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周期股票国债与GDP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比较股债长期收益,尤其是美国的文章和数据有很多,现以GDP作参照做图整理

从上至下,美日中.GDP选择现价计的名义GDP,包括了通胀.坐标轴为对数坐标,体现增长率,起点设置为较晚起始统计的指标

由于美国证券市场的开放,股票指数对经济增长+通胀能够较好保持,由于股指的除权除息,所以算上红利再投资持有股票的收益远高于美国本土的经济增长与通胀,70-80年代的跑输可能主要原因在于50-60年代名义利率长期低于实际利率透支了部分涨幅,随后70年代高通胀+80年代高利率均压制了股价.在美国上市的跨国公司能够从全球高增长地区获得高于美国国内的增长,这应该也是超额收益的来源

日经225指数数据自70年代开始,时间较短,仅在泡沫时期赶上了名义gdp,以国内大盘股为主的指数随后大幅跑输,虽然跨国日资企业同样强大,但并没有表现在指数上

A股的指数选择上证综合,虽然上证的总市值加权保受诟病,但深成指作为大盘成分指数在中国特色经济结构下区别不大,并且由于管制,企业并未充分进入发行市场,早期尤为严重,在围墙高低不定的情况下,仅有历次以年计的低点有参考价值.按低点计,大盘权重跑输整体经济,更大可能在于上市时多处于指数较高位置有关

利率上,美国以1981年利率顶点为界,之前增长+通胀略高于国债利率,此后相反.1953-1980名义GDP平均为7.6国债 5.6.此后GDP 5.38,国债6.21,国债收益率高于增长+通胀,可能体现了美国政府成为主要的加杠杆主体抬高了收益率,而美元的全球信用成为其筹资的保障.

日本在泡沫过后由于经济衰退外加负利率为近年才发明的政策,故而国债必然跑赢通缩+衰退的名义GDP. 1972-1989GDP平均9.65国债6.99.1990起GDP平均0.78国债2.2

市场化的中国国债收益率理论上最早可以通过80年代的倒卖国库券,但由于数据不可得,只能使用官方存款利率代替,同时对比美国的1年期国债.97年起GDP平均12.54,国债3.9

1953-1977年gdp平均6.8,存款利率6.5,此后GDP15.5定存5.29,对比美国沃克尔上任前1953-1977GDP平均7.21国债1年4.54.从名义GDP与利率的差值可以认为中国的利率被显著压低了,方式是通过垄断金融机构,改革开放后的价格双轨在利率上造成每年近10%的差值,而正常情况下可能仅在2%左右.虽然近年利率市场化引入了较多竞争, 但从目前的差值看,离自由市场尚有距离,

回顾历史,在中国如果无法对利率进行套利,则管制的股市的情况远好于利率双轨的债市.至于未来,如果完全日本化,则本币债券是更好的选项,如果无法类似日本形成海外竞争力则货币贬值会使得投资海外年轻市场成为较好选择.当然最好的结果是形成类似美国的竞争力,但由于尚未注册制,故而可能需要等待参考无风险收益率的绝对低点