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值退市股日益增多,是市场的必然选择,是否将成常态化?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9月15日晚,已经连续16个交易日跌破面值的*ST华业抛出了自救计划,实控人拟将旗下一家公司的半数股权无偿注入上市公司。受此影响,次日该股以1元报收。暂时脱离了退市的风险。*ST华业的自救计划能“拯救”上市公司多久,目前还是未知数。

    步入今年6月份以来,*ST华业股价多次跌破1元面值。6月6至6月26日,该股曾连续14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面值;8月14日至9月12日,再次出现连续16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面值的一幕。此次若非实控人出手,或许*ST华业进一步滑向退市的边缘。

    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的,上交所将有权终止相关公司股票上市。实际上,因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而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如今已在市场上形成一道“风景”。

    自去年中弘股份成为“面值退市第一股”以来,截至目前,已分别有雏鹰农牧、华信国际两公司由于相同原因退市。此外,像*ST印纪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已于9月12日暂停上市,深交所将在15个交易日内作出是否终止其上市的决定。在证监会强化上市公司退市监管的大背景下,*ST印纪或难逃强制退市的命运。此外,截至9月18日,*ST大控已连续19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面值,且由于当天该股报收于0.67元。这也意味着,即使下一个交易日涨停,该股股价也不可能上涨至1元。如此,该上市公司收盘价将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面值,从而触发退市条款。*ST大控或因之成为“面值退市第五股”。

    截至目前,A股已诞生了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重大信息披露违法退市第一股博元投资、非标退市第一股*ST烯碳、面值退市第一股中弘股份。不出意外的话,*ST长生将成为“涉及五大安全退市第一股”。这些上市公司的退市,都非常具有“个性化”的一面。而从数十家已退市的上市公司看,业绩亏损或吸收合并成为主流。但今年来,上市公司退市的“风格”再次发生改变,即面值退市上市公司数量的大幅增多。

    上市公司退市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这固然是市场进步的表现。但面值退市股成为市场的一道风景,个人以为,这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A股出现众多面值退市股,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面值退市股的基本面都非常的糟糕。无论是“面值退市第一股”中弘股份,还是即将触发退市条款的*ST大控都是如此。中弘股份数十亿元的资金被占用,直至退市也没有收回来,对上市公司日常经营、业绩的影响巨大。*ST大控方面,金融借款、委托代理合同纠纷及票据追索纠纷被起诉;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遭投资者起诉索赔;被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等,种种乱象为*ST大控股价黯然成“仙”埋下了伏笔。此外,*ST大控还存在诸如资金管理混乱,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等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一切,最终让*ST大控走上了不归路。

    其次,强化退市监管,成为触发退市条款上市公司的梦魇。近些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并强化上市公司退市监管。此前,退市机制形同虚设的现象,已经不再出现。只要上市公司触发了退市条款,沪深交易所就会启动退市程序,不再给上市公司留下任何的操作或腾挪的空间。在强化退市监管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已有包括*ST海润、*ST上普、雏鹰农牧等多家公司退市,在市场上掀起退市小高潮的同时,上市公司退市常态化、法治化的特性凸显。

    其三,市场投资理念与投资风向的变化,是面值退市股不断产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随着境外资金大举进入A股市场,随着A股“入摩”、“入富”,以及纳入标普道琼斯指数,自2017年开始,股市的投资风格出现明显的变化。仅仅从上市公司股价的表现看,既有像贵州茅台这样股价超过千元的上市公司,也有众多个股纷纷跌破面值成为仙股。而且,可以预见的是,今后A股市场还会有更多的仙股出现,也会产生更多的面值退市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