果一定要投资“青铜戈(银行存款)”的话,这些存款产品其实是很有吸引力的。
【第一招】确定投资期限
在明确投资目的后,首先需要确定投资期限,是临时性(如活期、7天通知存款)、中短期(如3~6个月)还是中长期(如1~3年)?
【第二招】确定投资金额
其次需要确定自己投资的金额。投资金额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投资渠道、投资标的的选择。
【第三招】确定投资渠道
再次需要确定投资渠道,是准备买大中型银行的产品,还是可以接受民营银行的产品?
【第四招】确定投资标的
最后,综合上述的投资目的、期限、金额、渠道后,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投资标的。
以下我举几个例子。
(1)无投资概念的老年人的退休金、养老金
要求是绝对无风险,可以接受较长期限。
建议购买大中型银行的普通定期存款、大额存单。
(2)有一定投资概念的老年人的退休金、养老金,或者有年轻人帮忙操作
同样是要求绝对无风险,可以接受较长期限。
建议购买民营银行的普通定期存款,或者大中型银行的大额存单,也可以适当购买一些结构性存款。
其中,购买民营银行的产品时,一定要先查看是否符合国家的《存款保险条例》。
按照国家在2015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存款保险条例》,存款保险最高赔付50万。
因此,只要在单个银行投资的存款产品不超过50万,都是有安全保障的。大家投资这类产品之前,一定要去找找有没有“银行存款产品”之类的字样,有没有”受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保障,50万内100%兑付”的条款。
大额存单则最好是在利率相对较高时买,哪怕后续利率会下降,由于可以转让,因此能够有一定的溢价,从而对存单的初始利率形成一定的保护。
结构性存款一定得进行反复权衡,估测标的品种达到障碍价格的概率。
另外,跟踪同样指标的结构性存款,其对应的观察日也是不同的,有的是每季度一个观察日,有的是每月一个观察日,还有的是每两周一个观察日,观察日越频繁,达到障碍价格、达成触发事件的概率越高。
(3)有资金配置需求的人群
要求是期限更灵活,其次是绝对无风险。
建议购买通知存款、短期限(如三个月)的定期存款、可转让的大额存单。
(4)定投人群
要求是期限有规律(如每月返还一次),其次是绝对无风险。
建议分批次购买中短期(如3个月、6个月)的普通定期存款或7天通知存款,也可以买期限适合的定活两便产品,每批次的金额与购买标的,取决于每月定投的金额要求、不同品种存款的利率差异。
除了活期存款外,我基本没在大中型国有银行、商业银行买过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不过我之前通过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买过一些民营银行的靠档计息类存款产品,到目前为止,还持有着几款。
以上两图都是我在京东金融APP上持有的民营银行存款产品。
左图是百信银行的活期产品,利率是3.9%,可以随时提取和存入,利息会在每个月发放一次。不过现在已经没有新增额度了,只能维持着老产品。
右图是蓝海银行的30天产品,利率是4.2%,利息会在每个月发放一次。现在也只能持有或卖出,而无法再买入了。
这两款产品我仍一直持有着,因为其利率远高于目前市面上的存款产品,同时我也把这部分资金作为应急储备金,一旦急需用钱而刚好是非交易日时,就可以拿来使用,不过这个操作是不可逆的。
另外我还持有着30万的5年期靠档计息类存款产品,如上两图。
左图是在京东金融中持有的富民银行富多利产品,利率为4.8%,国家在叫停靠档计息类存款产品时,可以立刻提取,或者到期自动兑付,当时也没急着用钱,而且当时如果立刻提取时,利率是比较低的(因为买入的时间都没到一年),因此就一直没取。
右图是在陆金所中持有的梅州客商银行客易存产品,利率为5.35%,后来也被叫停,只能等待到期自动兑付,相当于靠档计息产品突然变成了一个定期存款产品。
这两款产品如果现在提前去取,好像是只能获取活期利息,因此我就一直持有着。
从这几个案例里,我觉得要汲取的教训有:
(1)银行存款产品要关注国家政策的引导,政策是经常会变的,不能以静态思维去思考。其实一切的投资,都存在着政策变动的因素,要充分考虑。
(2)国家鼓励的事情要多做,国家反对的事情就别做。
新增的存款主要是定活两便型的,如前面提到的客商银行周周盈产品。
该产品除了利率相比国有大行的高之外,跟其它的灵活理财(如货币基金、国债逆回购)相比,是任何时间都可以买入,并在买入当天就可计息,不存在节假日不能买卖的问题,因此在期限上更加灵活。
象春节期间收到的压岁钱,都可以直接买入,当天就能计息。
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结构性存款、定活两便存款……
现在“青铜戈(银行存款)”的花样也是越来越多了,虽然看着好象都比较简单,但真正想要做好存款投资,需要投资者紧跟经济周期、货币周期和国家政策,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比如象2023年初有“2022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同比多增80.2%”这样的新闻出来,再判断当前处于利率低位,疫情政策放开、平台经济松绑、地产政策转向、稳增长的预期,这些都在预示着2023年将是经济增长的一年,此时进行“青铜戈(银行存款)”投资并不是一个好时机。
可惜大多数人都看到了2022年疫情困难之下的各种负面新闻,风险偏好极低,争着抢着去买银行存款。
“大热必死”。投资市场里,处处有旅鼠效应,大家抢的东西不一定是坏的,但一定是贵的。
*注: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分享与讨论,我也在与雪球同名的微信公众号“贵出贱取之道”上进行发表,欢迎关注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