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投行深似海,从此搬砖特别多/侃职场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0

当代年轻人不想工作,只想躺赚。这话不假。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投行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么忍,要么恨,要么滚。”

01没关系,也想进投行


没有物质实力,哪里来梦想;没有收入和地位,哪里有资格谈梦想。校园中的天之骄子,往往被现实的一个巴掌直打脸上。


有一条捷径是,进入投行——高薪、高平台、高地位、世人瞩目。

只有优秀到能够碾压众人,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国内,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投行的HR一般非此四校金融系前10%的学生不要。在国外,非常春藤名校不要。


当然了,也有另外一种入行的途径,有个厉害的爸妈。对于关系,投行并不避讳。

家庭背景能给投行带来太多的好处,投行高管们有多么热爱“sons and daughters”项目毋庸置疑。以至于就算白花钱都要养着他们。


大部分人没有一个厉害的爹。草根背景出身的人无从道说的辛酸头几年,刚刚被主管骂哭一分钟后就要对客户陪笑,每天只睡几小时,从螺丝钉开始一点一点往上爬。

哪怕无法平等竞争,争取到一个投行的工作依然能够给人生带来巨大的改变。大家都心知肚明。


02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在投行的世界,每个人的量级是如此不同。

对于投行而言,接到生意是第一位的。关系户在投行比例一般不会太大,他们可以干活,虽然不来也没有很大的关系;对着上司吹鼻子瞪眼也不会被开除——反正生意来了就可以。


对于草根来说,世界或许更辛酸一些。


一周工作140小时,意味着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4小时。对投行人来说,周末与朋友聚餐郊游是一种奢望,因为就算约了,也往往会泡汤。老板要东西可是不分时间的。


分析师是投行最底层的螺丝钉。虽然辛苦,但替代性强,唯一的出路就是勤勤恳恳努力工作。



03一年又一年,或者一步登天


在投行,有人愿意一年一年地熬,有人想要走捷径。这里是非常现实的地方,丛林法则向来适用,标准也很简单,带来更多deal(案子)。


在投行的世界里,会有Summer Intern为了留下而去睡VP,也有Analyst想要拿到更多分红就去睡MD,有的人为了拉客户就去……流言蜚语不过身外事,好处是现成的。


愿意一步一步熬的人,就去面对惨烈的竞争。分析师—主任Associate—副总裁VP—执行董事LED—董事总经理MD这个路径,一年一年一步一步地熬。

底层分析师以每年30%的淘汰率往上升,3年经理,10年左右董事。到达MD这个级别,已经抵达公司权力的核心层,拿到每年上千万的分红。


前者或者后者,一切在于你的选择。对草根们来说,硬实力是基础。靠着硬实力可以一直做到中层的VP,独立带领项目,也能拿到可观的报酬。

但如果后续没有相当数量的客户关系,VP就是职业生涯的顶峰——而解决方法往往是:陪客户吃饭、陪客户喝酒、陪客户扯淡、甚至是陪客户做些“别的”。


有人说投行就是一个“老鸨”,也并不是毫无根据。



04留下亦或离开?

投行的确是职业生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而许多人的梦想以投行为起点,却很少有人以之为终点。


这几年,似乎也不是投行的好时光。
近年来,整个投资银行业承销收入大幅增加,但前十券商的收入集中度却不断下滑。

境内A股业务服务能力同质化导致在激烈竞争中各家券商只能依靠价格战,这让投行员工对自己未来的升职加薪充满忧虑。


从另外层面,银行将获得券商牌照,就着实让不少券商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银行不仅在体量和cover的客户关系方面,与投行和证券公司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而且还可以发放贷款,提供覆盖多方面的服务。

投行此时,完全没有了竞争力。 如今的投行,更像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在投行中的人,想跳出去的不在少数。

但对投行而言,招人始终不困难。前赴后继,前面有人不想做了,后面自然有千军万马要挤进去。


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离开;有人企盼继续和叱刹风云的人物觥筹交错,也有人觉得,投行不能满足自己的薪资要求,而投行的生活方式剥夺了他本来成为另一种人的可能性。


但投行始终如一。一切都过去了,你我各留回忆。(想看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投行茶水间)

全部讨论

投行茶水间2019-10-24 21:32

码字属业余爱好,喜欢的可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投行茶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