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_19862016-08-02 19:06cm兄说的其实也都是对的,于我也是善意的提醒。我的总结里有价投持仓,不知你看了没。今年买得最多的是表现最差的,买的最少的是表现最好的,pb最低的是累计跌幅最大的…什么水平一目了然。
不过去年股市趋势策略退出之后,股市有两次入场的假信号,如果我全仓进出,估计要亏损150-200万,现在价投部分差不多打平,趋势策略两次亏了五、六十万,另一部分资金做期货赚了一点。转移部分资金做价投,到目前从总体结果看还可以接受。我觉得根据预期,调整策略权重可能也是有价值的,这比直接下决定,做这个不做那个要容易一些。如果我有震荡的策略,应该今年年初就会调高一些权重,可惜没有,也就算了。
Chris01312016-08-02 17:44既然泓少认为自洽、他洽、续洽就好,我就不反驳了。显然你的信念比我的怀疑要坚定,相信也会走的足够远~
博弈_19862016-08-02 16:06股票是公司发行的公司所有权的有效凭证,是一种金融契约,有相关的公司法,证券法。
公司经营的好,这个所有权值钱,经营的不好,这个所有权不值钱,我认为这个认识是合理的,逻辑上自洽。同时这个认识也是他洽的,可以解释历史,可以解释不同国家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最后,这个认识也满足续洽,不断涌现的新事实也符合这个认识。三恰皆准,我就认为这个认识是对的,可用的。
可能有分歧的地方是:1不同阶段人们对经营的好的标准不同。2好坏的评价要放到较大的时间尺度来看。3即使少数公司例外也是可以的,这个认识指的是长期广泛的统计数据。
价值投资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报价,对公司经营预期,考察股票的内在回报。一般来说,经营预期越长期越不靠谱,投资的公司越少,投资的时间越短,出现意外的可能越大。这里有个坑就是价值规律要较长时间才能大概率实现,但是越长时间预期就越不靠谱,这个cm兄也提到了。大多数人,包括我,大多数时候都是假装在价值投资股票,实际上是在做情绪投机,期望风险偏高变化带来的赚估值差。或者呢,严重高估了自身行为对于实现目标的置信度。
总之,我觉得这条路道理上是是通的,实现起来有各种坑。
Chris01312016-08-02 08:27昨晚我又继续想了想这个问题。
还是先类比,假设地摊有个10斤的西瓜。超市里面1块钱1斤,那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吃,那他的价值就是10块钱。
可是对于饭馆老板来说,他可以买回去切50片,分成10个果盘来卖,每盘要价10块钱。那他真正就是在“投资”,而对于西瓜100块的估值则完全合理。
这两类人在市场上博弈,导致前者在10块钱之前争相竞买,10块钱之后纷纷抛出,然后看着后一类人抢夺到100块钱,只能不断地惊呼:“投机太严重了!竟然要到100块一个瓜!!”
之前的宝万之争也是一个道理,对于王石郁亮管理层和绝大多数股民来说,万科就是一个整体,符合自身利益的策略就是做好核心业务。但对于姚老板来说,他脑子里面装的是好几套如何切开之后跟其他“水果”再合拼大果盘之类的各种运作的算盘,所以对他来说,万科股价的「内在价值」远远超过估值模型的理解范畴。
这才是我对于「价值投资」最恐惧的一点:“正统”的估值模型假设这是一家完整的公司,而且未来不飞出黑天鹅 - 是一条线,顶多有几种不同斜率而已;但市场里面的大玩家看到的、掌握的运作的可能性高于大众好几个维度 - 是个立方体 - 比如巴菲特、郭广昌。
对此,价值投资者唯一能应对的就是“长期”两字,来“弥补”认知维度的不足。站在长期的角度,柯达倒闭了,但在此之前是一家伟大的公司;Yahoo贱卖了,但绝对是那个时代的Apple、Google。换句话说,当引入“长期”两字之时,价值投资者被迫让自己同时进入另一个战场:时间。
基本上我的看法就是这些了。这条路的核心假设无法说服我,而披着这层皮的“大师”们私底下在玩什么,我并不知道。
博弈_19862016-08-01 23:05谢谢cm兄提醒,我这么做相当于对表现最好的趋势策略消减预算,加入了完全不擅长的策略,长期看可能会拉低整体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