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柳传志 进退之间的人生选择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6喜欢:3

柳传志退休了。这位叱咤风云35年的第一代创业者代表,并没有出现在聚光灯下,而是和多年默契合作的战友朱立南一起,用一封写给全体同仁的信与大家告别。这份洒脱,也为柳传志的职业生涯划上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句号。

但无论柳传志选择的退休方式多么“平常”,他在中国商业史上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曾作为改革先锋颇受赞誉,但在互联网时代风头却不及那些风口新贵;他屡开中国企业先河,但职业生涯后期,也受到不少非议。联想一直倡导复盘文化,在每个项目告一段落时总结得失,以资后鉴。当我们复盘柳传志颇具传奇色彩的职业生涯时,我们能获得什么,或者说,这位中国企业旗帜性的人物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的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柳传志自己是如何复盘的。在他和朱立南给联想控股全体同仁的信中,他说:“在我们的整个企业生涯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犯过不少错误,遇到过许多挫折。我们曾攀上高峰,也曾跌入深谷,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用生命的精华在交付成长的学费,收获存在的资格。”

这无疑是充满了冷静和自省的表态,一个获得诸多成就的企业家,用这种方式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仅凭这一点,就足够赢得人们的尊重。永远保持敬畏、永不自我满足,无论是做企业还是为人处世,这都是起点和初心,但知易行难,也莫过于此吧?

实际上,冷静和自省贯穿柳传志职业生涯的始终。这是一个始终被光环笼罩的人,在公司,他是当仁不让的掌舵者,在商界,他是颇受敬重的老大哥,但在荣誉、权力和财富面前,他保持了极大的克制。这次不带半点拖泥带水的退休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正如他在临别赠言中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对联想控股的使命,同时,也找到了宁旻和李蓬这对“更年富力强、更具创新精神、更为国际化”的管理组合来接续自己的事业,于是便选择了离开。 即使对一个75岁的老人来说,退休也不是一个容易作出的决定——这就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突然卸下了战甲。但这次老柳退得潇洒,退得彻底,颇有事了拂衣去的意味。

了解联想历史的人都清楚,这其实不是老柳第一次主动“后退”。2001年联想分拆,他将联想集团交给杨元庆,自己退出联想集团管理层,建立联想控股开始二次创业;2004年主动卸任联想集团董事长;2009年重新出山救联想集团于危难,2011年再次卸任把权力交换给杨元庆,重新聚焦在联想控股的投资业务;2012年卸任联想控股总裁,逐渐成为治理结构意义上的董事长,放手让其他领导负责公司运营管理;这次退休之后,柳传志更是成为了“名誉董事长”……在原本不可撼动的权利架构中抽身而出,把舞台留给亲手培养的年轻人,柳传志始终在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后退,在放权和让权中推动企业新陈代谢,这份胸襟,确实有过人之处。

有趣之处在于,与在权力面前的不断后退相比,柳传志在一线战斗时其实是一个锋芒毕露、寸土必争的人。柳传志作为“科技产业化先行者”在201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的称号,无论是“先行者”还是“先锋”,这可能是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柳传志。

但他似乎并不想一直冲锋在前,他有自己更高的“奢望”,就是做一个百年老店的试验,能否成功不可预料,但他带领联想始终朝这个方向在走。创业35年,柳传志在推动企业的机制体制建设、管理规律总结和企业文化打造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当年柳传志在并无现成经验可供参考的情况下,设计并推动了联想的机制改革,特别注意在企业的一次分配中让更多的人享有股权,这充分调动了新老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成为企业能够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本人在联想控股中所占的股份仅有2.89%。

柳传志还是最早研究现代企业管理、打造企业文化的企业家之一,他总结并提出的“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联想领导力三要素”至今仍不过时,被众多的企业管理者奉为圭臬。而“企业利益第一”、“求实进取”、“以人为本”的根文化和实战而来的方法论,这些在联想历史上的数次重大变革中,都发挥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也被众多中国公司借鉴和引用。

“商圣”稻盛和夫曾提出一个终极问题:作为人,何为正确?以此提醒人们要谦恭自省,不断完善自身。无论是“进与退”选择,还是“道与术”平衡,柳传志35年职业生涯似乎都在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看出,他所倡导的制度建设也好,管理哲学也好,企业文化也好,如果不是建筑在向善的价值观和充满正气的人格底色之上,都只是空中楼阁,也不可能让整个联想穿越周期起伏不断向前发展。当我们总结柳传志留下的财富时,这个视角是不能被忽略的。

来源:经济参考报

链接: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