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阶层财富增长之路:30年老散户上海滩炒股记

发布于: Android转发:333回复:245喜欢:931

导语:这是个30年老散户的上海滩炒股故事,没有广为流传的杨百万林园但斌那么轰动,没有格雷厄姆巴菲特彼得林奇的投资大师理念,没有惊天动地的茅台格力万科十年百倍神操作,也没有忍辱负重屌丝逆袭的励志鸡汤,看着很平淡,但很真实,炒股30年如一日,选股凭常识,买卖靠感觉,有些交易行为有可能还会被雪球上的大神们划为韭菜,但这是镰刀割不动的老韭菜,他有自己的投资纪律,规避老千股,不追涨不杀跌,不轻易跟风也不随意割肉,不上杠杆,赚到钱适时获利了结……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笃定的投资信仰。作为工薪阶层,30年炒股生涯让他很好地分享到了中国股市带来的资产性收益,让自己的财富实现了复利增长。


一、老八股和老舅公 年轻的股民估计很少有听过老八股的,老八股是指90年代初最早在上交所上市的八只股票,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A股历史产物,我还在我那老家小县城里尚不知道股市为何物的时候,我就从我那同样不知股市为何物的爸妈口中听到过这个词,因为我爸爸的舅舅,也就是我的舅公,是炒过老八股的第一代上海滩老股民,我爸妈时常提起舅公炒股很厉害,有时候说嗨了就会把点落到老八股上,仿佛他们也跟着炒过老八股一样。 我舅公是我们家族骄傲的典范,因为他在60年代就从我们当时那个穷山沟里考到了上海的名牌大学,并留在了上海非常响亮的某权威媒体当记者,这在我们那个小地方是非常罕见的,我奶奶还健在的时候,经常和人念叨我舅公,我从小就听我奶奶讲她这个弟弟是如何勤奋刻苦学习考上名牌大学的,家里长辈也时常以舅公为我们后辈的榜样鞭策我们要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走出小县城。


舅公在上海成家立业,年龄大了以后,隔好多年才会回趟老家,我记忆里舅公回过两次老家,也给那时候的我留下两次深刻记忆,一次是舅公九几年春节回老家,他和我们讲他年轻时候做的那次轰动上海引发全国大讨论的报道,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某国企工程师利用星期日给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遭到打击,后来舅公顶住各种压力报道了此事,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此类性质事件的大讨论,解救了那名工程师以及与他同性质案件的人并推进了相关改革,舅公也因此一举成名,这个事件后来还被出成了书,那次舅公回老家就给我们带了几本。去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舅公报道的这个新闻事件还被权威部门列为全国影响最大的40个典型之一。这是舅公一辈子都值得称许的荣光。


还有一年春节,舅公回来了,他的一个孙儿那年出生,吃完年夜饭后大家庭聊天,舅公说他买了1万股XXX股票给他那个孙儿,说这是最好的礼物,这进一步验证了我爸妈说的舅公爱炒股,虽然那时候的我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是勾起我当时对股票的好奇心。


我舅公对我一家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是对我老爸的影响,老爸当兵退伍后先是在我们当地县城的国企厂子做过好多年,我小时候就是在那家国企厂子里长大的,只是90年代末国企改革,我爸妈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当时的下岗工人,生活所迫,我爸就把他老婆和我留在县城老家,独自去上海赚钱养家,老爸在上海先是打工,后来做点小生意,我到北京上大学以后,也把我妈接去了上海,不管是我爸在上海打工还是做生意,舅公都提供了不少帮助,我爸到上海以后最感激的人应该就是他了。


而舅公对我的影响更像是隔山打牛,主要是因为他炒股影响到了我老妈,我舅公是清廉的老新闻工作者,工资基本上是唯一收入来源,但是他完全凭借自己的财力先后在上海买了两套房子,前些年还在北京帮助从国外回来的儿子付首付买了套房,舅公把自己财富的来源归于炒股,这对我妈影响很大,尤其是我妈去了上海以后经常给舅公做他喜欢的家乡菜,我舅公在饭后关于股票的只言片语,对我妈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妈就鼓励我学习炒股,她的心思考虑得很远,因为她总担心我性格过于耿直而且没得救,去当公务员肯定完蛋,去混职场也很难混得开,万一我找不到工作或者失业了,学好了炒股技能还可以在家炒股赚钱养活自己......知子莫如母,老妈对我防患于未然的担心确实眼光毒辣。


我大学毕业以后运气非常好,误打误撞还真踏进了证券相关行业并慢慢走上轨道,我去上海看望老爸老妈,老爸也喜欢把老舅公接过来一起聚餐吃饭,舅公得知我从事证券工作非常高兴并时常鼓励。也有好几次,我看到他在用手机玩炒股APP(给他推荐过雪球,他还蛮喜欢,喜欢上雪球看看别人怎么分析他的股票),对盘面和行情的关注度比我要高,他也会和我说起自己退休后的生活,炒股仍然乐在其中,每天看看盘打发两三个小时,然后去散散步唱唱歌跳跳舞 ,另外也会携舅婆一起参团到海外旅游。


关于股票,工作以后和舅公有过几次碎片化交流,但基本上没有怎么深入过,或者说没有很好的找到能深入的切入点,我自开始投资以来就深受雪球的熏(du)陶(hai),是比较装逼的价投派,谈股票必论行业发展、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公司管理层、企业估值等等,而舅公则貌似更关注大盘、政策、热点,他曾经也问过我几只股票,但是完全不在我能理解的范围内,所以很难接话。记得他年初曾经问过我看好哪只5G概念股,我接不上来,说自己没有研究过。


我一直想详细地了解舅公这30多年来的炒股历程,想知道他是如何在A股赚到了钱,炒股30年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想知道他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还有投资实践案例,正好借着雪球这次迎国庆的#做多中国#活动,我带着这些多年来的好奇心去看望他。


二、杭州高端养老社区看望老舅公


舅公2017年底从上海搬到了现在位于杭州的某高端养老社区,大概100万租住15年,是知名房企开发的医养结合全国标杆项目。2017年舅公做这个决定的时候遭到晚辈的反对,一是从上海搬到杭州,晚辈照顾不方便,二是对这种付费模式不放心。但是舅公对他这个决定是了然于胸,他觉得这个杭州的养老社区环境非常适合养老,而且这种养老方式更自由更舒服,也不给子女添乱。尽管晚辈不投赞成票,但是舅公仍然自行

从速搬了过来,而租住公寓这100万元也是2017年11月舅公当机立断卖出股票变现而来的。


这确实是非常棒的养老社区,茶馆、咖啡吧、电影厅、棋牌室、舞蹈厅、健康管理中心、餐厅等非常齐全,而且配套设备高端大气,空气清新,环境幽美,社区里的老人们都洋溢着幸福感。舅公见我过去看望他非常高兴,当然最开始的话题是舅公在“得瑟”自己2017年底租住这养老公寓的英明决定,因为现在要是租住这同样条件的户型,价格大概涨了50%多,而A股在2018年遭遇重挫,他这笔钱完美躲过下跌。舅公由此说了股市要见好就收,及时享受,还回顾了自己在1998年、2007年股市好的时候都从账户里提了钱出来买房改善生活,现在到了养老年龄,股市里的钱更是要提出来享受生活,现在股票账号里也还有些市值,早就是零成本了,即使有任何波动也不伤筋动骨,但每天还是要看看行情如有机会就炒一把,找找乐子。


舅公知道我的来意,很快进入状态,开始谈他为什么30年如一日喜欢炒股:一是他认为自己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记者这个职业也让他对新鲜事很敏感,他喜欢去挑战和尝试;二是他认为自己有做生意赚差价的基因,因为他父亲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时候,就是边种地边做牛贩子,他母亲那时候则把自种的甘蔗扛到集市上卖,自己从小深受做生意理念的影响;三是他认为炒股是最适合人们做的生意,买股票就相当于开公司了,股东即老板,但是不需要管公司找资源搞关系养会计等等,只要做低买高卖赚差价的小买卖;四是更朴素的动力,就是不安于现状,想炒股赚钱改善生活。


三、1987年就开始炒股的上海滩老股民记忆


舅公的股龄,严格来说是比1990年成立的上交所还长的。他说自己第一次知道股票是茅盾的小说《子夜》,第一次买股票是1987年,当时中国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革,第一批基本都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因为有别于国企,发展需要资金但是贷不到款融不到钱,逼不得已才做股份制改革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这种形式在那个年代前所未有轰动一时。当他听到有家叫电真空的公司要公开发行股票,可以认购100股,10块一股,就想办法认购到了100股,后来电真空成为1990年在上交所上市的老八股之一,上市后八只股票都大幅上涨,一千块变成了一万多块,这在当时算不小的数目,他的第一笔股票投资就这么愉快地赚了一万块,赚了十倍,后来老八股被继续爆炒又涨了很多,但是舅公的心态很好,一点也不后悔,他认为赚到了自己该赚的钱就好,卖掉以后就和自己没关系了,这种心态也在他之后30年炒股过程中延续保持。


舅公对中国股市从老八股时代只有8只股票发展到现在有3000多只股票非常感慨,他认为这也是中国经济短短几十年飞速发展的缩影,从股份制开始到交易所成立老八股上市,他能感受到在当时那个环境下的艰难和挑战,当时邓小平以“开得成开下去,开不成就关门”的魄力堵住了那些攻击股市的嘴巴,推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而一旦开闸,发展势头就不可阻挡了。


老八股的赚钱效应让更多人蜂拥而至,老八股里最高的被炒到上万块一股,当时炒股下单是要在柜台手工填委托单的,工作人员用麻袋装运凭据发票,不像现在直接电脑手机下单,后来随着股票发行增多和投资者增多,柜台被挤得不够站了,90年代拍了部叫《股疯》的电影,舅公说画面很真实,后来人太多就都把柜台设在了上海文化广场,那时候文化广场每天人山人海有上万人像个大集贸市场,再后来各券商纷纷开设营业部才得以分流。


舅公对股市早期的上证指数点位走势记忆犹新,他回忆上证指数从100点起点开始上涨,由于供需失衡,股票少股民多,短短几年时间上证指数被疯炒至1500多点,后来监管层连发12道金牌,人民日报也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论对股市爆炒进行抨击,上证指数又开始暴跌,最低跌到过325点,很多股民那时候亏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然后又开始快速上涨,2000年随美国互联网泡沫上证一度涨到了2000多点,但后来泡沫破灭,上证指数阴跌好几年,股市无人问津。


我还听到了不少90年代A股好玩的事,比如90年代初A股有个很特殊的打新机制叫新股认购证,30块钱买一张认购证不中签不给退款,收上来的认购款用于慈善福利,就跟30块买彩票一样的,又不能确保中签了就赚钱,加上监管和媒体一直提示风险,所以很多人不敢买,而上海一批胆大的股民购买了大量新股认购证,由于中签率高,当新股上市后又爆炒,所以这批人通过新股认购证发了财。舅公那时候没买太多认购证所以中签少赚不多,他认识一个股友,借钱买了很多认购证,很快就赚到了100多万,但是快速暴富也让他对股市更加雄心勃勃,那时候券商配资很容易,他加杠杆到200多万入市炒股,那会又是T+0交易制度,又没有涨跌板限制,这哥们遇到行情波动没几天就爆仓了,百万财富瞬间归零,欲哭无泪,后来舅公也再没见到他来营业厅。


90年代中还出现过独特的转配股制度,是指上市公司要配股融资,但是有些上市国企,控股股东拿不出钱来认购配股,就把这部分配股进行转让,但是由于那时候国有股在二级市场上是没有流通权的,国企对应的配股也就没有流通权,所以这部分转配股相对流通股配股价就有一定折价,但当时愿意买没有流通性配售股的股民不多,但随之后政策改革这部分配售股也获得了流通权,那些当时买了配售股的人又赚了一大笔。舅公当时就买过“东方明珠”和“原水股份”的转配股,人弃我取,眼光超前,也是他炒股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很长时间没有流通性,导致大股东和公众股东在利益机制上是背离的,上市公司在股份全流通以前经常沦为控股股东坑股民做利益输送的工具,控股股东和股民持有的股票理论上是“同股不同权”的,这种制度下股民想要通过分享上市公司成长来获利基本上是空谈,而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个制度问题。虽然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舅公回忆说当时股民们是很恐慌的,反对声音很多,因为股民就把全流通理解为扩容,股市在阴跌多年以后继续下跌,上证指数在2005年6月竟然跌破1000点至998点。后来随着一系列利好强力推出,再加上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法人股为获得流通性给公众流通股东进行各种补偿让利方案,流通股民在尝到甜头以后,由谈股改色变转为押注股改对价方案,股改后复牌暴涨的财富故事不断上演,更是刺激了更多人涌入股市,A股迎来了2006-2007年最壮观的超级大牛市(恩,我就是在这个时点开始入市的),创下6124历史最高点。


舅公认为股权分置改革是A股非常重要的制度改革,评价很高,而股改能成功,和推出的上证点位关系很大,那是阴跌多年的大熊市,上证跌到1100点已经非常低了,很多股票都跌无可跌,再差也不过如此,不改革还能怎么样呢?


亲历了中国股市的从零开始到一步步发展,舅公把中国股市比作新生儿,新生儿有很多毛病,而且总是哭哭啼啼的,所有新生事物在刚开始总会出现种种问题,但也会有不断的纠错,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早期中国股市确实是像赌场,而且是庄家横行的不公平赌场,但是这些年中国股市在不断试错中进步完善,即使现在仍然有各种问题,但是国外成熟股市都上百年了,中国股市短短30年发展成这样不容易,要给一定的容错空间。


四、30年小小散户的炒股心得


在听了舅公自己30年对中国股市大事件亲历回忆后,我其实更想知道舅公自己的炒股总结,作为上海滩第一代老股民,30多年有什么炒股心得和投资理念。


舅公则一直强调自己是小小散户(我就称之为老散户吧),没有什么投资体系, 作为散户,最重要的炒股心得是不要追涨杀跌, 不以涨喜不以跌悲;股票是有脾气的,炒股要摸清楚股票的脾气,炒自己熟悉的股票;不能抱着暴富的心态炒股,赚了差不多就要获利了结,装到口袋里的才是利润;千万不能借钱或者融资炒股。


只有这些朴实无华、不成体系但最真实的大白话总结,我只好再尝试用碎片化的对话设计来还原他的炒股逻辑。


怎么选股的?

1、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回避有造假和欺诈嫌疑的老千股和看不懂的妖股(反复强调);

2、国有背景的会更放心些,因为更不容易造假,也不容易退市;

3、要炒行业和业务方向有发展前景的股票,会持续关注长期跟踪;

4、没有人气的冷门股不炒,股价长期不动很难赚钱;

5、不做财务分析,因为搞不懂财务,看得头疼,通过生活和工作接触判断公司的质地;

6、会有长期观察的股票池,熟悉股票的脾气,不熟不做;


怎么买入的?

1、短期涨幅过大的股票不买,从不追涨,总会等到回调买入机会;

2、没有所谓的估值体系,买入主要看日线月线年线,看趋势走得好不好;

3、看好的公司如果连续下跌在低位缩量,是好的买入点;

4、分批买入,不会一次性就建仓完毕,跌的时候要能有子弹补仓;

5、总结了一套散户全年买卖交易周期规律,比如春节前要买股票,因为那时候基金等机构要分红发奖金就会抛股票,股票比较便宜,然后春节后又会有投资计划做出来重新建仓,春节前买股提前埋伏;两会前一般会有一波股票行情;五六月份最好仓位轻一些;国庆前一般会有一波秋收行情;中国股市行情规律是很奇怪的,散户一年做个两三次,收益大概率跑赢银行理财;


怎么持有的?

1、一般会持有几个月,套牢的话持有时间会长一些,最多的持有过两年(他认为和普通股民比自己是中长期投资);

2、看趋势线,买入以后如果股价走势很好,保持向上趋势,就会持有;

3、持有心态是如果股价小幅上涨反而踏实,如果快速上涨反而会睡不着觉;

4、一般同时持有五六只股票,如果某只股票涨多了,会把涨多的股票卖掉调整仓位给没涨的股票;


怎么卖出的?

1、会看大势,如果大势不好了会卖;

2、短期涨太快出现回调了,或者看着涨不动了会卖;

3、不要过度贪婪,觉得自己赚得差不多了会卖,卖出后再涨多少都和自己没关系了,不懊恼,吃鱼不用从头吃到尾,吃中段最好(我目测舅公有个百分二三十就会考虑卖,因为后面会说一笔70%收益率的操作是他最满意的交易);

4、经常被套,但被套了不会轻易割肉,股市毕竟不是赌场,总体是向上涨的,跌多了会弹回去的;


最漂亮的交易?

2000年热炒互联网的时候炒当时的概念股上海梅林,那会庄家凶狠,自己9块买入后,被打压到6块,很多股友被洗出去了,但是自己坚定持有,后来很快连续六个涨停板,到16块打开涨停板,当时,很多股友说这是“空中加油”还会继续涨,但自己在涨停板打开以后就卖出了,短时间内赚了70%多,回报率非常满意,虽然后来上海梅林最高涨到了30多块,但是他认为和自己无关了,后来互联网泡沫破灭,上海梅林重新跌回到6块。他认为这是自己不追涨杀跌,不过度贪婪及时获利了结的代表案例。


最恐惧的交易?

90年代初期炒股是很流行融资炒股的,并且又是T+0,有不少融资炒股暴富的故事,自己曾经被证券经理蛊惑,以1:3的杠杆融资炒股,差点爆仓亏掉所有,当时非常恐惧,自那以后立下炒股不用杠杆的铁律,后来听到越来越多融资炒股爆仓的故事,进一步强化了这条纪律。股市长期是向上的,扛着大概率都会涨上去,但是如果动用杠杆,很可能扛不到回本的那一天。


赚钱最多的交易?

2006-2007年的大牛市,买张江高科南京高科,张江高科是因为工作接触到,看到很多科技企业在张江高科园区,并且知道张江高科有入股不少园内的科技企业,觉得很有前途,南京高科是因为是国资委背景并且自己跟踪很长时间认为靠谱,两只股票都赚了三四倍,为什么会一直持有赚到那么多?因为两只股票在大牛市行情下走势非常强劲,昨天的新高就是今天的新低,就一直持有到大盘涨到5000多点才卖掉这两只股票,那波大牛市除这两只外其他票也斩获不少。


亏钱最多的交易?

经常坐电梯,浮亏超过50%的有好几次,但都扛过去了,形成实亏比较大的一笔交易是2008年买中石油,中石油IPO开盘价48块是最高价,当时被誉为最赚钱的公司,很多人说至少涨到100元。自己在43块买入,后来在30块割肉卖出。也用这个案例说明自己也不是每次都死扛不割肉,割肉原因一是因为后来意识到中石油盘子太大了,要涨回去太难,二是熊市开始了大势不好。


最后悔的交易?

大部分的牛市自己都能获利了结,尤其是2007年赚钱很多,但是2015年自己没能逃过,重仓位大回调,主要是多年炒股的政策市观念很强,又受人民日报4000点是牛市起点的影响,但心态很好,也谈不上后悔,因为这些钱都是股市里赚来的,出现亏损也没有太强烈的感觉。2015年看到很多人亏了很多钱,有认识的年轻股友配资炒股最高赚几千万,还雄心勃勃想要在陆家嘴开私募,自己劝这股友及早获利了结在上海买房没劝成,这人最后爆仓了,沦落到四处借钱过日子,几千块都借。


最近做的交易?

东宝生物,这是之前跟踪一年多时间,走势平稳,没有被恶炒过,生物科技股有前途,盘子不大,价位也不高,还有“人造肉”概念,所以产生兴趣。年初3.9左右买入,5块以上开始派发,直到5.5块卖光,等跌回到4.5左右又开始逐档买回(特别备注:只为保持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0年炒股的年平均收益率如何?

从来不会按照每年去算收益率,发了工资会抽出部分投进去,算不清楚,而且也不愿意算那么清楚,会影响心态,总体上看最后的总账,自己对回报率的预期不高,跑赢银行理财就挺好,但最后总体赚了几倍肯定有的,因为自己是工薪阶层,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但是能早早在上海买房,并且对下一代有所帮助,晚年退休还能自己掏100万现金租住养老公寓,股票账户里还能剩些钱炒股炒着玩,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算是很知足的小康生活,对自己的炒股收益率很满意。


股市对你意味着什么?

老婆说我爱股超过她,炒股确实是我莫大的乐趣,30年几乎每天都会花时间看股市,股市是充满魅力的,影响股价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你永远不知道你手上的股票明天涨还是跌,这是很好玩的。确实,炒股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股票的复利增长给自己带来了财富的增长。


最后,舅公即兴做了首打油诗作为炒股箴言:

股海茫茫难觅边

变幻莫测咋赚钱

理念心态皆端正

风波浪里尽欢颜


五、30年老散户上海滩炒股记访谈体会


这就是30年老股民上海滩炒股故事,没有广为流传的上海股民杨百万等那么传奇,没有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彼得林奇的投资大师理念,没有惊天动地的茅台格力万科十年百倍神操作,也没有忍辱负重屌丝逆袭的励志鸡汤,看着很平淡,但很真实,很顺其自然,炒股30年如一日,选股凭常识,买卖靠感(kan)觉(xian),有些交易行为有可能还会被雪球上的大神们划为韭菜,但这是镰刀割不动的老韭菜,他有自己的投资纪律,规避老千股,不追涨不杀跌,不轻易跟风也不随意割肉,不上杠杆,赚了钱及时获利了结……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投资信仰,股市长期是上涨的,中国长期是向上的,作为工薪阶层,他以乐观的心态,源源不断地把结余的工资收入逢低买入投入中国股市,日积月累,很好地分享到了这个向上的市场带来的资产性收益,让自己的财富实现了复利增长。


谨以此文致敬新中国70周年华诞,致敬3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股市,致敬像我舅公一样坚信价值#做多中国#的千万股民。

精彩讨论

不明真相的群众2019-10-05 20:01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100.00,发财舅。。。

程敬知2019-10-07 18:55

这篇文章的热度过去了,才认真看了一遍。很多人讨论什么才是投机或者投资,或者那个养老院在哪里。我却觉得你舅公值得这份财富。作者说的80年代那个事件叫“韩琨事件”(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橡胶研究所助理工程师韩琨利用周末,受聘于钱桥公社社办企业,试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的橡胶密封圈后,钱桥工业公司一次性奖励他3000余元,韩琨却被控涉嫌收受贿赂,到车间劳改。)1982年,《光明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救活工厂有功,接受报酬无罪》的文章,引起了全国大讨论和中央重视,中央政法委最后下结论:韩琨无罪。写这篇文章的叫谢军,《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我不知道你的舅公是否就是谢军。但是那一代人为这个国家,为同时代的人做出了贡献,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向你的舅公致敬老话说,“炒股”的模式是一个人修行的外在表现。此话看来不假

长安卫公2019-10-05 20:22

低买高卖,规避退市,人弃我取,趋势投资!这种操作在A股真的胜率超高,这大神总结堪称经典!A股散户平均持股周期不超过30个交易日,A股股息率大多数时候低于2%。我看见很多追涨杀敌的人,挂在嘴边的都是价值投资、财务报表。真正的高手都是低买高卖!

金融投资12019-10-05 23:33

过去几十年大家如果按着这种模式可能会赚钱不会大亏,不过18年开始,90%股票开始价值回归,如果不研究基本面而只看老办法买股票,可能有50-90%的跌幅。。
不过我觉得你舅公最成功就是股市赚钱提取利润买房子,这个过去三十年才是稳住财富继续增长的秘诀

Eilene9710062019-10-08 22:54

做多中国,不妨坚持价值投资,掘金核心资产,拥抱龙头企业,我就买了$100ETF(SH512910)$还不错~

全部讨论

认知进阶2019-10-07 22:01

真正靠股市赚钱的没几个,大部分在坐过山车,真的是累了[好失望]

Ricky2019-10-07 22:00

哈哈,差不多就是这样

Ricky2019-10-07 22:00

哈哈,差不多就是这样

spring00332019-10-07 21:58

舅公2017年底从上海搬到了现在位于杭州的某高端养老社区,大概100万租住15年,是知名房企开发的医养结合全国标杆项目
 应该是在桐庐,和杭州毛的关系都没有

jin闲身2019-10-07 21:58

也许重点是心态,其他什么怎么炒的,都是其次

holy8342019-10-07 21:56

我家人也是 三十多年了 从42块钱中节省下来的开始 翻了几百倍吧 不过一般不拿出来说 没人信

伤感列车2019-10-07 21:51

我外公八十多了,每天雷打不动的看盘,休市也要研究。不过他没有这么长的经历,估计是04 05那阵子开始的。他的方法我也搞不懂,听不进

EK0012019-10-07 21:46

炒出2套千万房子会让人误以为赚了2千万,其实可能一套拆迁来的,一套当年也就几十万

云帆远航2019-10-07 21:45

不贪,不割肉。

Ricky2019-10-07 21:42

上海不少能在市场存活下来的老股民就是这样炒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